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山羊是我国乳业发展的重要板块。与世界奶山羊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奶山羊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存在繁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导致优秀品种的利用程度和单产水平较低。本文介绍了健全奶山羊繁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现存问题,以期为奶山羊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奶山羊;繁育体系;重要性;现状
近年来,我国乳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研究表明,2018年,世界奶山羊的养殖数量超过2.16亿只,同年,我国的奶山羊存栏量达到518万只,羊奶产量约为100万吨,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品质奶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羊奶是世界上第三大乳源,不仅蛋白质含量高于牛奶,还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牛奶的绝佳替代品[2]。本文结合我国奶山羊养殖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期为我国奶山羊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健全奶山羊繁育体系的重要性
健全奶山羊繁育体系对于推动奶山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以及实现奶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推动奶山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的繁育体系可以确保优良种质资源的稳定供应,提高奶山羊的整体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通过科学选育和优化繁殖技术,能够培育出适应性强、产奶量高、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例如,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加速优良基因的积累,缩短育种周期,显著提高奶山羊的生产性能。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精准定位并改良特定基因,使奶山羊具备更好的抗病能力,提高产奶量。
1.2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良好的繁育体系有助于控制奶山羊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确保乳品的质量安全。通过规范化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乳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例如,严格的疫苗接种计划和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发生,确保奶源的安全可靠。此外,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疫病威胁,也是保障乳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1.3 实现奶山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健全的繁育体系不仅关注当前的生产效益,还注重长远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合理的繁育规划和资源管理,可以保护和利用地方特色品种,促进生物多样性,实现奶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地方品种如陕西关中奶山羊、山东崂山奶山羊等,经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保留其独特的遗传特性,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保护这些地方品种也有助于维护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认同感。
2 现存的主要问题
尽管健全奶山羊繁育体系意义重大,但目前该体系尚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奶山羊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地区缺乏专门的繁育机构和专业人员,繁育工作多由养殖户自行操作,标准化程度低,饲养管理随意性大,严重影响了奶山羊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兽医服务和技术指导,养殖户往往依赖经验和传统方法进行饲养,难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奶山羊的繁殖效率和健康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2.2 繁育体系几乎缺失。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奶山羊繁育体系在很多地区几乎是空白。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养殖户仍然依赖传统的自然交配方式,无法充分利用先进的繁殖技术和优良种质资源,导致繁殖效率低下,后代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地区的繁育水平差异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不仅限制了优质种质资源的推广,也使得奶山羊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2.3 繁育体系建设基础不牢
核心育种建设滞后。奶山羊的核心育种工作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优质种质严重匮乏。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奶山羊品种资源,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和评估,许多优良种质分散在民间,难以建档登记和有效利用。这使得核心群建设所需的种质达不到育种选育的要求,影响了良种的推广和应用。一些优良的地方品种由于缺乏系统的保护和研究,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灭绝的风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加强对地方品种的普查和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库,确保这些珍贵的遗传资源得以保存和利用。
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现有的种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优良品种的基因特性未被充分研究和挖掘,限制了其在现代繁育体系中的应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种质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各地的种质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建立全国性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是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2.4 良繁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现代繁殖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人才。现代繁殖技术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而现阶段奶山羊养殖“小而散”的特点使得这些技术的应用普及率不高[3]。许多养殖户仍然沿用传统经验式的饲养观念,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一些小型养殖户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难以掌握和应用现代繁殖技术,影响了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现代繁殖技术的应用水平,需要加强基层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一方面,现有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关于奶山羊繁育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较少;另一方面,即使有相关人才,也因缺乏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而流失。虽然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但针对奶山羊繁育的专项培训和实习机会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外,由于奶山羊养殖行业的利润相对较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存在一定困难,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为此,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在职培训,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激励机制。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奶山羊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繁育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繁育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例如,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和养殖户积极参与繁育体系建设,形成多方合力。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奶山羊繁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奶山羊产业。
3.2 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
加强对奶山羊种质资源的普查和收集,建立全国性的种质资源库,对优良种质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利用。同时,开展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筛选工作,为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组织专家团队对各地奶山羊品种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详细的种质资源档案;利用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3.3 强化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奶山羊繁育技术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将现代繁殖技术推广应用到基层养殖户中,提升整体养殖水平。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在职培训,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奶山羊繁育技术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技术交流活动;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
3.4 推进产业化经营
鼓励和支持奶山羊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专业化,促进奶山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建立奶山羊养殖合作社或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作,共同应对市场挑战,提升产业竞争力。包括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的奶山羊养殖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帮助农户实现规模化养殖;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结语
总之,健全奶山羊繁育体系是推动奶山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养殖户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完善繁育体系,提高奶山羊的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最终实现奶山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赵宝玉.世界及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21,57(3): 180-186.
[2] 潘琪浩,仁青措姆,高腾云,等.羊奶的营养价值、生物学功能及应用[J].动物营养学报,2023,35(12):7584-7594.
[3] 郭洁,张毅,杨森,等.奶山羊繁殖存在问题与技术应用前瞻[J].中国乳业,2024(8):3-7,13.
收稿日期:2024-12-25
作者简介:常小彦(1977—),女,畜牧师。研究方向:奶山羊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