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思、以问带学

2025-02-20 00:00:00盛苏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驱动环节评价

摘 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启发和引导为核心的教学思路,也是一种在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问题导向,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和讨论中,并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展开深度学习。本文基于新《课标》视角,首先从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积极意义和困境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从设置探究主题活动,进行趣味问题引入;突出课堂师生互动,搭建课堂问题支架;有效借助问题导向,进行拓展思考活动;结合课堂目标问题,实现多元评价展开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问题驱动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24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善于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思考。这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将自身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观察者,通过课堂问题支架的构建以及一系列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探究积极性。如此,学生才能够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性学习和理解,在语文的世界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视野,实现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双向提升。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1.关注课堂问题导向

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教学优势。首先体现在该种教学模式更加关注课堂的问题导向,往往以课堂目标和任务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让学生依照问题在探究中寻求答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问题的设计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课堂的交流和互动环节中,问题的引导也能够帮助学生定位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在大方向的引领之下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该种形式能够大大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最后,问题也可以渗透在教学评价环节中,进行自主反思总结。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能够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作为知识吸收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活动所面对的对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在问题驱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环节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教学环节的开展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选择。该种模式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参与感和融入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所尊重,从而自愿投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二、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1.助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问题驱动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还能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地位。问题驱动式教学借助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材和文本的推进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

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在该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甚至教学活动的推进者和设计者。他们可以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是自主提出问题的方式推进学习过程,并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或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针对问题的讨论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融入性。

3.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借助拓展性和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语文课堂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灵活,而不同的问题也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散,不再局限于某一固有的思路,而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开拓创新,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提出“乌鸦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喝到水?”这样的问题能够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多角度寻找解决方案。

三、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困境

1.问题引入单一生硬

尽管问题驱动式教学被广泛推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一方面,问题引入单一生硬是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一大困境。在很多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过于直接或单一,缺乏启发性和引导性。例如,在学习《司马光》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提问:“司马光最后是用怎样的方式救了自己的朋友?”这样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书本上的方式,无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而一个更好的问题是:“司马光在砸缸过程中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如果你是他你还会想出怎样的办法?”这种问题更能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

2.缺乏多元评价保障

另一方面,缺乏多元评价保障也是问题驱动式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而问题驱动式教学更注重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且在评价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较为落后,无法同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呼应。同时,在问题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问题在新课讲授和课堂导入环节中的应用,很少会将问题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指标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能够在同一线索的串联之下形成一个“闭环”。

四、新《课标》要求下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1.设置探究主题活动,进行趣味问题引入

课堂导入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关键环节。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启发思路,获得灵感,提升课堂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堂所讲内容设置探究式专题活动,然后通过设计主题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而,这一问题的设计不能平铺直叙,要具有趣味性和引导性,能够切实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在这些问题中,可以设计接下来所讲的内容,或者是设计与语文课堂相关的其他拓展性知识。如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就可以结合阅读题目面向学生做出问题性引导,让学生结合题目对相关的阅读内容展开深入思考。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之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做出提问:“当你看到花的学校这四个字时头脑中最先想出来的一个词是什么?花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呢?”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回答自己想出来的词是“五彩缤纷”,因为如果这个学校中有许多花的话,那么学校的颜色肯定很多;可能有的学生会回答自己想出来的词是奇妙,因为我们常见的学校都是孩子们的学校,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花的学校。这一阅读题目在设计上就极大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可以就势为学生设置探究专题活动,即“通过阅读分析,本篇文章中所讲的花的学校与我们现实中的学校有怎样的区别和相同之处?”通过该问题进行驱动,学生也能够进一步深度投入到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从而对问题展开趣味性思考,看一看文章中“花的学校”到底指的是什么,而其中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瑰丽奇妙的想象。

2.突出课堂师生互动,搭建课堂问题支架

在课堂上搭建支架,实则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引导性的框架。这个支架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模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引。在问题驱动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特定问题的导向之下对课堂所学做出思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单边不对等的关系,即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活跃,且往往扮演着输出性角色,而学生则相对被动,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然而,双方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主要体现在学生较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围绕某一问题做出诠释。在问题支架的搭建场景之下,课堂就会增加更多师生互动的情景,同时氛围也会活跃起来。

例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搭建单元问题支架,引导学生从大单元视角出发,将某一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进行思考。而课堂的推进可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呈现。第二单元所包含的内容有《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学生不难看出这几篇文章都与秋息息相关。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单元内容串联起来,面向学生做出问题引导:这几篇文章中对秋天的描写都各有特色,有的从宏观上进行描写,有的从微观上进行描写,那么你们学到了怎样的景物描写手法呢?秋天在你头脑中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借此机会,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眼中的秋天记录下来,呈现在书面上,使得精彩的秋天瞬间可以定格。

3.有效借助问题导向,进行拓展思考活动

在小学语文的拓展式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同时也缺乏拓展式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而拓展性内容往往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完成,该种方式无法在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提升学习质量。在当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就可以有效借助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拓展性学习机会,从而更加自主自愿地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伴随着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每日三问”的问题式任务清单,目的是让学生在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让这些问题伴随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引发自己的思考。正如古语云“每日三省吾身”,学生也可以借助学习的机会每日三问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在学习之余进行了关于知识的有效拓展。由于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与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有关,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这三个问题如下:第一个问题是指向课上学习效果的,即学生在学完本篇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之后,获得了怎样的思考和启发?又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哲理?第二个问题是指向课下阅读拓展的,即学生在课下是否阅读了与之相关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第三个问题是指向自己的生活实际的,即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

4.结合课堂目标问题,实现多元评价展开

问题驱动式教学不仅要渗透在课堂导入、课上师生互动以及课堂拓展环节中,还要充分渗透在教学的评价环节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评估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学评价的结果进行课堂反思和总结。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开展,能够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一个闭环。从课堂目标的设计到评价指标的设计以及评价结果的呈现使得课堂教学过程能够逐渐完善。而问题驱动式视角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当将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如此,课堂问题的设计才不会形同虚设。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肥皂泡》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本篇文章设计驱动性问题,同时将问题与思考目标充分联系起来,并将之分层或细化。如此,教学问题就不会过于笼统,同时也能够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实现呼应和互动。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与综合能力提升,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自身在课堂环节中的学习表现,如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及与教师的沟通和互动情况等等。课堂问题可以包括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肥皂泡》这篇文章学习其中的描写手法和写作方法,并积累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是否能够通过作者对童年场景的描述来发现自己童年和生活中的美好,并将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专题互动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启发思想、开拓灵感;学生是否能够在问题回答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造性等等。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来激发课堂的活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动力。问题的具体内容和问题的深度等等都能够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课堂导入、师生课堂互动、拓展环节以及评价环节中引入问题,并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的方式助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闫玉兰《问题驱动式教学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年第6期。

[2] 秦春龙《问题驱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外语文》2022年第3期。

[3] 陈开锋《小学语文问题驱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新教师》2024年第4期。

[4] 岳宁《问题驱动式研学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19年第8期。

[5] 韩鹏志《“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文渊(小学版)》2023年第12期。

[6] 贾秀梅《“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读天下(综合)》2018年第23期。

(盛苏敏,1991年生,女,汉族,安徽芜湖无为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驱动环节评价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2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