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背景下地方保种猪场生物安全防控管理

2025-02-20 00:00:00陶威张苏珍田蕴葛敏张竞男贺燕王益军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1期
关键词:非洲猪瘟猪场

摘要: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疫病,能感染家猪及多种野猪。该疫情对中国养猪业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研究以连云港市某生猪保种场为例,介绍了其在非洲猪瘟疫情中采取的生物防控措施。该场采用了生物环境根除法和切割法进行养殖环境的彻底修复,并采取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有效保护了国家级遗传资源品种安全。通过总结该生猪保种场的生物防控做法和经验,为地方生猪保种场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猪场

非洲猪瘟(ASF),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诱发的疾病,能够侵袭家猪及多种野猪种类,诸如非洲野猪与欧洲野猪,其特征为急性、出血性及极强的传染性。2018年8月2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街道(又称新城子)的五五社区内,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初次检测到疑似非洲猪瘟(ASF)病例。随后,在紧接着的8月3日上午11时,该中心正式对该病例进行了确

诊[1]。这一事件不仅代表了中国首次面临ASF疫情,也标志着该疫情首次在东亚区域爆发。此后,ASF在中国迅速扩散,截至2019年4月19日,已覆盖全国所有31个省、市、自治区[2]。该疫情以其高传染性和接近100%的病死率,给中国的养猪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通过实施一系列防控举措,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ASF疫情的蔓延。然而,鉴于ASFV的复杂特性和其传播路径的不可预测性,疫情在某些区域仍存在复发的风险。为了有效防范ASF疫情可能对本国猪种遗传资源构成的潜在风险,农业农村部给予了密切关注并迅速采取行动,颁布了《关于强化本土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通知》[3],其中强调:“畜禽遗传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及农业战略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构成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石。”同时,通知还详尽阐述了加强本土猪遗传资源保护的若干具体措施。本文旨在介绍连云港市一生猪保种场在ASF疫情中采取的生物防控策略,旨在为其他养猪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对非洲猪瘟的研究揭示,钝缘蜱是其关键的传播载体。非洲猪瘟病毒能在钝缘蜱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增殖,这极大地提升了疾病传播的风险。猪只一旦感染非洲猪瘟,其排泄物及接触过的器具均会沾染病毒,从而容易引发其他健康猪只的感染。此疾病不仅可通过口鼻直接接触传播,还能通过污染环境,使健康猪只在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污染的环境后感染。此外,蚊虫同样扮演着非洲猪瘟病原体的传播角色,这是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关键因素之一[4]。非洲猪瘟感染生猪后,会表现出特急性、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四种不同的临床类型。具体而言,特急性类型主要特点是生猪遭受高强度非洲猪瘟病毒的侵袭。感染后,病猪会迅速高热,体温峰值可达42 ℃,伴随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精神不振等症状,随后出现皮肤充血,且致死率极高。相比之下,急性类型的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强度稍弱,是当前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受感染的生猪同样会经历持续高热、精神萎靡、食欲不佳等问题。随着病程的演进,病猪会出现肺水肿及呼吸困难,同时许多病猪的皮肤上会出现红斑,严重时还会发生皮下出血,急性型非洲猪瘟感染病猪的存活期通常不超过7 d[5]。亚急性类型的临床表现与急性相似,但水肿症状更为加剧,并伴有出血现象。对于妊娠期母猪而言,感染亚急性非洲猪瘟后症状尤为显著,除水肿和出血外,还会出现流产和死胎,其死亡时间一般在10~15 d之间。慢性型病猪的临床症状相对温和,多数病猪不会出现高热、肺水肿、皮肤充血等症状。然而,许多病猪会表现出四肢乏力、呼吸困难以及关节炎等症状,且妊娠期母猪也存在流产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慢性型病猪通常不会致死。[6]

2 连云港市某保种猪场的概况

该保种场坐落于东海县城东侧5公里处,经由农业农村部认定,是“黄淮海黑猪(淮猪)保种基地”。其四周被广袤农田环绕,营造了一个优良的养殖环境,且方圆5公里范围内无大型污染源,远离繁忙交通干线与居民聚居区。目前,该猪场存栏种猪总数达1 300头,具体包括150头保种群母猪、970头生产群母猪、141头后备母猪以及39头种公猪(分属6个血统),另备有12头后备公猪。这些种质资源为淮猪品种的保育、选育及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猪场相继荣获“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江苏省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江苏省生猪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示范点”以及“中国地方猪种登记试点工作表彰单位”等多项殊荣[7]。

3 保种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3.1 增强生物安全防控意识

一是加强理论培训。

生物安全是指提升对生物安全管理与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强化防范生物材料、生物制品及生物实验对人类、动物、植物及环境造成危害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5]。组织专家对全场员工,进行生物安全防控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细化非洲猪瘟防控任务,责任到人,提升员工非洲猪瘟生物综合防控技能和管理水平。另外还针对当前冬季生猪流行性病高发,不定期进行抽样检测分析,研判疫病发生风险,为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更新养殖理念。

遵循生长发育规律,推广福利养殖。坚持“猪幸福,我幸福!猪快乐,我快乐!”“以养为荣,以治为耻”,树立通过改善福利条件使种猪健康生长的福利养殖理念。每日为公猪提供两枚鸡蛋作为营养补充,并安排定期沐浴;针对哺乳母猪及其幼崽,在产后一周内供给鱼汤以促进恢复,整个哺乳期则持续供应豆浆以增强体力。此外,通过提供香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问题。农场还实行全年放牧制度,让育肥猪有机会轮流参与休闲活动,增强体质。在饲养环境上,采用垫草、垫板等多样化垫料,并大量添加青绿饲料以丰富饲料种类。对于乳猪,采取不剪牙、不断尾的温和处理方式,同时,定时播放音乐以营造轻松氛围,并提供充足的玩具以促进玩耍行为,增强人猪之间的亲和力与互动。

3.2 建立保种猪场外生物安全制度

一是防止病原体传入。

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猪病毒性疾病,其传播方式多样,涵盖与受染猪只的直接接触、接触猪源性产品,以及经由昆虫媒介、受污染饲料和环境的间接途径。为防止病原体自疫区向非疫区扩散,实施场外生物安全举措极为关键,这些措施能显著减少疫情蔓延的风险。

二是提高养殖场的抗疫能力。

养殖场与农户的生物安全认知及其相应举措,对于增强疫病防范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他们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这包括严格管理生猪与饲料的进出流程,执行严密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加大对养殖场清洁与消毒工作的力度,旨在显著降低病毒入侵与扩散的风险。

三是强化监测和报告机制。

场外生物安全着重于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监测与报告。早期发现并报告非洲猪瘟病例,对于迅速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应急措施至关重要,有助于有效限制疫情扩散,并为实施更为精准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建立严格的人员、车辆、物资入场程序。

在猪场入口,外来车辆需预先在大门区域执行预处理步骤,即去除表面可见有机物,接着采用发泡剂施行冲洗作业,并全面清洗车辆,尤其着重轮胎与底盘的清洁。完成清洗后,车辆需静置晾干60 min,随后进入喷雾消毒室接受3 min的喷雾消毒处理,并在消毒室内静置15 min,待完全晾干后方可准许进入生产区域。为确保消毒效能,大门消毒池内的水体需定期更新。

对于拟进入猪场的人员,需事先向场内工作人员报备,以便准备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人员需先进入配备完善卫生设施的浴室,进行全身彻底清洁,以防病毒被携带入场。浴室应保持高度清洁卫生,并在寒冷季节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确保沐浴过程舒适,避免人员规避淋浴。沐浴结束后,所有脏衣物需存放于指定脏衣区,人员则进入净衣区,更换预先备好的清洁衣物,并入住人员隔离宿舍,进行为期48 h的隔离观察,期间严禁进入生产区域。

物资洗消室应具备良好的密闭性,物品需放置在置物架上,进行紫外线消毒或喷雾消毒。严禁携带任何肉类食品进入猪场。

3.3 建立种猪内生物安全制度

一是严格分区与流程管理。

保种猪场需明确划分生活区、生产区及废弃物处理区,以确保各区域功能清晰。在生产作业中,工作人员、物资及猪群应遵循从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的原则,并严格执行隔离与消毒流程,以保障生物安全。各养殖基地均配备有封闭式排污沟、沉淀池及污水净化池等专用设施,用于集中处理污水。同时,建有防雨防渗的干粪堆积场,对猪粪进行集中处理,经发酵后作为周边农田的有机肥料;污水则经过无害化处理,用于场内牧草及农作物的灌溉。

在生产区内,道路被合理规划为清洁通道与污染通道,两者相互独立,互不交叉。清洁通道专门用于工作人员、饲料、物资、药品等必要物品的运输,而污染通道则专门承担病死猪及废弃物的转运任务。为确保环境卫生,两条通道每日均会接受严格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二是场内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流程。

一旦发现病死猪,各猪舍工作人员需迅速将其从猪群中隔离并移至猪舍外部,随后使用专用内部运输车辆将其运送至指定的病死猪处理台,并在运输完成后立即对车辆进行彻底清洗。场外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将负责将病死猪转移至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并确保运送车辆及沿途道路得到全面清洗与消毒。此外,还需定期对无害化处理点进行采样检测,以确保处理效果符合规范。

三是场内降低非洲猪瘟病毒密度。

非洲猪瘟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存活和增殖,在非宿主细胞内不具有增殖能力,而且其感染力度也会逐渐降低。因此,严格清洗、消毒是降低养殖场内及周边环境中非洲猪瘟病毒数量的有效方法之一。采取的措施:经反复试验证明,84消毒液对于生物环境脚底消毒是有效的,每头猪翻门前消毒池中按比例勾兑84消毒液,每天更换:不过度使用烧碱及石灰等污染生物环境液品,采取使用火枪的方法进行圈内圈外无死角高温杀菌,不采用水冲式大面积冲洗,而是采用火枪烧烤方式进行局部粪便清理。分清净污道路,根据生产需要及时对道路同样进行火枪烧烤方法消毒。采用“多点式”饲养方式,非癌高发季节减少排次间种猪交流,饲养人员自成一体,指定区域内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同时必须具备辨认耳号、配种、接产、转群、辅助治疗、定期采样等相关种猪管理技能。

四是场内灭蚊灭蝇灭鼠管理。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猪场疫病,其中蚊子、苍蝇和老鼠是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定期实施蚊虫、苍蝇和老鼠的灭杀工作是维护猪群健康的关键举措之一。

为了有效驱蚊,可采取多重策略:安装大型通风设备以促进猪舍内外空气流通,布置灭蚊灯具以诱捕并消灭蚊虫;同时,使用畜牧专用蚊香等也是有效手段。保持猪舍内外环境的整洁与通风至关重要,需清除周边杂草,定期清理污物,以消除蚊子的栖息地。灭蝇则主要通过药物与饲料处理两种方式。在猪舍内悬挂含药苍蝇贴,能有效吸引并粘住苍蝇。由于粪便是苍蝇的主要繁殖源,因此应及时冲洗或浸泡猪粪,以减少其气味,从源头上控制苍蝇数量。鼠害防控需综合运用建筑防护、机械捕杀、化学药物及中药防治等方法。猪场建筑应加固墙体,设置防鼠设施,并在角落投放鼠药。保持猪舍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及时清理剩余饲料,以减少老鼠的食物来源。此外,还可采用电子捕鼠器或传统捕鼠夹进行机械捕杀,捕鼠夹应置于过道边缘,并经常更换新鲜诱饵,以提高捕鼠效率。

结语

畜禽遗传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生物资源。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在习近平同志的引领下,将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框架内。为此,国家颁布了生物安全法,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层面的生物安全政策与战略,不断完善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架构与领导机制,有效应对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并强化了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我国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与应对能力。通过对连云港市某一生猪遗传资源保护场的生物防控实践进行系统梳理与经验提炼,本研究旨在为其他地区的生猪遗传资源保护场提升保护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诚程,刘威哲,卿馨文,等.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24,(8):1-9.

[2] 贾敬亮,李艳芝,曹玲芝,等.非洲猪瘟背景下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J].北方牧业,2024,(11):7.

[3] 王旭,尹亚斌.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J].中国畜牧业,2021,(01):14-15.

[4] 陈元翠.非洲猪瘟病毒研究进展[J].贵州畜牧兽医,2020,44(3):60-64.

[5] 宋浩,张丽,张交儿,等.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学报,2022,42(5):1066-1076.

[6] 杨公立,张志诚,赵继军,等.非洲猪瘟流行病学及其风险因素分析[J].猪业科学,2014(5):24-27.

[7] 任同苏.淮猪:东海的亮丽名片[J].中国畜牧业,2016,(01):24-25.

收稿日期:2024-11-01

猜你喜欢
非洲猪瘟猪场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52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对非洲猪瘟的担忧是否合理?
非洲猪瘟影响有限 短期猪价小幅震荡
湖南饲料(2018年5期)2018-12-05 08:54:26
双汇遭遇“非洲猪瘟”
齐鲁周刊(2018年33期)2018-11-10 02:05:08
我国东北首现“非洲猪瘟”,食用患病猪肉会致死
百科知识(2018年20期)2018-10-18 18:37:22
猪科宿主对非洲猪瘟传播的作用比较
四川省非洲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