伯夷

  • 屈原(节选)
    好人好了,做到像伯夷那样啦。宋 玉 多谢先生的指示,不过我总想学先生,像伯夷那样的人我觉得又像古板了一点。殷纣王本来是极残忍的暴君,为什么周武王不好去征伐他呢?诛锄了一个暴君,为什么一定要去饿死呢?这点我有些不大了解。屈 原 讲起真正的史实上来的话,这里倒是有问题的。我们到园子里去走走,一面走,一面和你细谈吧。(步下亭阶)宋玉随后。屈 原 照真正的史实上来讲,殷纣王并不是那么坏的人啦。特别是我们楚国,本来是应该感谢他的。我们楚国,在前本是殷朝的同盟。殷纣王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3年2期2023-02-15

  • 伯夷列传》破体论
    七十列传首篇的《伯夷列传》便是如此。司马迁并非单人单传,似论、似传、似序等破体现象尤其明显。不仅如此,《伯夷列传》结构淋漓错综,异彩纷呈。前后文字无论是行文构思,还是语言措辞,都明显区别中间部分的传主实事,“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2]2-3。因为奇绝,故有意突破,文体互参、体裁开放、结构多姿。全文既如千年古树枝干交错,相击云端,又似异域珍宝光彩耀眼,奇香四溢,令人神迷。一、文体体裁之“破”“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理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3-01-10

  • 从法统到天道 ——对《史记·伯夷列传》的政治哲学诠释
    以往对于《史记·伯夷列传》的研究,或探讨太史公的构思和文笔,或考证伯夷、叔齐事迹的时代背景及相关制度等,这些研究多囿于文史领域。近年来,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史记》及其中《伯夷列传》的政治哲学维度,如李长春提出,《史记》是政治哲学,这“并不等于说它讲了一大堆哲学概念和推理,而是说它展示了各种各样高低不同,心志各异的人;展示了具有各种各样政治品性的政治体;展示了心志各异的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展示了这些品性不同的政治体最后都有什么样的政治命运”(1)李长春:《德性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29

  • 遥远的孤竹国与辽宁
    的,是两个人——伯夷和叔齐。这两位不是一般战士,都是孤竹国的王子。伯夷和叔齐是亚微之子,伯夷名元,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所谓“夷”“齐”为谥号,“伯”“叔”乃长少排行之字。伯夷为长子,叔齐排行为三。这两位王子天生具备上“热搜”的潜质,第一波“热搜”是孤竹国君去世后,将王位传于长子伯夷伯夷自认才能不如三弟叔齐,不肯继位,而叔齐则坚持要遵守父亲的遗嘱,也不肯继承王位。两个人互相谦让,争来争去都觉得没面子,结果一齐离家出走。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国人立其中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2年11期2022-05-31

  • 《史记·伯夷列传》成文考
    以来, 《史记·伯夷列传》[1]2121-2129(下文简称 《伯夷列传》)的真实性便屡遭质疑[2], 清代梁玉绳更是列八证以说明此文 “不可信”[3]。 考察他们辩伪的依据, 大抵是 《伯夷列传》 有与儒家典籍相抵牾的部分。 然而, 《伯夷列传》 的母本原本就不是正统史家典籍或儒家经典, 通常被认为是 《吕氏春秋 · 诚廉》[4]267-269或 《庄子·让王》[5]965-989其中的一篇。若是将 《伯夷列传》 中的伯夷故事分解开来,就会发现其包含 “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10-14

  • 浅析《论语》中孔子关于“清”的评价
    ,分别是陈文子、伯夷、叔齐、虞仲和夷逸。《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评价陈文子为“清矣”;《论语·微子》中,孔子评价伯夷、叔齐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虞仲、夷逸为“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关于“清”的含义,《说文解字》中有“清,朖也,澂水之皃”,即“澄水之貌”,原指水纯净透明。《汉语大字典》中,与之对应的“清”有高洁、卓越之意。《论语·微子》中,孔子所评价的“清”主要针对虞仲、夷逸二人。虞仲是古公的次子,泰伯的弟弟。《史记·周本纪》中有“古公有长子曰太伯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7期2021-08-09

  • 解读《论语》
    的教养。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评析】这一章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文化产业 2021年23期2021-03-08

  • 解读《论语》
    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子贡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评析】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2021-03-08

  • 论“采薇之怨”与“道耶非耶”
    论赞为辅。然而《伯夷列传》作为“列传”的开山之作,其行文异于他者,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其论述篇幅之大。着墨的轻重或许并非取决于待述史实的材料的多寡,更多的是缘于叙述者对文中观点表述的重要性的认定。史书区别于小说等文学体裁的一个重点在于信史的因素。但同是使用语言文字作为媒介,驾驭文字的技巧使得史书的叙写亦具有文学的价值。该文本的布局结构有着精良的“起承转合”的特点,以严整的论述逻辑为纲,将故事娓娓道来,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自然带出论述的议题。一、文本的“起承转合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6期2021-01-20

  • 不食周粟
    两个儿子,大儿子伯夷,小儿子叔齐。国君在位时,有意让叔齐继承王位。国君死后,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就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是父亲的意思,我怎么能接受呢?”两人相互推让,都不愿立为国君,最后,两人弃位逃往西部周文王处。刚好走到半路,伯夷、叔齐碰上周武王的部队。原来周文王已死,武王继承了王位。还来不及埋葬父亲,他就用车载着周文王的雕像,往东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谏说:“父亲死后不埋葬,反而兴兵讨伐,说得上孝道嗎?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害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0年10期2020-11-30

  •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贪欲,但是如果让伯夷和叔齐来饮这贪泉之水,我相信他们终究不会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诗中所提的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按遗嘱应是叔齐继承王位,可是叔齐却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避而不受,出奔于外,叔齐仍不肯登位,也逃离了孤竹国。天下富贵莫过于帝王的宝座,他们却弃之如敝履。在诗中,吴隐之以伯夷、叔齐自比,表示自己清廉为政的决心。果然,他“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物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吴隐之一生清

    清风 2020年2期2020-11-18

  • 鲁迅小说《采薇》对原典的解构及其意义
    不食周粟”的圣人伯夷、叔齐在吃的世俗化与死的戏谑化两个方面的详细描述,进行了去圣贤化的艺术处理;并在历史、当下与虚构的三重时空设置中对古人性格、心理与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深入。鲁迅用暗示的讽喻手法重塑人物的同时,融入了对历史故事的反思与对现实社会的深邃洞察,呈现出鲁迅一以贯之的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这也正是小说《采薇》的现实意义所在。一、世俗化与戏谑化:去圣贤化原典解构小说《采薇》中的原典故事主人公伯夷、叔齐是商代孤竹国的两位公子,两人因相互推让君位而先后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3-03

  • 伯夷列传》与正史隐士书写
    本文即以《史记·伯夷列传》为中心,对我国古代隐士书写传统尤其正史隐士书写做全面扫描与简要分析。一、《伯夷列传》之前的隐士书写在《史记·伯夷列传》之前,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已有关于隐士的记载。这些记载虽不集中,也没有形成专题篇章,但却对《伯夷列传》以及后世的隐士书写传统有重大影响,也对我国隐士文化的形成有着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先秦典籍关于隐士的书写,以《论语》和《庄子》的篇幅最为可观,影响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论语·微子》篇既最早提出了“隐者”一词,也记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12-27

  • 从“伯夷谏武王”的后世解读看儒家文化的自我完善
    重大争议的事件即伯夷谏武王事件,来看看儒家文化是如何自我完善的。①近些年,关于伯夷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也取得了较多成果。如针对伯夷形象的研究,有葛炜:«春秋战国伯夷形象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王建华:«伯夷叔齐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陕西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针对伯夷事迹的研究有刘家钰:«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辨»«人文杂志»1984年第1期;叶罕云:«伯夷“义不食周粟”原因探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珞珈史苑 2019年0期2019-12-17

  • 夷齐让国,兄弟相亲
    累。夷齐:商末的伯夷、叔齐。译文隋朝时的田真、田广、田庆三兄弟在各自妻子的鼓动下商议分家,并计划将堂前的紫荆树也一分为三。院中的紫荆树突然枯萎,于是决定不分家,紫荆树又重新发芽。商末伯夷、叔齐互相让位,商朝亡后共同避居首阳山,采薇菜而食。夷齐让国的故事传说在商朝末年的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伯夷,三子名叫叔齐。国君在世时很喜欢三子叔齐,临终时把王位传给三子叔齐。国君去世后,叔齐认为伯夷是长子,想把国君的位置让给大哥伯夷伯夷对三弟说:“你当国君是父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19年5期2019-08-12

  • 心若广宇,烦恼皆无
    宇。孟子有言:“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如伯夷之义,又怎会隘呢?是因为有“柳下惠之风”。“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不错,伯夷大义,以身殉国,但任何值得为它死的东西,肯定也值得为它生。再观柳下惠,真是“不恭”啊,再小的官也做,被人背弃也无所谓。这样的风度,这样的心量,真叫人敬佩。由此看来,我们既然没有伯夷的烦恼,何不去做那柳下惠呢?我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大可不必。西哲有言:一个人不是因烦恼而烦恼,而是自以为烦恼而烦恼。比起伯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15期2019-06-13

  • 《橘颂》为何而颂
    不迁,末言‘行比伯夷,皆喻己为楚臣,无适他国、事二君之理。”(《楚辞考辨》)这些都是说屈原忠诚于国家。这种看法固然不错,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但这是后人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未必就是屈原内心的真正想法。孟子主张解读作品要“以意逆志”,根据作者之意去探测作者之志。屈原创作《橘颂》真的是表明不去他国吗?在《橘颂》的后面讲到“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屈原不仅以橘为喻,亦有以伯夷为像。仔细分析前人的观点,皆注重解读“橘”之喻意,而多有忽视“伯夷”一词,未能将“橘”“伯夷

    博览群书 2019年3期2019-04-16

  • 苏轼妙语拒友
    ,死者说:“我是伯夷,你不知道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者不死心,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劝道:“那是我哥哥叔齐的墓,我这里是这个样子,你还指望他那里能有你想要的东西吗?你还是省点儿力气吧!”苏轼借用伯夷和叔齐的故事来比喻苏辙和自己,言下之意是: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就能滿足得了吗?听了故事,朋友明白了他的意思,便知趣地离开了。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9年2期2019-04-15

  • 司马迁:当苦难降临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劝阻周武王说:“你父亲死了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算孝吗?你身为臣下,要去杀君主,这算仁吗?”姜太公认为他俩算是义人,让人别杀他们。周武王、姜太公等平定商朝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齐以周为耻,拒吃周粮,饿死于首阳山。讲完故事后,司马迁长篇感叹:“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像伯夷、叔齐,算不算是善人呀?他们修德积仁,纯洁行为到如此地步,却饿死了!七十门徒中,孔子只介绍颜回为好学之

    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2期2019-04-12

  • 伯夷列传》何以居于《史记》列传之首?
    曲利丽《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一篇,也是《史记》中的一篇奇文,在全书中占有“文眼”地位,切不可轻易读过。《伯夷列传》位居列传之首,并非仅仅是时间顺序上的安排。当时《诗经》学中有“四始”之说,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就记载了鲁诗的说法:“《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诗经》中每类诗的第一篇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毛诗大序》认为“四始”为“《诗》之至也”,齐诗更是在其中糅入阴阳五行、律历谶纬等内容。处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5期2018-06-20

  •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楚辞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颂》“剡棘”、“伯夷”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成了英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认为,译者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谨慎仔细地处理这类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力求将楚辞文化之精髓准确有效地传递到西方,以达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首要目的,提升祖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关键词]橘颂;剡棘;伯夷;文化内涵;翻译目的论[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4-0102-04一、 《橘颂》简介《橘颂》是《楚辞·

    大学教育 2018年4期2018-05-31

  • 《史记》之魂
    说的“仁人”。《伯夷列传》《史记》列传之首是《伯夷列传》。伯夷是谁呢?据说他和末弟叔齐都是辽东地区孤竹国君的儿子。父亲喜爱叔齊,有意传位给他,于是父亲死后伯夷就试图把国家让给叔齐,但叔齐不愿接受,又让给了伯夷伯夷为遵守父亲的意志而出奔国外,叔齐也随之离开了孤竹国,国人无奈之下拥立了次子。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是圣人,仰慕他的德行而栖身于周。适逢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武王一改父亲的防御政策,起兵讨伐殷商的纣王。和平主义的伯夷、叔齐坚决反对,出征时拉着缰绳劝谏道

    视野 2018年5期2018-03-29

  • 重读《采薇》
    5年12月鲁迅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传说为素材创作的一篇历史题材的小说。伯夷、叔齐是商纣王时期东北部诸侯国孤竹国君的长子和三子,他们虔诚地遵循忠君孝悌的信条。父王生前决定把王位传给叔齐,父亲死后叔齐认为自己以幼代长继承王位是不悌,坚持让位于长兄伯夷,而伯夷认为自己继承王位有违父命是不孝。兄弟二人为免于不悌不孝而均去国出走。他们听说西部诸侯国的姬昌善施仁德而尤敬重老人,所以都投奔那儿去养老。可是他们到了西周的养老堂时,姬昌已去世,继位者姬发正紧

    长城 2018年2期2018-03-29

  • 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看古代文人的民族气节
    迁《史记》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虽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伯夷、叔齐死后,见于文献记载的

    新课程(下) 2018年3期2018-02-26

  • 不食周粟
    提宝贵意见。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2期2018-02-06

  • 不食周粟
    提宝贵意见。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齊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

    青春期健康 2018年2期2018-02-05

  • 愚蠢的理想主义
    实的历史性批判。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这对中国历史上美其名曰的二人在鲁迅笔下却尽显愚蠢、刻板之相。“为义而死”显然既没有改变他们自己的生存之道,也没有改变忠义之道尽失的社会。鲁迅用自己的怀疑、否定眼光,剥落了虚无理想主义者崇高神圣的外衣,以现代照亮古代,将无意义揭示给人看。关键词:历史小说;叔齐;伯夷;理想主义;思想性作者简介:李春妍(2000.3-),女,山东济南人,就读于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 《采薇图》
    是商周时期的贵族伯夷和叔齐,他们在首阳山上采食一种薇蕨植物。那么为何两位老人在首阳山上靠采薇维持生活,延续自己的生命?这后面到底隐藏着一段怎样的故事,而且还是南宋大画家李唐对此故事的描绘。让我们从伯夷和叔齐说起。《史记·伯夷列传》中说:“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他们的父亲孤竹想立叔齐为王,但叔齐却欲让给伯夷伯夷对叔齐说:“立你为王是父亲的旨意。”而后便躲了起来。叔齐不肯为王,便也逃走了。于是“国人立其中子”,伯夷和叔齐闻之便去西伯昌那里养老去了。然

    读者欣赏 2018年1期2018-01-19

  • 美德
    ,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注释齐景公: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这里指四匹马。民无德而称焉:老百姓都认为他没有什么美德值得称道。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首阳,首阳山,位于甘肃渭源县东南。其斯之谓与: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斯,这。谓,意思,说法。与,表示疑问。译文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可他死的时候,老百姓都认为他没有什么美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17年9期2017-12-13

  • 论《伯夷列传》的史料来源为口述史料
    何经锋论《伯夷列传》的史料来源为口述史料何经锋虽然《伯夷列传》取材于战国诸子著述之说由来已久,但仍然是一种并不符合实际的观点。《伯夷列传》的人物形象与《论语》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又声称伯夷的故事流传在民间,因此《伯夷列传》的史料最有可能来源于西汉民间的口述史料。孔子 《庄子》 圣贤形象 口述史料欲探寻《伯夷列传》的含义,应先澄清该传的史料来源。过去最为流行的观点就是太史公取材于战国诸子的著作,创作了这一篇。司马贞《史记索引》按:“「其传」盖《韩诗外传》及《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2017-12-05

  • “采薇”意象释疑
    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先说“采薇而食”。《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6期2017-06-28

  • 透过《伯夷列传》写作章法看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1005)透过《伯夷列传》写作章法看司马迁的社会理想于丽媛(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基础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伯夷列传》夹叙夹议,与《史记》中其他列传写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司马迁的慨叹之辞及质疑的语句。力求透过《伯夷列传》文章的写作章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祸,来分析司马迁的社会理想。史记;伯夷;叔齐;文章章法;社会理想司马迁的《史记》共七十列传,《伯夷列传》位居首篇,很多研究《史记》的学者都认为,司马迁这样安排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1期2017-02-24

  • 邯郸豆沫
    起源据传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与叔齐饿死首阳山后,殷都人感其气节,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齑,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呼之为“豆沫”。逯耀东先生在他的《肚大能容》中介绍过豆沫的做法:用黄豆榨汁,下黄豆和粉丝、木耳与黄花菜熬制而成。豆沫是一种小吃,在邯郸许多地方都可以觅到,价格也便宜。古龙先生说:“天下的小吃,道理大多是一样的

    乡音 2016年11期2016-12-06

  • Uncoupling protein 2 in the glial response to stress: implications for neuroprotection
    s.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绾提出以分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is Hig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 2016年8期2016-12-01

  • 回身凝眸五千年
    书里,我最喜欢读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商朝末年,河北卢龙的南边一带为孤竹国。孤竹国君一共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三儿子叫叔齐。叔齐从小聪明好学,国君有意将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后,找借口上山采药,再也没有回来。孤竹国君死后,他也没有回来。这时,两个弟弟知道了大哥有意外出,是因为不愿与兄弟争夺王位。由于叔齐从小聪明好学,王位自然是传给了他。可是叔齐见哥哥如此义气,心里十分不安,也跑了出去,所以王位就只好传给了老二。叔齐跑了出去后,在山洞

    小主人报 2016年9期2016-09-16

  • 仁则荣 不仁则辱
    食周粟商朝末年,伯夷和叔齐因为不满商纣王的暴政,就在渤海之滨隐居起来,等候太平时期的到来。伯夷和叔齐听说西方的周文王实行仁道,就相约一起去周国。但是走在途中,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叩马而谏:“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太公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随后他们就走了。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6年16期2016-05-06

  • 采薇首阳山
    仰面躺在草铺上的伯夷烦躁地转了个身,似乎更清醒了,没有了一点睡意。他看看身边的叔齐,睡得正香,阵阵均匀的鼾声给死寂的山洞增添了些微的生机。叔齐的脸明显又瘦了一圈,菜色愈重。伯夷不忍看下去,他眼里滚出一大滴泪,心里隐隐作痛:都是哥哥不好,是哥哥害了你呀!伯夷抓扯着头上乱草一样纷披的长发,把脸埋在树叶里痛苦地哽咽着。他多么后悔,要不是自己出走,弟弟叔齐肯定不会在这里遭罪,即使他做不成国王,起码也可以吃饱穿暖,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吧!哪像现在,堂堂孤竹国的两个王子

    小小说月刊 2016年4期2016-04-21

  • 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举孤竹国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此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6

  • 试论伯夷叔齐形象在儒、道、法三家中的评价
    41004)一、伯夷叔齐形象述略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对其事迹有详细的记载,言曰其为商末孤竹国君二公子。其父欲立叔齐,叔齐不继,让与伯夷伯夷以为父命不可违也,坚决不肯继位,伯夷叔齐相继逃去,国人拥立王之中子为继。伯欲投尚贤善老之文王,不期文王已卒。时武王伐纣,车载木主。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援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不以为然,左右欲兵之,而太公曰其为义人也。伯夷叔齐耻于武王,义不肯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以采薇为继,并作

    黑龙江史志 2015年4期2015-08-15

  • 幽蓝花瓷梦
    村最有名的窑匠叫伯夷,他烧制的瓷器在原有的釉面上再饰以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纷繁多样的花色彩斑,其釉色、釉质如同天空中的云絮一样,自然流畅,飘逸曼妙,简直精妙绝伦。但伯夷对自己的作品很苛刻,稍有瑕疵他宁愿打碎重制,因此成品并不多。很多达官贵人都指定要伯夷的瓷器,并以居之为荣。一时间声名鹊起,令人称羡。这天,村里迎来了一乘小轿,轿子不大前面却有衙役开道。原来是鲁山县知县大人驾到,一行人直奔伯夷家。不得了!连知县大人也来订购伯夷的瓷器了!等知县大人一走,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5年5期2015-05-14

  • 伯夷叔齐被推上圣贤祭坛原因探析
    400)几千年来伯夷、叔齐倍受人们关注,文人们写诗赋词吟咏赞叹借以抒发个人情怀,史学家们冷静考证探寻首阳山的真正所在,政治家们热切关注伯夷叔齐行为的现实意义。于是,伯夷、叔齐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地由这些不同身份的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从历史召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多次往返中,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在不同人的解读下逐渐丰富,伯夷叔齐的地位也在不断被解读中得到提升,在同样谦让去国的许由、卞随、务光等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推上圣贤祭坛,成为自唐玄宗以来屡次得最高统治者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8

  • 从《韩非子》析伯夷形象
    从《韩非子》析伯夷形象葛 炜(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的韩非对伯夷形象也进行过论述。但相比于孔子、孟子以及《庄子》一书的论述,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韩非对伯夷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法家学派特征,认为伯夷为“无益之臣”,因此应当“少而去”。另一方面,从一系列的对比和举例中,如“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为非”、“使伯夷与盗跖俱辱”、“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3-27

  • 从《庄子》析伯夷形象
    庄子是战国时期对伯夷形象做出深刻评价的思想家。虽然庄子的实际言论我们已不能听到,但仍能从《庄子》一书中看到庄子思想的内涵。因此,若要考察庄子对伯夷形象解读,则不得不立足于《庄子》。一、伯夷之“义”《庄子》一书中的伯夷形象极具颠覆性和复杂性,这也就意味着《庄子》一书中的伯夷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庄子》内容的复杂性外,还与庄子“道”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庄子之“道”在这里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7

  • 《史记·伯夷列传》新解
    00)《史记·伯夷列传》新解张晓琳(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相当引人注目的一篇,其位列篇首,以评论为主以及评述跳跃性等特点,引发很多学者关注。《伯夷列传》通篇夹叙夹议,若断若续,独特的章法结构使人难窥其旨,大有叶嘉莹先生所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韵味。从文本出发,联系司马迁的生平遭际与抱负,解析文本中蕴含的“悲”与“惑”,进而发现看似“乱章”之文的《伯夷列传》实际上是有两条主线并轨而行,这“乱”中隐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03-20

  • 我看“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徐玉婷(上饶中学 江西上饶 334000)庄子的思想向来怪诞不羁,这给后人解读他的作品带来一定难度,若要合理地把握,应当走进庄子的内心,把握他的思维方式,切不可断章取义;更不能以常人之心想当然地揣度。面对前辈无端涯的恢弘,我们更需多持几分探究的精神。庄子;秋水;超越庄子《东海之大乐》(节选)选入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期2014-04-17

  • 从《论语》析伯夷形象
    024)《史记·伯夷列传》云:“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1]2127可见,正是孔子对伯夷的赞颂,才使得伯夷之名流芳后世。而孔子也是对伯夷形象较早进行解读的人,正是孔子对于伯夷形象的初次解读,从而奠定了后世对于伯夷形象解读的基础,这从孟子关于伯夷的有关论述即可看出。关于孔子的思想及言论,大多体现于《论语》中,因此《论语》是考察孔子对于伯夷形象解读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材料。一、伯夷之“让”“让”是伯夷身上最显著的一个精神符号,也是其闻名后世的一个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8

  • 夷齐之“廉”探源*
    岛066004)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士人敬仰的精神楷模,被后世称为道德的典范。夷齐一直被视为“清廉”的象征,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被称为“天下廉士”、“昭义清惠公”、“崇让仁惠公”,赐封“清惠”、“仁惠”、“清节”谥号;被孔孟等历代圣贤称为“圣之清者”;民间更有“夷齐清风”之美誉。而夷齐之“廉”德最早是在先秦典籍《孟子》、《战国策》、《吕氏春秋》中有所记载。一《孟子》中两次提到伯夷之廉: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4-07

  • 《故事新编·采薇》的复合型文本特征及意蕴探析
    故事”与“新编”伯夷、叔齐作为传统儒家道德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形成的评价可谓莫衷一是。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方面是从正面肯定二人作为儒家道德楷模的高风亮节:坚守正义,耻食周粟,归隐首阳,采薇而食。在很大程度上伯夷、叔齐已成为儒家理想人格和道德典范的象征。例如《论语》中就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民到于今称之”的感叹,孔子称其“求仁而不得”,而孟子誉之“圣之清者”;唐代韩愈作《伯夷颂》,赞其品质为“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11-16

  • 论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
    析,探讨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伯夷和叔齐历来被中国文人视为坚守道德理念而不肯屈服于现实的善人。学术界对于司马迁《伯夷列传》的研究众多。中国学者大都认为司马迁将自己的思想寓于对伯夷叔齐行善而遇不幸的叙述之中,包括华兹生(Burtonwatson)在内的不少西方学者也持相近观点。[1]52-64换而言之,司马迁对于伯夷叔齐的所为持同情而肯定的态度。如徐复观在《两汉思想史》中说:“(司马迁)以《伯夷列传》为首,因为伯夷兄弟的让国,与传说中的薄天下而不为的隐士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史记·伯夷列传》:司马迁曲隐的“一家之言”
    十“列传”中,《伯夷列传》被公认为最独特,最难读的一篇。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大体以叙记人物事状为主,篇末以“太史公曰”四字为开端,对人物作极其简短的褒贬评断。唯独《伯夷列传》例外,全文不过千字,大部分是议论,叙写孤竹君二子伯夷与叔齐事迹的篇幅不过二百七十多字,概括起来是以下三事:伯夷与叔齐让位、叩马阻谏武王伐纣、义不食周粟直至饿死。伯夷与叔齐二人的事迹,在很多史家的眼里,实在不够档次。司马迁却对此大书特书,并将其传记置于列传之首,难免引起后世史学家的不解。唐

    名作欣赏 2012年27期2012-08-15

  • 伯夷、叔齐评说
    00)历史学研究伯夷、叔齐评说王士立(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避纣北海之滨;对周武王叩马谏伐殷商和耻食周粟而死,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道德精神,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在历史上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的志士仁人。批判继承夷齐精神,对于培养全社会的谦恭揖让、知廉明耻、追求正义、崇尚气节和安分守己的民风,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孤竹国;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孤竹国是商周时期的北方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2012-02-16

  • 从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等圣贤看其进退观
    005)从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等圣贤看其进退观林榕杰(厦门大学 哲学系,福建 厦门 361005)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2011-04-11

  • 解读《论语·述而》“夫子为卫君”章
    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段对话的核心教诲就是“求仁得仁则无怨”。这个不难理解,如果仅是宏观把握此文的意旨,这样的理解足矣。但是要穷究其理,这样的解读显然是不够的,细心研读,就会发现问题着实不少。这段对话虽然不过是短短五十多个字,却涉及了不少人物,冉有、孔子、子贡、卫君、伯夷和叔齐,这些还只是登上舞台的人物,幕后还有众多角色。事情是冉有想知道孔子是否会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2010-08-15

  • 《采薇》重读:经典解构与身体叙事
    理想人格的化身,伯夷、叔齐经过四千年的风云流转,早已积淀、转化为儒学的一大符码,通过对其故事及行为的阐释和再阐释、叙述和再叙述,的确能够发现历史文化精神的悸动。我们看到,在对儒家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批判时,鲁迅没有像质疑老庄那样,赋予儒家祖师孔子以独立篇章,只是给他在《出关》中留了几个镜头,而把伯夷、叔齐推到儒学批判的前沿,为什么?是因为伯夷、叔齐较孔子更能负载起儒家道德与事功的经义吗?是因为他们更完整地贯注着儒学精神的修持吗?还是另有原因?鲁迅在《<出关>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9年5期2009-10-26

  • 司马迁之惑
    撰写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时,他陷入了矛盾。孔子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马迁在一篇以伯夷、叔齐的口吻写的诗中看到了怨愤之气,于是他只能怀疑是不是自己对这首诗理解错了。接着,司马迁又借他人之口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困惑——如果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何像伯夷、叔齐这样一生“积仁”的人却最终饿死?为何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渊常常食不果腹,而盗跖无恶不作却寿终正寝?司马迁比照当时的现实,认为那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现象,他终于忍不住将心中的疑惑说

    百家讲坛 2009年1期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