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5-02-20 00:00:00和继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整本书文本素养

摘 要:本文聚焦高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以整本书批注阅读为切入点,探究其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性。笔者采用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证了整本书批注阅读有助于学生深化文本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辨与审美鉴赏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同时,本文以《乡土中国》与《红楼梦》的整本书批注阅读为例,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批注技巧,深挖文本内涵,提升阅读素养,并进一步总结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批注阅读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素养 整本书批注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10

一、绪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活动,对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是一种主动探究的活动,能促进读者的心智成长。阅读素养是指个体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个体在阅读方面的修养和技能的集中体现。阅读素养的提升不仅是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关键,也是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方式,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设置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单元,但学生缺乏有效的方法深挖文本价值。批注作为一种主动阅读策略,不仅能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还能有力推进批判性思维的构建,并有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批注,以提升高中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整本书批注阅读的概念与作用

1.整本书阅读的定义与重要性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系统性的阅读方式,与单篇短章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倡导学生对一部完整的书籍或长篇资料进行深入的、连贯的阅读。整本书阅读不仅超越了碎片化阅读的局限,要求读者跨越文本的片段,还强调对书籍整体结构的理解、思想脉络的梳理、人物性格的剖析、艺术风格的鉴赏以及作者意图的洞察。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阅读体验,它触及文本的每一个层面,从内容到形式,从表层到深层,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阅读框架。整本书阅读是学生自我成长与文化探寻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整本书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体验不同的人生哲理,感受多元的文化氛围。这一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文化积淀,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本书阅读对增强学生的语感具有显著作用。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学生能够汇聚语言精华,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培养自己的表达与创作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书面表达上,更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交流中,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专注力。面对一部完整的书籍,学生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与专注,这种阅读体验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驱动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阅读习惯的养成。在理解书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梳理信息、分析结构、推断结论,这些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研读复杂文本的能力。整本书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并剖析文本内涵,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见解,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评判与反思,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整本书阅读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与文化积淀、增强语感、激发阅读热情、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意识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推广与实践,采用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2.批注的概念及其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批注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书籍的空白处对文章内容进行注解和评论,记录个人见解、疑问、感想或评价,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深入思考。批注的内容包括对字词的注释、对段落的提要、对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观点的品评等。

批注式阅读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不仅是理解深化的体现,更是促进思维外化的有效途径。批注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写,实现了读思写一体化,凸显阅读主体的个性思维和独特审美情趣。在整本书阅读中,批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性地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辨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三、指导学生做整本书批注阅读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批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不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批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可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的批注指导方案,通过设置有趣的阅读任务、组织小组讨论、展开主题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批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解读能力。

2.循序渐进的原则

整本书批注阅读是一个持续性强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批注时,应根据读本的难度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批注。让学生从简单的字词注释、段落提要开始梳理;逐渐过渡到对作者观点、文章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分析架构,最终延展到个人对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及写作技巧的感悟。同时,教师要关注批注过程,定期检查并给予反馈,适时调整指导策略。

3.注重实效的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批注阅读,须紧扣目标,务求实效。教师设定的阅读目标须具体清晰,有可衡量性和可达成性,以便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验和评估。批注阅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逐渐掌握批注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教师还须追踪阅读进度,评价学生的批注质量,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教学策略和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

四、指导学生做整本书批注阅读的策略

根据批注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整本书阅读的批注类型大致分为基础性批注、分析型批注和创意型批注三种。

基础批注是指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字词注释开始,帮助他们解决阅读中的生词障碍。随着阅读的深入,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段落提要和内容概述,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培养其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分析型批注是在基础批注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挖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指导学生就文本的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写作手法、思想见解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记录思考和感悟,提出疑问和见解,培养其独立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意型批注是在理解和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和想象,进行创造性解读和拓展的批注方式,意在培养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读者或根据文本内容,联想到相关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或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横跨式的联想和想象;或针对文本中的留白或未明确表述的部分,结合个人理解与想象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文本解读更加丰富和完整;亦可对文本进行独特的评价或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展现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成果。

学生在批注过程中可综合运用感想式、疑问式、品味式、评价式、补充式等批注方法进行即时批注,边读边思边批。批注应精准简练,避免冗长,直击要点。批注分类要清晰,可按主题、疑问、感悟等分类标注,便于后续整理。批注过程要持续并定期回顾,深化理解,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和思考的系统性,不盲从作者观点,理性分析内容。

五、指导学生做整本书批注阅读的案例

批注阅读活动应该保持动态而开放的格局,指导学生“既从当代的横向角度对文本展开异向思维,又从历史的纵向深度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审思”,进行纵横式、创造性的解读。

1.《乡土中国》的批注案例

《乡土中国》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窗口,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素养的理想读物。该书学术性强,论证逻辑复杂,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在批注阅读实践中,教师可先进行导读,介绍书籍的大体内容和阅读方法,提出批注的基本要求。并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时间、阅读任务、阶段目标,明确交流活动的具体安排。

在文本研读阶段,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思、圈点勾画、批注记录等方式标注专业术语、重要观点、感想疑问等。对于专业术语,附上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解释,从而更好地理解“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核心概念。并深入分析“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等核心观点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体现,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支撑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和逻辑架构。指导学生从概念层、观点层、事例层三个层次进行批注梳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书中的核心观点及逻辑关系。另外,结合当下现实,思考核心理念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分析“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有别”现象的合理性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在批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定期反思,总结收获与不足,以便及时调整阅读策略。阅读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批注心得,探讨书中的核心观点和现实意义,相互启发、扩展视野。教师要适时点评,帮助他们深化对《乡土中国》精髓的理解,实现知识建构与批判性思维的双重提升。

本书的批注内容涵盖概念解析、逻辑架构、个人感悟、现实关联等,旨在促进理论认知向生活实践转化。通过对《乡土中国》的批注阅读实践,学生普遍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文化的理解。批注阅读不仅促进了对文本内容的挖掘与批判性思考,还帮助学生构建了关于乡土社会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分析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礼俗秩序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能够运用书中理论视角审视现实问题,体现了批注阅读在深化理解、促进知识迁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2.《红楼梦》的批注案例

《红楼梦》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荣辱和人生百态,书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错综复杂,融合了诗词歌赋、园林建筑、服饰饮食等丰富文化元素,是学生洞察社会现实、探索复杂人性的瑰宝。

基于书籍篇幅的长度、文本的复杂性以及阅读的难度,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导读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阅读框架。再制定分阶段阅读批注或主题阅读批注的计划,如先阅读前八十回再阅读后四十回,或围绕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诗词歌赋及社会背景等各主题展开批注阅读。

关于主要人物,可通过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梳理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行为举止、重要事件及其命运轨迹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如林黛玉的档案中可记录其才情出众、多愁善感的特点,并标注其在“黛玉葬花”等情节中的表现,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进而鼓励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如林黛玉的敏感多疑与宽厚豁达,再如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妥协,王熙凤的精明强干与心狠手辣等。

关于书中的重要情节和关键转折点,学生应在全面把握情节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其在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的作用,以“宝玉挨打”为例,学生可批注其背后的家族矛盾、宝玉的叛逆精神以及封建家长制的残酷。再如“元妃省亲”的多层意蕴,探寻繁华与衰败的态势。

同时,可以对书中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进行赏析批注,理解其象征意义与情感寄托。此外,结合清代社会风貌,引导学生思考书中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背景等深层问题,批注所反映的封建礼教、家族兴衰等社会问题,理清作者如何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这一主题,思考其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意义。还应鼓励学生将书中的不同人物、相关情节或各式主题进行对比分析,既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锻炼他们的文学鉴赏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批注阅读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批注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认真批阅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素养和写作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对整个批注阅读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改进。

《红楼梦》批注阅读实践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析力与文学鉴赏力。通过细致入微的批注,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情节发展的脉络,还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世态人情洞察力与悲剧美学思想。批注阅读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焕发新生;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社会变迁等深层次议题的探讨兴趣,达到了知识积淀与情感共鸣的双重效果,实现了阅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宋园园《基于PISA的高中生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3] 张琬佳《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为例》,长春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本文系怒江州“十四五”第二批教育科研课题,课题名称:高中生语文阅读素养提升策略研究——以批注式阅读为例,课题编号:njz2023B047)

猜你喜欢
整本书文本素养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