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人之非,不掩人之善。
掩人之非是厚道,掩人之善是霸道。
“成人之美,掩人之非。”这话我喜欢。
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却是相反。
有人专门扬人之非,掩人之善。这是一种嫉妒心在作怪。
“为尊者讳,为长者讳。”我感觉,这是一种恕道,体现出慈柔的一面。这一面,是很动人的。
俗话说:“瑕
不掩瑜。”看人看宏观,看主流,枝节上的瑕疵,自然该忽略就忽略。掩人之非,就体现在这上面。
那么大节有亏,是否就该暴扬?
也未必。
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二分,若非君子,即为小人。这样论人,往往太武断。
这样看来,掩人之非,不是颠倒黑白,更不是要为虎作伥,而是以“恕道”待人,若非敌我矛盾,就该以内部矛盾对待,化干戈为玉帛。
北宋名将郭进在担任山西巡检的时候,手下有个军校到朝廷告他的刁状,皇帝认为这个人在诬告,就派人把他押送回来,让郭进处死他。郭进没有这样做,而是对军校说:“如今贼寇当前,如果你能替我杀贼,我就将你推荐给朝廷。”军校听了,慷慨赴敌,获得大捷。郭进说话算话,将军校推荐给朝廷。
假如郭进杀了军校,并暴扬他的丑行,虽然泄了私愤,却损失了一位杀敌报国的栋梁之材,因小失大,多不合算。所以,掩人之非,有时就是为了用人之长,让他为国家、人民服务,将功抵过,那才上算。
成人之美,掩人之非,这是人际交往中一条重要法则,值得后人好好继承。
自然,掩人之非,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退让。
郭进可以掩盖军校诬告的罪过,但是他并没有纵容军校为恶。他要求军校将功补过,实则就是要军校认识到诬告是一种罪过,必须加以改正。不计较并不意味着纵容,这一点分寸感,必须好好把握。
因此,掩人之非,要讲策略,讲方法,不然,就变成无原则的纵容,那就损己又损人了。
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让他人看清自己的“非”,从而自己改正,这才是“掩人之非”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在“将相和”这个故事中,蔺相如没有暴扬廉颇气量褊狭的“非”,而采用了回避的方式,廉颇受到蔺相如的感召,主动上门“负荆请罪”,成就一段千古佳话。这就可见,“掩人之非”,可以创造奇迹,让有“非”之人良心发现,从而幡然醒悟,诚心悔过。
自然,有人说,虽然我掩饰了他的“非”,但他无动于衷,怎么办?
一个人,若是停止了成长,不能像商汤铭盘上所刻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那我们也拿他没有办法。只是,一个停止了成长的人,恐怕也就不大会赢得大家的尊重了吧。
(编辑""""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