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研究在“两山理论”指导下,如何有效地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机械化人才。通过分析当前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结合“两山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的完善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林业机械化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也为林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两山理论” 林业机械化 教育体系 培养模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林业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其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林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作业质量,能够推动林业快速发展[1]。然而,营林、森保等领域装备技术水平低,机械化率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2]。林业机械化的发展亟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支撑,而目前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国内关于林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层面,而针对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在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方面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和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但国内外研究均缺乏从“两山理论”视角出发,对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
1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1 “两山理论”概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3]。我们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关系。“两山理论”无论在其内部结构还是发展过程中,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4]。这一理念倡导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林业领域,这意味着要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既要维持平衡,又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2 林业机械化的内涵与发展
林业机械化是指在林业生产过程中,采用机械装备和自动化技术来取代人工或提高工人的效率的生产方式[5]。现阶段林业机械主要应用于重复性作业和危险场景,林业机械的自动化程度落后于农业、采矿或军事等行业[6]。它包括林木种植、抚育、采伐、运输、加工等多个环节的机械化作业。随着科技进步,林业机械化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操作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
1.3 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
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活动,使个体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在林业机械化领域,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感。这要求教育者构建一个包含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创新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综合培养体系。
2 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林业机械化人才需求现状
当前,林区作业机械是推动林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工具[7],对林业机械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林业企业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林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需要能够操作先进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林业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应用、林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2.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目前,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培养;再者,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最后,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和设备。
2.3 国外经验借鉴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北欧国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美国则侧重于跨学科教育,培养能够在林业与其他领域交叉融合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3 “两山理论”对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3.1 “两山理论”的核心价值观与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
“两山理论”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2 “两山理论”下的林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在“两山理论”的影响下,林业机械化发展趋向于高效节能、环保低碳的技术路线。这意味着未来的林业机械化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熟悉林业机械的操作和维护,还要了解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3 “两山理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两山理论”对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次,它强调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林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它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林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
4 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4.1 基于“两山理论”的课程体系构建
为实现林业机械化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构建一个与“两山理论”相契合的课程体系。“两山”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为林业机械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专业课程如林业机械原理、林业机械设计等,则深入探讨林业机械的技术和应用。同时,还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等,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循序渐进熟悉林业机械行业,融入林业机械设计研究领域[8]。
(2)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两山理论”的核心思想。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两山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如生态学基础、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创新和实效性。可以采用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模拟等现代技术手段,虚拟仿真技术为林业机械设计引入了全新的视角和工具[9]。
4.2 基于“两山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建立校外的实验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育。通过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企业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林业机械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促进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林业机械为方向,鼓励学生以创新创业形式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及各类创业比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林业机械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3)新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建立校内的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场所。校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实习课和毕业设计等,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多引入一些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4.3 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
(1)在合作模式上,应注重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通过共建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还可以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同推动林业机械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2)在合作内容上,要充分体现“两山理论”的核心思想。通过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两山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如生态学基础、可持续发展导论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3)在合作效果上,应注重实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合作策略和方向;同时,还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4.4 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1)在师资队伍的选拔上,应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胜任林业机械教学工作。同时,还应关注教师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确保他们能够将“两山理论”的核心思想融入教学中。
(2)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了解最新的林业机械技术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可以依托学校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契机,借助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机会,让教师到企业接受锻炼,增强其专业实践经历和工程背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0]。
(3)在师资队伍的评价上,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学质量评估、科研成果考核等方式,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还应注重教师的环保贡献和绿色发展成果,将“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效纳入评价体系,以激励教师更好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5 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策略及案例成效
5.1 培养策略制定
本文提出以下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策略:首先,更新教育观念,将“两山理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再次,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接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5.2 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以上策略的实施可行性较高。更新教育观念已在多所高校形成共识;课程体系重构可通过调整现有课程和增设新课程实现;实践教学可通过建立合作企业和实验室来加强;校企合作已有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师资队伍建设可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3 案例成效
以广西某林业职业院校为例。该校近年来按照上述策略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与当地林业机械头部企业柳工集团、玉柴集团、柳州神鹰科技有限公司、八桂种苗等建立了多个林业机械化实训基地,学生在基地中的实践活动显著增多。同时,学校成立林业机械教学资源开发项目领导小组,进行教学资源开发、VR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留学生招生、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满意度都有所提高。
6 结语
本研究在“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系统探讨了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模式和策略。研究发现,将“两山理论”融入林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中,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既懂技术又重视生态保护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为林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基于“诊断与改进”的林业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国际合作交流建设(2022ZJY3060);广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研究中心:高职师德师风“诊断与改进”的涵养机制研究---以林业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例(SD2022ZC32)2021年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小型森林越野车的前悬架仿真研究与优化(2021KY06);2022年广西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技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ANSYS动力电池的水冷散热器仿真分析与优化(2022KY1229)。
参考文献:
[1]张丽平,白鸿章,吴昊,等.林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24,52(05):20-22+27.
[2]王海.科技视角下的林业装备现状及发展思考[J].贵州林业科技.
[3]边喜英,潘澜,徐倩文,等.“两山”理论背景下的浙江省自然教育基地发展路径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8(04):24-29.
[4]刘福强,尤秋丽.“两山”理论的辩证意蕴及时代价值[J].武夷学院学报,2024,43(07):12-17.
[5]吴海烽.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林业机械化发展初探[J].农村科学实验,2024,(09):136-138.
[6]柳莹莹,姚强,江阳.林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与展望[J].新疆农机化,2023(05):21-24.
[7]翁天浩.林区智能作业车臂架仿真分析及优化设计[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4.
[8]茹煜,周宏平,贾志成,等.林业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3,36(04):89-91.
[9]肖旸.虚拟仿真技术在林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林草高新技术应用大会”为例[J].林产工业,2024,61(07):108.
[10]秦涛,高成慧,刘亚丽.基于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9,35(0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