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有色赏非遗,有滋有味过大年。当春节邂逅非遗,在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融中,触动了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凝聚着一个个幸福时刻,流光溢彩、红红火火的“中国年”年味儿更浓,人们的心灵更有归属感。传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就是留住我们的根。
辽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非遗代表性项目众多。今年春节期间,辽宁各地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百余项,给游客和当地观众带来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本文从辽宁非遗文化的宝藏中撷取几颗“明珠”,与广大读者共同领略春节与非遗的精彩碰撞。
舌尖上的童年记忆:李氏糖人
许多人的春节记忆是从糖人拉开序幕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枚制作精美的糖人,往往是孩子们最心仪的新年礼物。
在沈阳,李氏糖人已传承百年。清朝道光年间,山东人李兆福来到辽宁安家落户,把糖人制作技艺带到了沈阳,李氏糖人从此落地生根。按照工艺的不同,制作糖人可分为吹糖人、画糖人和塑糖人。李氏糖人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吹、画、塑巧妙结合,赋予糖人变化万千的肌肉感,使其更加丰富耐看。
李氏糖人于2020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第五代传人李凤艳曾受邀前往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法国、新西兰、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现场展示糖人技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她将糖人制作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赋予糖人作品时代内涵。她制作的糖人不仅有“小老鼠偷油”“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传统作品,还有取材于当今国内外著名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形象。
欢乐与震撼:闹社火贺新春
社火是民间欢庆春节自娱自乐活动的总称,包括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一系列表演,盛行于辽宁各地民间。大连、本溪、朝阳等地社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北唯一的龙舞非遗代表性项目——金州龙舞流行于大连市金州地区,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舞姿变化多端,花样近40种。经过不断创新、传承,金州龙舞知名度不断提高,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观赏。
朝阳社火在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市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内容和形式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如“黄河阵”“九女船”“大高跷”等,以热闹、火爆、原生态等特点久负盛名。
本溪社火又称“武社火”“武秧歌”。演员表演前不但要画脸谱展示人物身份,还要身着战裙、脚蹬快靴、头戴花盔、背插靠旗等。当平日里的农民上好妆容、穿好戏服,瞬间化身为戏中英雄。
在辽宁,还有以刚劲勇武豪放著称的抚顺满族地秧歌、以欢腾奔放火爆见长的海城秧歌……可谓百花齐放。闹社火,既是一场辞旧迎新的欢庆,又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指尖上的喜庆气氛:庄河剪纸
庄河剪纸是产生和流传于辽宁省庄河市群众中的汉族民间剪纸艺术,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考证,庄河剪纸在明清时期开始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河剪纸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如今,庄河市已在学校开设剪纸课程,剪纸艺术扎根校园,后继有人。
庄河剪纸广为流传的类型有窗花、棚花、团花、墙花、喜花及单纯的剪纸画等,题材涵盖了当地乡土民情的方方面面,如时令节日、婚礼寿宴、生儿育女等。在形式上,庄河剪纸强调对自然物象进行主观改造,作品中经常出现长眉大眼的人物、比大象肥的猪、比娃娃高的公鸡、一个人搂不过来的鲤鱼等夸张造型,形象饱满厚重,极具艺术感染力。
作为群众喜闻乐见、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在辽宁遍地开花。除了庄河剪纸,同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还有岫岩满族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建平剪纸,等等。在其他非遗门类,辽宁同样拥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项目。来辽宁欢度春节、探秘非遗,一定会让您不虚此行!
(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