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很多地方推行的“无感考核”,受到基层的普遍欢迎。
“无感考核”的关键在于“无感”,通过减少频次、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对基层正常工作的额外干扰,让考核更科学高效,减轻基层负担。
“无感考核”的优势明显,对于基层来说,摆脱了填报各类报表、起草汇报材料以及层层陪同之困,工作压力小了,抓落实的时间多了,无形中推动了工作。对于上级部门来说,“无感考核”对观念的转变、方法的改进、内容的精简优化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既保证了考得实、评得准,又不给基层添乱。
“无感考核”要求把考核重“评时”转为重平时。要求上级部门要综合运用蹲点走访、解剖麻雀等方式,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基层工作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倒逼基层把工作干在平时、争在平时。
推进“无感考核”要加强统筹。完善考核机制,防止各自为战,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真正让核心指标发挥带动作用。
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助力“无感考核”。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评估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成效,实现考核流程智能化。
“无感考核”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选择,但也要防止“无感考核”过分强调“无感”“减负”而弱化考核工作。为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基层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抓落实、干事业、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