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上海实践

2025-02-20 00:00:00王舒悦 王强
党政论坛 2025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海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解答。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不仅展现了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理论自觉,更是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从上海实践的视角,探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何以可成”等问题,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践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上海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古今中西之争;上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①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则是对百余年来“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解答。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又一生动体现。由此,“古今中西之争”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当前,学者主要围绕“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等重要概念或从中国近代哲学视野展开讨论,或从区域史出发,证成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内在机理尚显不足。以上海为蓝本,剖析上海实践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破解之道,兼具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总结上海经验对于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区域城市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何以可能:上海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文脉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交织碰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存在的三大要素。循此逻辑,研究上海文化,就不可避免要对其产生的社会存在进行考察。

上海是一个融港口功能、移民聚集与商业活动于一体的文化载体。此处长江口、面朝太平洋,是上海崛起为港埠城市的自然禀赋。其对内毗邻苏、浙,内陆交通便利。19世纪中叶开埠后,上海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移民,这塑造了其移民城市的一面。同时,由市集和港口发展而成的历史,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商业基调。作为港埠之城,上海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作为移民之地,上海的文化生态极具活力;作为商业之都,市民文化在此滋长。这为上海承继江南文化、形成海派文化、催生红色文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上海文化体现了“三大文化”的多元共生。上海文化以江南文化为底色、海派文化为特色、红色文化为亮色,因而,厘清“三大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读懂上海。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江南文化的前身可追溯至良渚文化,随后泰伯奔吴,长三角地区开始出现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但此时的江南尚处于中华文明的边缘地带,学者将其概括为“江南之江南时期” ②。到了南朝,江南文化开始从吴越文化中崭露头角,逐渐独立成型。相应地,这一时期的上海不过是“江南之上海”“中国之上海”。而上海真正成为江南地区的核心,完成“世界之上海”的蜕变,则是在1843年正式开埠以后。与此同时,海派文化也日益从江南文化与近代西学的碰撞中破茧而出。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特色。“海派”一词发轫于绘画和戏剧。从名称上看,海派与所谓正统的“京派”相对,突出了其标新立异的特质;从流向来看,其作品多“以博润资”“流于俗浊”,则揭示出其商业化、市民性的一面。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上海这片土地并存,而海派文化的登场则加速着上海文化的新陈代谢。海派文化的兴起离不开中国被迫开放门户的现实,然而租界制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海派文化就此沉寂。海派文化已然成为“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 ③,也推进着江南文化的现代化。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亮色。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此外,上海也是《新青年》——那个时代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刊物——的发源地。

上海之所以成为红色文化重要源流,有着历史必然性。其一,上海沿袭了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开放态势,为红色文化的形成营造了有利的思想环境。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精神的精华,也因此由上海辐射至全国。其二,上海经济的繁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自近代开埠以来,上海由一个沿海小县城发展为全国工业中心。正是上海工人力量集中的优势,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④于上海而言,这既为其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再造了上海文化的演进走向。

综上,上海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潮流中,糅合了江南文化的诗性、海派文化的特性以及红色文化的韧性,打造出“上海文化”品牌,这就为从上海视角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有力历史支撑。

二、何以可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这一原创性理论应用于上海,则表现为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接续江南文化传统、发挥海派文化优势。红色文化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既给出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上海答案,也展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担当。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⑤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式微,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中华民族被迫向西方学习,文化也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华文化主体性得以重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上海地处古今中西思想碰撞的前沿。自中国共产党这一现代主体性力量在上海诞生以来,上海始终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就成为党思想建设的前线。1920年,中国首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成立。同年9月《新青年》杂志改版成为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同时《共产党》月刊秘密出版。进入新时代,上海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编撰《上海党史资料汇编(1920—1949)》《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等中国共产党建设系列丛书,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此外,上海也是人才高地,这就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冯契、杨国荣等老一辈学者便已前瞻性地提出并开展了对“古今中西之争”问题的研究。诸多学者亦紧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工作,学术成果丰硕。这表明上海一以贯之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文化自立自强,精神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上海对江南文化的传承、海派文化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的弘扬,正是其坚守文化主体性的明证。西方文化从未脱离上海本土发挥作用,而是汲取江南文化的“根”脉,造就了上海独具的海派文化。同时,红色文化赋予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以“魂”脉,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提供滋养。首先,江南文化经由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上海开埠,大量移民也将各异的文化带入上海,可以说上海的江南文化本身就是个混合体,而上海又成为江南文化融汇外来文化的舞台。其次,海派文化是西方文化在江南文化晕染下的产物。上海素来有着“熔炉”之称,然而在近代西方商风东渐的影响下,上海在文化上并未仅凭资本主义之“手”的拨弄,而是以江南文化为根基,催生出独具魅力的海派文化。最后,市民性作为早期海派文化的鲜明特征 ⑥,改造和优化市民性、从小市民向大市民的转变则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引领。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含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由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内核,接续发挥海派文化“海纳百川,融汇中西”的特色,方能立得住、行得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⑦。为了实现这一伟大使命,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先锋,上海实践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 ⑧。2007年,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放在”,其中第一条就要求必须把上海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党中央历代领导人极其重视和关切上海的发展,彰显了上海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随着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上海的发展战略也得到相应调整和优化。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寄予厚望,“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自此,上海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同时,又肩负起第五个中心的建设重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要求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四大功能”。2021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既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的宏伟蓝图,又擘画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远景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习近平总书记将上海城市精神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用“开放、创新、包容”定义上海城市品格,这是对上海文化的凝练。上海提出全力打响三个“文化品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正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赋能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又以上海实践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 ⑩。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三、何以可成:上海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经验提炼

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实践中,上海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以“人民城市”理念引领文化建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与城市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讨的重要范畴。“人民城市”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城市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城市70余年来发展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宏大背景下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发轫地,上海积极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0年,上海出台《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自觉将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见》将“五个人人”确立为上海未来的努力方向,“五个人人”同“五大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城市定位相呼应,展现了上海城市发展高度与温度的和谐共存。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海在“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导下,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目标,以“高质量文化发展、高品质文化生活、高水平文化供给”为导向,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一江一河”城市公共空间等,展现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图 景。

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上海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城市治理全过程。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时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两个结合”的产物,上海实践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内涵,充分展示出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共建立了235个“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设立了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此外,上海还精心打造多层次的人民建议征集网络,其中包括1个市级中心、16个区级平台、215个街镇节点、6400个社区收集点以及多个扩展点(X),并积极向线上平台延伸如12345市民服务热线,着力构建共同参与、共同负责、共同奉献、共同分享的治理共同体。上海实践表明只有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才能更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城市理念为上海文化发展与城市治理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指引,上海文化与城市治理的人民性宗旨又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厚植了群众基础。

坚持以开放包容铸就时代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1,上海作为古今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海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反映着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从江南文化到红色文化,不同文化的融合创新成为上海文化发展的动力。因此,上海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多元共生,更是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开放性的现代演绎与实践。

上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作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一方面,新时代的上海注重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据统计,上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江南、海派、红色三大文化统一于上海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上海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提供滋养。对外面向国际,强化上海中西文明交流枢纽的地位;对内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打造长三角文化发展共同体。这是上海自明清至近代以来取得高速发展的文化依托,也是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关键。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需要上海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上海的城市竞争力不应仅关注物质层面硬实力的扩张,而更应注重文化和精神层面软实力的培育和传承。这就要利用好上海三大文化资源优势,同时以全球顶级城市为标杆。一是聚焦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培育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纪录片《何以中国》等一系列高质量文艺作品轮番出台;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文化节庆强强联合,打出了上海文化品牌“组合拳”;和平精英超级杯、英雄联盟LPL等高水平职业联赛相继在上海举办,上海“全球电竞之都”轮廓渐显。二是汇聚海内外英才,在提升“码头效应”中,争做“文化源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2人是城市的核心,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事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文化人才为支撑。上海多项人才政策的出台,即表达了对新兴产业、尖端人才的关注,这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活力和创造力所在,也是提升全球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上海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并不局限于发现上海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奥秘,也不仅仅在于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地域实践提供样板。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演绎上海精彩、打造上海新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上海智慧。

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专项课题“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逻辑与上海实践研究”,编号:2024VSJ055

注释:

①⑤⑧!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②陈光明、苏迅:《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江南论坛》2006年第5 期。

③李伦新:《海派文化丛书·总序》//沈寂:《上海电影》,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页。

⑥孙逊:《江南都市文化:历史生成与当代视野》,《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⑨《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1页。

⑩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王舒悦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强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上海
高举旗帜谱写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
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 08:11:21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设有温度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科学导报(2023年92期)2024-01-06 05:44:03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