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中,德育的培养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儒家思想为此提供了指导。本文深入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并讨论了其在小学阶段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目的是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儒家理念,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道德理解、感情感知和行动能力,进而推动其全面成长。经过对具体实例的深入探讨与实际数据的精准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策略,目的是向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提供理论上与行动上的指导。
关键词:儒家思想 小学思政教育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46
随着社会快速进步和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小学德育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儒家思想以其所蕴含的深邃伦理道德理念,为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贡献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在道德教育领域,儒家倡导的仁爱、礼义和忠恕等观念,对规范学生行为和提高其道德品质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促进德育发展,既是对传统价值的继承,亦是对当代教育方向的适应。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些理念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倡导人际关系中的互助与理解,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义”强调正义和道德责任,鼓励个体在面临选择时能够坚持道义,而非仅仅追求个人利益。这一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做到公正与诚实。
在儒家哲学中,“礼”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倡导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与尊重,从而有助于维系社会秩序及其稳定性。智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智慧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其道德鉴别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儒家学说中的理念要素互相辅助,共同构筑了一个以德行为基础的完美社会构想。在小学阶段德育的实施过程中,融入一系列儒家思想,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为他们的进步与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其行为,深入认识并实施儒家哲学的精髓显得尤为关键,经过特定的道德与价值观教育过程,年轻人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成为责任感强、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型社会成员。
二、儒家思想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1.价值观教育的实施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思想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将仁、义、礼、智这四大核心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面的价值观念,还能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及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仁”作为儒家价值体系中的基础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以及情感激发的方法来传授这一理念,鼓励孩子们学会关心他人并乐于助人。此外,在日常管理与活动中引入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处理班级内部冲突时,引导学生从集体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个人责任感。“义”,即正义感与责任心的结合体,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益多样化的道德选择情境,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为此,教育者应创设相关情景或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公平正义等议题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基于伦理原则做出合理决策。同时,在解决同学间纠纷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礼”则是指礼仪规范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维护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小学这个关键时期,加强礼貌教育有助于塑造孩子们良好的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性。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形式教授基本礼节知识,如问候方式、餐桌礼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总之,借助儒家经典智慧中的精华部分——仁爱之心、正义之志与文明之举,可以有效地推动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其成长为具有高尚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在儒家哲学中,“智”这一概念主要强调通过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来提升个体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修养,以及增强其辨别和决策的能力。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通过辩论与沉思,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道德环境中审视个人行为,从而塑造独特的价值观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精心设计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案例,旨在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及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交流观点,以此锻炼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整个学习旅程中,学生们借助于特定的方法不断深化对道德原则的理解,逐步构建起稳固的价值观基础。小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理论框架构建与实际操作层面均得到了该学派智慧的支持。教学活动中,通过对“仁、义、礼、智”的教学,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感知并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模式,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随着持续不断地接受指导与训练,他们不仅能显著提升个人品德水平,还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最终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公民。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儒家哲学融入小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之中,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内一项至关重要且长期存在的研究课题。
2.情感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的政治思想教育领域,情感的塑造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是达成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部分,儒家思想为这一关键环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根基与实践路径指导,情感教育致力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促进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指导他们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环节中,“仁爱”这一儒家理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范例,以故事化的方式促使学生领悟仁爱理念的深层含义,并唤起其内在的怜悯与关照。在教室中,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如“赠予爱心”与“志愿奉献”,能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体验给予的幸福,领略承担社会义务的意义。此类教育法能使学生深化对人际情感的认识,同时在不知不觉间形成愿意助人的品德。
在全面关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行为规范的塑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对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中,“礼”被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个人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行为准则的指导。教师需要制定涵盖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班级规章制度,明确界定学生的基本行为标准,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反馈,对于遵守规则的学生给予肯定,而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则应进行适当的纠正与指导。这样做能够激励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情感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旨在使学生不仅在情感层面深刻理解道德,而且能在实践中积极展现道德行为。
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和观点,进而促进群体内部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在一个有利于培养同理心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从而发展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现实或假设的场景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并认识到在不同情境下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参与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还加深了他们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在推进情感塑造及行为习惯规范化训练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教师需与家长保持频繁沟通,及时更新学生在校的表现和进展,同时鼓励家庭环境中的情感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父母可以通过讨论道德故事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加强孩子对情感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认同。家校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以儒家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将情感陶冶与行为准则教育相结合,显著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交技能的发展。这不仅为个性的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社会交往和职业道路奠定了重要的道德基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创新教育手段,将情感熏陶与规范行为的养成教育融为一体,推动学生在情感领域和行为准则上的全面发展。深入探索如何有效融合传统儒家哲学与现代育人观念,将是未来德育研究领域的重点方向。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建议
1.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通过故事、案例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例如,在探讨儒家思想中“仁爱”理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与爱心相关的真实案例,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并倡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例如,通过角色扮演等情景模拟活动,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社会场景中担任多样的角色,进行多元化的道德抉择,这有助于他们在道德层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辨,并有效提升其共情能力。参与式学习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
在课堂环境中,通过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构成了另一种效率显著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实现了思想的互动交流和观点的深入探讨,这有助于他们对道德价值观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群体得以就特定伦理议题进行集体对话,在此过程中,他们自由阐述各自观点,并展开争论。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互动讨论过程中,他们还能够学会尊重不同的观点,进而形成更为良好道德观念。实践活动与思考过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要素。教师可通过安排一系列反思活动,引导学生于任务终结时,自行评价与深思,借此促使他们深入探讨行为与道德理念的内在联系。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体验和感受,共同探讨活动中遭遇的道德难题及解决策略。此类反思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知,而且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主动遵循道德规范,显著促进学生群体在道德品质与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综合提升。
教师应与家庭紧密合作,积极促进家长参与,以便在家庭环境中复制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点。为此,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和社区参与等,使学生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体验并践行道德价值。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家校互动模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还能激发社会各界对德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在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实践技能培养、个人品德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多方面策略,这要求依托于情境创设、协作探究、反思行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同时获取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力量。
2.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
定期组织家校会议,教师与家长交换学生在校表现及进步信息,同时向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建议。教师应指导家长在日常作息中嵌入道德议题的探讨,以激发儿童观点的阐述,此法有助于孩童在家庭氛围中深化对道德理念的认知。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得以在课堂之外的环境中深化道德素养,进而促使他们的道德认知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社会环境在个体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机遇,使其得以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贯彻道德理念。家庭与社会两者的合作推进,采纳当代科技工具,可视为一项功效显著的方针。家长借助社交媒体、微信群等渠道,与教师及其他家长保持联络,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成长过程。学校应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以便定期分享与德育相关的资讯与活动,并激励监护人加入校园德育的实践过程。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对等和资源共享,构建起协同教育的框架,从而强化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政府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需关注家庭单元及社会环境在道德素养培育进程中的重要性,并促进相关方针策略的执行与落实。政府机构有能力且应当倡导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宽敞的场地,积极促使家长与孩子们加入社区所举办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去。在道德教育领域,构建完善的机制是关键,它能够促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积极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摆脱仅限于学校的局限,实现多方共同参与和推进。
在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的实施可以借助儒家思想这一宝贵资源,通过课堂、家庭与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塑造出道德品质优良、具备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将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融合,为德育研究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从而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玮《儒家茶文化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福建茶叶》2017年第11期。
[2] 田竹、吴蒙《儒家茶文化思想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福建茶叶》2017年第10期。
[3] 李志红、吕琳《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4] 李俊逸《孔子孝道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昆明理工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范青,1977年生,女,汉族,甘肃临泽人,大学本科,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小衔接)
(本文系张掖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探索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ZYLX〔2024] 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