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养猪应高度重视常见猪疾病防治,养殖户要根据基层养猪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避免引起较大的疫情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基层常见猪疾病的类型较多,诱因也各有不同,预防及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保证防治措施的科学性。本文对基层养殖常见猪疾病及其主要诱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实际的养殖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养猪;常见猪疾病;预防;治疗
1 基层养猪常见猪疾病
1.1 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是常见的猪呼吸系统疾病[1],患猪呼吸道受到病原体侵犯后,就会产生明显的呼吸道疾病症状。这种疾病传染性强,患猪感染病原体后慢性发病,主要症状为患猪不断咳嗽和气喘,严重可造成患猪死亡。肺炎支原体主要会对猪胸腔造成侵袭,累及患猪肺部器官,可引起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由于这种疾病发病过程慢,患猪在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养殖人员容易忽视,导致患猪的病情未能及时发现并治疗,致使病情持续加重甚至病死。
1.2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于感染了猪链球菌而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这种病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2],容易侵犯猪的扁桃体、鼻腔,严重的可造成患猪死亡。猪链球菌病的危险性高,有人猪共患的特点,可造成人患有血性链球菌病、淋巴结脓肿、血痢等,常见类型有败血型、淋巴结脓肿型、脑膜炎型。猪感染后主要为败血型和脑膜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和关节炎的症状明显,精神沉郁,嗜睡,多数患猪会出现败血症,身体免疫力显著降低,有明显的体温升高的情况,最高可达41~43 ℃,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导致病猪死亡。
1.3 猪萎缩性鼻炎
猪萎缩性鼻炎也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所致。这种病菌属于多杀性巴氏杆菌,患猪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会引起鼻炎与鼻甲骨不同程度的萎缩。通常猪萎缩性鼻炎有急性、亚急性病症之分,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造成地方性大范围流行,出生5个月的仔猪发病率相对较高[3]。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患猪产生呼吸道症状,还会引起面容扭曲,尤其损伤患猪的呼吸道生理功能,患猪身体免疫系统也会受到侵害,机体抵抗能力下降。
1.4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疫病,具有高传染性,这种病毒可感染任何品种的猪,1个月之内的仔猪和妊娠母猪最易感染。这种疫病主要可导致患猪繁殖障碍,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食欲减少、发热、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容易出现继发感染,如心包炎、胸膜炎等。如果种公猪感染这种病毒,会对精液品质造成影响,导致精子畸形、精液有毒。一般患猪蓝耳病的患猪临床表现有所差异,病毒株和猪的身体免疫状况会对临床表现造成一定影响,饲养管理环境也容易影响患猪的表现,养殖过程中要加强观察。
2 基层养猪常见猪疾病的主要诱因
2.1 饲养环境欠佳
基层养猪常见的猪疾病多与饲养环境有关。养殖户对饲养环境的关注度较低,大都未能落实猪舍卫生严格管理,各项消毒工作也未能按标准执行。猪舍中的角落或者一些难以清理的地方未能彻底清理,此外,粪便中有多种细菌微生物,如果未能及时清理,会导致猪的饲养环境较差,极易引发各种疾病,给猪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2 未落实疫苗接种
基层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常采用散养的方式,导致疫苗接种难度增加。有的养殖户不能正确认识疫苗接种的意义,认为仔猪与育肥猪接种疫苗即可,不注重基本防疫措施。有的养殖户考虑养猪成本,并未给猪接种疫苗,没有真正认识到猪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导致猪在流行性疾病发病高峰时期感染疾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3 防治工作不规范
基层养殖户大都缺乏养殖经验,对新型养殖技术的应用较少,有些采取的养殖方法并不科学,对猪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猪身体防御能力相对较低,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很大。如果猪患病,基层养殖户没有找到适合的兽医,或者滥用、过度使用药物,极易使病猪的病情加重,从而引起传染性疾病大范围流行,在大程度影响猪疾病的防治。
3 基层养猪常见猪疾病治疗措施
3.1 猪支原体肺炎
在治疗猪支原体肺炎时,首先要注射疫苗,一般是在猪的胸口注射疫苗,但这种治疗方式容易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其次要对猪进行药物治疗,通常选择四环素、螺旋霉素等药物,为猪进行肌肉注射,或者通过口服给药,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3.2 猪链球菌病
在治疗猪链球菌病时,一般不建议长期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应根据患猪的情况选择不同抗菌类药物交替治疗,防止猪身体产生耐药性。同时要及时对猪做药敏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采取适宜的药物为其治疗。建议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 g/t,或者添加400 g/t的金霉素、恩诺沙星200 g/t也能起到很好的疗效,通常持续用药1周,患猪的病情便可得到改善和恢复。
3.3 猪萎缩性鼻炎
治疗猪萎缩性鼻炎时要注重免疫接种,使猪身体内产生免疫抗体。针对妊娠后期猪群一定要定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针对成年和后备的母猪,一般采用支气管败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疫苗接种,注意在产前8周接种,方法为肌肉注射,6周后再接种1次。猪萎缩性鼻炎的常用治疗药物较多,一般建议采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日常管理时要注重药物预防,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土霉素、阿莫西林等。
3.4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可采用全效毒霸和柴胡、恩诺沙星进行治疗,每50 kg体重使用2 mL毒霸、10 mL柴胡与恩诺沙星,对体温超过41.5 ℃的患猪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如果患猪为仔猪或者妊娠母猪,建议在发病早期使用上述药物,使患猪体温下降至正常水平,但要注意观察,因为上述药物在使用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其间如遇其他症状,要根据患猪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4 基层养猪常见猪疾病预防措施
4.1 改善猪群饲养环境
基层养殖户在养猪时要注重改善猪群的饲养环境,避免猪舍粪便、尿液混杂,防止拥挤不通风等情况的发生,杜绝细菌与病毒的滋生,以免传染性疾病大范围传播。养殖户要定时彻底清理猪舍,特别是要加强对猪舍角落的清理,保持猪舍通风良好。针对数量多的猪群,一般建议每天清理猪舍1~2次。给猪舍的窗户上装纱窗,避免蚊虫及鼠类进入对猪进行叮咬,还能防止其他疾病的传播。
4.2 加强猪舍消毒
基层养猪一定要重视猪舍消毒工作。在对猪舍进行清理清洁后,还要对猪舍进行深度消毒,充分杀灭空气中的病毒和细菌,保证猪群能够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建议在猪舍的走廊和通道里喷洒适量的消毒剂,但要注意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防止用量过大对猪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此外,还要对猪舍的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尤其要对食槽和水槽定期消毒,避免槽中滋生大量的细菌,确保猪群能健康生长。
4.3 科学管理猪群
基层养殖户通常缺乏专业的知识与训练,导致养猪缺乏科学性,所以建议养殖户积极学习专业的养猪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养殖能力,有效提高养猪管理水平。在进行猪群管理时,建议将猪进行分类并分开饲养,比如年长的猪与仔猪、新猪分开饲养。尤其新猪,可能是新品种,容易对猪舍环境出现不适应,加上新猪本身可能带有病毒,因此不适合和原来的猪群在一起饲养。严格限制人员、车辆或者其他动物进入猪舍,最大程度地控制和防止外来细菌和病毒的侵入,避免给养殖场带来巨大损失。
4.4 加强饲料管理
基层养猪要进一步加强饲料管理,保证猪饲料喂养和配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为猪提供均衡的营养,才能增强猪群整体的抵抗力。对于猪饲料的质量要严格把控,防止质量差的饲料对猪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使其患病。给猪喂料前,要对饲料的情况进行仔细检查,防止饲料发生变质。此外,还要考虑猪的生长阶段,因为不同阶段的猪需要的营养物质会有所不同,这样才能确保生猪的健康成长。可在饲料中加入适当的药剂,提高猪只自身抵抗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在扩大养殖范围或者引入新的品种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掌握其在饲养方面的各种注意事项,尤其是在疾病防治方面。基层养猪常有给猪饲喂剩菜剩饭的情况,有很多饭菜已经发生变质并带有病菌,饲喂后极易导致猪胃肠道受到刺激,或者出现病菌感染,对其他脏器造成累积,影响猪的健康。为确保猪的健康,不要给猪饲喂已经变质的剩菜剩饭,要保证饲料质量高、营养物质丰富,给猪提供充足、卫生的水分,保持良好的体循环。
4.5 控制疫情
当发现猪只患病时,要第一时间对患猪所患疾病类型进行确定,此时可寻求专业的兽医为猪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确定为传染性疾病,需要第一时间将疫情反馈给防疫部门,反馈时一定要如实上报,切勿隐瞒。及时隔离病猪,防止对其他猪造成疫病传播,避免交叉感染,对患猪待过的地方以及食槽和水槽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进行防治时建议让专业人员对基层养殖户进行帮助和指导,确保疫情能得到及时控制,避免出现大范围传播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冯旭飞,亓宇翔,于瀚哲,张正洲,王如嘉.猪圆环病毒3型最新研究结果概述[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24(07):761-768.
[2] 周以铁,王宇涛,孙静,苏明俊,宋厚辉.猪星状病毒(PAstV)在中国流行的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24(07):769-774.
[3] 朱文浩.夏季常见猪病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2):14-15.
收稿时间:2024-12-20
作者简介:罗医生莫(1990—),女,兽医师,本科。研究方向:兽医。
通讯作者:汪小华(1992—),男,兽医师,本科。研究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