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结合近几年出现的各地各校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本文旨在探究利用研学旅行来提升学生作文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文章从人文精神、山川名胜、民俗文化、现代科技四个维度,佐以研学实践活动、学生习作案例,具体分析如何指导学生把研学旅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入作文中,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探究更好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写出更多的佳作、美文。
关键词:研学旅行 作文教学 文化底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14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总感觉学生作文大多数缺乏文化色彩,他们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言辞空洞,欠缺知识储备。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下笔如有神”,使得作文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呢?
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秋时,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读书问道;汉代司马迁游历天下,遍览古风遗迹,终成《史记》;唐朝李白十年漫游,山川美景浸染了浪漫主义诗篇;明末徐霞客一生探幽寻秘,“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留下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可见,历代名人的实践成果早就揭示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国际上统称为探究式学习。研学旅行即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必将能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丰富文化内涵,并能够通过真实环境的刺激,实现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情感领悟。
那么,如何利用研学旅行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内涵呢?这就需要先明确“研学”的目的性。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春游、秋游,它需要在旅行中让学生明白“研什么”“怎么研”“达成什么目的”,然后再指导学生把研究所得、学习感悟写入作文,增加文章的厚度与广度。结合自身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谈谈研学旅行提升作文文化内涵的方法。
一、指导学生研学旅行时关注历史人物、人文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名人数不胜数,他们或帝王将相,或凡夫俗子;或文韬武略,或壮志难酬;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在语文教学时,既要关注文本的解析,更要重视这些诗文作者的生平遭遇、写作背景以及情感理念。结合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时,关注书中的历史人物,通过实地走访名人足迹,更深层次地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怀,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入作文,增加作文的历史文化厚度。
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笔者引领学生赏析了作者张岱笔下天地一白,宁静清绝的雪后西湖美景,也感悟了作者张岱清高自赏、遗世独立的风骨以及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感伤情怀。
课后,一学生翻阅了大量的关于张岱的生平介绍资料,在西湖研学旅行时,书中景书中情,浮现眼前,感慨无限,于作文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我看到在歌舞升平中破败的朱明江山,西子湖畔,大雪三日,一人独看一湖冬雪。
大明凋敝,张岱决意归隐,家中财富汗牛充栋,带不走。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儿,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便是他所剩一切。世事沉浮,王朝鼎革,张岱以一双穿越了千山万水的眼,注视着他的城郭与人民。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在苦难面前,他没有前朝亡国移民哭哭啼啼的病态。
冬天来了,他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他终究是救不下故国的风华,于是他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记》,他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苦,只顾奋笔如走马,酿成一页页孜孜矻矻的心血。他如王淇所写的酴醾——‘丝丝夭棘出莓墙。’在明臣如俪兰般萎靡中,张岱有着酴醾的风骨,杨万里诗云‘冰为肌骨月为家’。”
就这样,一篇平常游记,因为渗透了张岱的起伏人生、幽思追忆,增添了不平常的文化韵味。
因此,我们可以告诉学生:
汨罗江边,我们应该感怀屈原的“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杜甫草堂前,我们应该倾听诗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岳王庙里,我们应该期待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林觉民故居内,我们应该追随烈士的“于涕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
历史人物,群星璀璨,风骨无边,将他们写入作文,必将提升文章的历史厚度及文化底蕴,对我们来说,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所以,这应该成为我们研学旅行、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二、指导学生研学旅行时关注山川美景、名胜古迹
山川美景、名胜古迹,古来共谈。研学旅行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欣赏它们外在的“形美”,而应探究它们内在的“神美”,品味山水的诗情画意、风度气质,古迹的古风古韵、文化内涵。
我们泊于水边,看水畔的蒹葭苍苍,不由唏嘘波光仍在荡漾,伊人早已逝去;我们立于长城,看边塞的烽火尽灭,应该感慨西出阳关再不是故人长诀;我们登上滕王阁,可以与王勃共赏落霞孤鹜长天秋水;我们去渭城客舍,不妨在柳色中再敬王维一杯浊酒。游山水、访名胜、品文化,于花叶菩提的世界寻找自然的生机,于史传经文的长河寻找精神的慰藉,如此成文,不也是创作一大快事!
曾经组织学生武夷山研学旅行,一学生以九曲溪为着墨点,以九曲诗文为引子,写尽了武夷山不同的地势风貌、文化传说:
“‘一曲溪边上钓船’‘二曲亭亭玉女峰’,晴川历历,幔亭峰如砚蘸墨;峡谷幽深,玉女峰与大王峰相对伫立,留下凄美传说……
‘三曲君看架壑船’‘四曲东西两石岩’,小藏峰‘架壑船棺’闻名于世,《西游记》小白龙腾空出世……
‘五曲山高云气深’‘六曲苍屏绕碧湾’,武夷精舍朱熹以茶论道,晒布岩下岩花自落猿鸟不惊……
‘七曲移舟上碧滩’‘八曲风烟势欲开’,奇峰异石,南宋名相李纲诗赞:‘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九曲将穷眼豁然’,九曲尽头一马平川,桑麻蔽野,良田美池,桃源胜景,别有天地。”
这篇游记洋洋洒洒千余字,不仅让我们欣赏到武夷山水的天然奇观,也让我们沉醉于朱熹《九曲棹歌》的诗情画意,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堪称山水美文!更妙的是,小作者在结尾感叹:“九曲溪一路似人生,最初山高云深,多滩险峻,但我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终于迎来一片开阔,顺利上岸!”
另一次组织学生到福州三坊七巷研学旅行。笔者告诉学生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要深切感受其历史沧桑,并深入探究其文化内涵。
一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对三坊七巷中的名人家风家训十分感兴趣,尤其是林佶的家训令其感慨颇深,写成一文《厚德与诗性的不朽》。
文中小作者谈道:林佶的家训“吾宗世泽遗忠厚,只要安平苦读书,应须努力争驹隙”告诫子孙后代做人须忠厚正直,读书须惜时苦读,在这个使人们缺少诗意与安静、缺少忠厚与朴实的现代不仅没有成为鸡肋,甚至更为迫切地被需要着。
小作者进一步指出:这条家训中所蕴藏的价值不仅仅在时间上不是片面、静止的,在世界文化互相渗透、碰撞的今天,“忠厚”所代表的正直诚实,“读书”所代表的艺术与诗意,作为人类共同认可的意义,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小作者呼吁:这条家训不仅承载了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意义,又与时代、世界共同的价值观相契合,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由此可见,小作者在研学旅行时,没有简单地描绘眼前的名胜古迹,而是深入探究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并结合时代展开哲学思辨,自然是佳作一篇!
三、指导学生研学旅行时关注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璨若星河,书法绘画、戏曲唱腔、武术剑道,还有传统节日中的风俗礼仪等数不胜数。并且,各个民族各个地方均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单说我们泉州地区的民俗风情就异彩纷呈:这里有汉族原生态曲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南音”;有“十指悬丝舞傀儡,千年艺术木偶戏”的“提线木偶”;还有驱邪避灾、辞旧迎新的跨年习俗“烧塔仔”“跳火群”;以及深沪鱼丸、土笋冻、面线糊、海蛎煎等风味小吃;而儒释道的信仰,开元寺、清真寺、关帝庙、妈祖天后宫的朝拜更是成就了泉州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学生研学旅行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尽量参与并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去,然后把这种独特的文化感受写入文章,使得文章洋溢着与众不同的乡土气息、传统文化魅力。
去年春节前后,我们组织了“泉州民俗文化三日游”活动。学生从宗教信仰、建筑特色、戏曲艺术、服饰装扮、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来探究泉州本土文化特色,行文中无不洋溢着一种对“海丝文明”的骄傲,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例如,一学生习作《簪花为媒,传承续缘》,生动地描写道:“走进泉州蟳埔村,满眼的花团锦簇,凡是女子,不论老的、少的,都把头发盘成螺旋状发髻,用筷子状的象牙簪固定,再把各种鲜艳的花朵诸如干目红、粗糠花、康乃馨、含笑花插在发髻上,满满地绕了一圈,真是‘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小作者又感叹道:“簪花是泉州蟳埔女独特的发饰装扮,这一文化习俗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因为蟳埔女认为‘再苦再累,只要头上有花,日子就不会太苦’,簪花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海的女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传承发扬的!”
更有一位学生在考场上,把此次研学旅行中学习南音的过程写入题为《将这些用心传递》作文中:“教师手持紫檀拍板,轻轻一拍,熟悉的乡音便从耳畔响起。我手中拿着泛黄的歌谱,将自己融入婉转而悠扬的南音中,渐渐明白南音是在唱词中谱入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在唱曲中谱入生活的辛酸与哀婉。”
结尾更是呼吁道:“一拍板,一琵琶,一曲南音,一千秋。南音背后,是闽南乡音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传承。用心传递这份文化,我们的文明会更精彩、更美好!”
此文取材新颖,不落俗套,以传承乡土文化、传承文明为题旨,意义深远,取得高分!
四、指导学生研学旅行时关注发明创造、现代科技
近二十年,中国的科技飞速发展,载人航天创建空间站,北斗导航精准定位,玉兔看月背探秘外星文明,蛟龙入深海揭晓海底世界,“天眼”神速捕捉脉冲星,“九章”展示量子计算优越性,“华龙一号”中国核电走向世界,至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早已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的现代科技伴随着悦耳的驼铃飞驰在一带一路,演奏着华美的乐章。
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研学旅行时,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观科技馆,走入科学院,近距离地感知并了解科学实验过程,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并激发科学创新兴趣,增强科技兴国的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意识。
2024年5月,我市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节,在“深地”“深海”“深空”“深蓝”四大主题背景下,来自国科大、哈工大、北理工的科技特色项目荟萃于展览会上。我们组织初一的学生现场参观,研究学习,并撰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一学生被隼眼系列轻小型无人机吸引,他仔细观察,写道:“无人机的旋翼四周配有护栏,以保护旋翼不被刮伤。主机设计成前头稍尖的长方体,有助于减少前进的空气阻力,提升飞行速度。同时加装了两个摄像头,一个置于机头,一个置于机身下部,使飞行时视野更广阔。”
还有一位学生在现场学习了无土栽培植物的三种方法:水培、雾培、基质栽培,选用了基质栽培法种植凤仙花,并成功地开花结果。种植过程中该学生还在探究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方法应对虫害问题。文章结尾该生畅想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用无土栽培技术实现太空种植自由,让太空开满鲜花,让宇航员蔬菜水果自给自足。
这样的文章,蕴含科学文化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勇敢挑战精神,顺应了“科技兴国,人才先行”这一时代潮流。作为教师,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尤其是在研学旅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并通过现场观摩、查阅资料、动手实验,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加上自身的理性思辨,形成作文。
2024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能够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此材料写一篇文章。
新高考Ⅱ卷给出的作文也要求联系“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相关科技知识,思考“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话题。
如果考生不了解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利弊,怎么去思辨人类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还是会越来越多?如果考生不了解“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的科学任务,怎么能明白何谓“未知之境”以及人类抵达未知之境过程的艰难和坎坷?
可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探究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入文,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陶轶敏《研学旅行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孕育》,《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23期。
[2] 方莉莉《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探究》,《汉字文化》2021年第16期。
[3] 章丽君、林双双《研学旅行视域下的古诗词美育研究》,《文学教育》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