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创新是标准的根本动力,标准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力载体,两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两者互相融合、交替进步、螺旋式上升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推动标准化事业稳步前进,进而提升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话语权”和权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现状等情况,探讨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路径,为加快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标准化,融合,路径,探索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4.001
0 引 言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1]。另外,《纲要》也给出了标准化发展目标,重点关键技术和应用科技项目转化率达到50%以上,科技与标准结合与联动比率稳步上升[2]。由此可见,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掌控话语权的重要趋势。
如今全球科技创造力“跨步式前进”,新兴科技已然崛起,世界正处在科技大发展、产业大变革时期,科技创新与变革深度结合,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天宫空间站等等,都突显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而标准,它既是科技成果的载体,也是链接技术、产业和市场的重要纽带,实则发挥着支撑性和决定性作用,推动或者引领创新成果与现有技术共同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获得迅速推广,因其不仅是技术与经验的总结,还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领航者。
1 科技创新与标准的关系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欧美国家纷纷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鉴于标准的重要作用,全球也正在开展标准竞争,标准制定者则需要采集先进的专利技术,以完善标准及其相应的体系;与此同时,标准的统一性能够保证科技创新的唯一性,为科技创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保障,因此科技创新果和标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1)标准源自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等创新成果[3],均可通过标准文本的形式,转化成为技术、产品、方法等具体标准,成为在一定范围内,经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的规范性文件。
(2)标准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后,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持和客观依据,也为科技创新能够产业化提供了动力,同时因其“唯一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独有的保障,加快了科技创新的速度,促进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3)科技创新与标准相互融合。科技创新向标准转化是关键,通过标准化,可以对标先进技术,从而推动新一轮的技术革新。科技创新和标准融合能够为企业带来独有的竞争力,产业变革需要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则会推动标准发展,标准又会与科技创新相互作用。因此,科技创新为标准提供核心技术,标准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二者互相融合、相辅相成。
2 我国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现状
2.1 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掌握“话语权”意识不够,未完全了解标准的重要性,反观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机构,则通过大量制定、发布和宣贯各类标准,建立其标准的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进而建立起了技术近乎垄断的局面。而我国尽管科技创新在各个领域发展迅猛,但与标准融合的机制仍不健全。一方面,忽视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重要作用,积极性不高,“认为技术当先,标准无用”的现象仍较普遍;另一方面,缺少为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提供专业指导、体系完善的机构,导致科技创新与标准无法及时挂钩,从而减缓甚至延迟了二者融合速度。
2.2 人才队伍建设不够
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质量,根本在于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人才参与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主动性发挥不够,没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从而掌握科技创新话语权的领先意识,只是被动地在科技创新需要时,才会考虑将技术转化为标准,二者良性互动仍未建立,因此急需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人才队伍。作为科技成果的高产地,例如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更应重视二者融合,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标准化规则,将科技创新成果作为引领某个领域的规范文件,达到二者充分融合的目的[4]。
2.3 科技成果质量不高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大幅增长,但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从而转化的“不合格”标准过多。一些企业为了申请标准而立项,缺乏布局谋划意识,难以形成二者互融互促的趋势,低质量标准既无法保障技术唯一性,也无法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
2.4 市场需求分析欠缺
市场需求是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审核人”,因其影响着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也是判断二者融合是否充分与合理的关键。因缺乏统筹规划,科技创新与标准发展不均衡,与标准融合较差,导致科技创新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有效来源不足,标准则更为落后。
3 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路径探索
3.1 科技项目与标准联动
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开展科技项目是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重要基础。标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科技创新是提升标准水平的手段和动力,两者互为支撑,密不可分。
首先,加强标准化的研究内容设置和考核指标的设立,提高科技项目与标准化的联动效果,科技研究全过程应考虑与标准融合关系。以5G为例,5G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5G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活动高度活跃。华为在5G领域内进行了前瞻性的专利布局和标准布局,使得全球5G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都需遵循华为的标准指引。华为在5G领域内的标准创新引领和促进了全球在5G领域内的科技创新,进而让中国掌握了全球5G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标准的技术水平决定着标准的地位,只有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标准方能起到引领行业发展、树立行业壁垒的目的。
其次,科技创新常常会打破现存标准领域,这就需要各领域做好协同。例如,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需要与信息技术、电子工程、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协同,才能够跨领域项目的需求,加速标准的演进和创新。科技创新项目与标准研制的研发流程协同过程需要科技研发团队与相关领域的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技术联盟、标准化主管部门等保持紧密沟通与配合,必要时可邀请相关技术领域的标准化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的咨询、论证以及实施。
3.2 知识产权与标准一体化创制
专利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实现知识产权与标准一体化创制,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制度,鼓励形成标准必要专利,建立合理和无歧视许可的具体规范。应建立战略布局意识,从行业角度出发,形成各领域领先的核心技术专利,并及时向各领域标准转化,形成规范文件,因此同时占领科技创新和标准的话语权。
首先,在专利研究过程中,密切跟踪标准必要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国际接轨的理念;二是加强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和反垄断的协同。全面掌握各科技创新领域转化为标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合理规划先后顺序与重点领域[5]。其次,在标准制定中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一是参与标准制定者,承担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义务;二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利技术,要加强专利信息利用,及时将其转化为标准必要专利。
再者,在标准制定中强化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实施许可。标准在制修订过程中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应作出专利实施许可声明,否则不予批准发布;不得使用未授权的专利等知识产权。
3.3 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科技创新指的是研究、发展和应用新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涉及材料、技术和方法等革新,以创建新产品、服务或流程。科技创新推动了新产品和服务的出现,而标准创新则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得到广泛接受并安全运行。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行业环境,并转变为标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例如,“光刻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面对多年的“卡脖子”技术,国际鼓励并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而最终突破形成核心的自主科技能力。而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是最普遍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需求、可行性,根据成果核心内容与目标,确定标准的类型、适用范围和约束力。
首先,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需求。分析企业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开发和应用推广的需求,还要符合各类组织保障产品、服务质量,树立自身品牌、扩大影响力的需求;如采信国际先进标准,助力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与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
其次,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行性及标准类型。一是创新主体树立战略意识,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充分分析,判断其适用性和可行性,以及与标准融合的必要性。自身先进且成熟技术,要积极转化为标准,并努力向国际推动。如已开通的雅万高铁,是将中国标准作为高铁建设和验收的依据,充分体现科技与标准的转化与融合。前瞻性标准发挥在新技术领域增强标准的影响力,以标准为先导引领产业发展的模式,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将科技研发与标准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3.4 完善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度在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多层次的制度、决策,使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由激进转向渐进、局部转为全面。一是要为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从技术先进性、成熟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从而能够和标准充分融合,实现二者互融互促。引导科技创新全面的新理念,将标准化工作与涉及技术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融入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二是标准管理制度要完善。建立健全专业的标准制修订程序,促进标准工作的统一化与规范化,支持科技创新主体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和修订工作,积极向上级标准化机构提出先进技术方案或者国际标准,以融合路径为基础,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协同+全链条”科技创新和标准融合发展模式,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的深入融合。三是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标准化意识和能力,培育一支技术专业和标准化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
4 结 语
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效院所共同努力,各方协同合作,应市场需求加快科技创新,用标准保障科技创新成果实施,健全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机制,通过提高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的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EB/OL].(2021-10-10)[2024-10-2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10/content_5641727.htm.
[2]万钢.完善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融合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标准化,2013(3):17-19.
[3]张文霞.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4(7):35-38.
[4]张惠锋.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J]标准科学,2023(12):15-17+43.
[5]张洺睿,王旭.法庭科学新质生产力:标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双向协同[J]标准科学,2024(9):6-11.
作者简介
吕华,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标准与标准化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