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成年人和儿童都会发生。通常是由于一些小物体,如豆类、果核、小玩具、虫子等不慎进入外耳道引起的,这些异物可能导致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避免外耳道异物的发生?一旦出现此类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就对这些疑问一一进行解答。
外耳道异物最常见的病因 儿童多因好奇或者贪玩,将小珠、瓜子、豆类等各种小物体塞入外耳道;或昆虫爬入或飞入外耳道内。成人多为挖耳或耳外伤时遗留小物体于外耳道,或者户外活动时昆虫等爬入或飞入外耳道。也有医疗操作,如耳部手术或者换药时将纱条、棉球等异物遗留于外耳道,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外耳道异物的类型 ①动物类异物:主要包括一些可能进入耳道的小动物,如蚊子、蟑螂、飞蛾、蚂蚁、蜈蚣等,这些动物通常在夜间活动,可能会在人们睡眠时飞入或爬入外耳道。②植物类异物:主要包括谷类、豆类、小果核等,通常是由于儿童玩耍时不慎将异物塞入耳朵或成人在劳作时不慎掉入外耳道。③非生物类异物:其种类繁多,包括小石块、沙粒、铁屑、木屑、棉签、纸团等。
外耳道异物的表现 外耳道异物的临床表现因异物的大小、形状、位置、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很小且是非生物性的异物可以长期存留于外耳道而无任何症状;较大的异物可引起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反射性咳嗽等。儿童外耳道异物开始不容易发现,常因继发感染或疼痛时患儿哭闹,或常用手抓挠耳部才引起家长的注意。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活昆虫等动物性异物可在外耳道内爬行,引起剧烈的耳痛和耳鸣,使人惊恐不安,甚至出血或损伤鼓膜,引起鼓膜穿孔。②豆类等吸水性、植物性异物会遇水膨胀,阻塞外耳道,压迫外耳道或引起局部炎症,造成耳内胀痛、耳痛及听力减退,位置越深,症状愈明显。③棉签、铅笔尖、树枝和发夹等锐利坚硬的非生物性异物容易穿透鼓膜,引起疼痛、眩晕、耳朵流脓,甚至听力下降、面瘫;有些异物还可能引起反射性咳嗽。
外耳道异物的紧急处理 外耳道异物多为瞬间发生,很多人会因此感到惊恐烦躁,有明显的不适,会选择使用棉签、发卡或是掏耳设备欲将异物掏出。但是需要注意,外耳道异物可不是单纯掏耳朵那么简单,不当的处理很可能将异物推向深处,伤及耳道及鼓膜,加重病情或者引发外耳道发炎甚至耳聋。正确的方法是:如果是非动物性的异物,可以尝试将进异物的耳朵偏向低处,单腿跳几次,将异物跳出来;如未将异物跳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无条件及时就诊,需要及时做出正确的急救措施。①遇到活昆虫等动物性异物,首先切勿惊慌喊叫,避免虫子受到惊扰进入外耳道深部。若为蚊子、飞蛾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利用昆虫的向光性,在暗处用灯光或手电筒照射耳朵,引诱其飞出;还可用婴儿油、植物油等滴入耳内,等待几分钟,使昆虫活力下降、窒息死亡,把头歪向进入异物的一侧耳朵,昆虫会随油一起流出外耳道;若流不出来,再用棉签蘸出或者用镊子取出,以免发生感染。②豆类等植物性吸水性异物不能用水冲,也不要往外耳道滴油,以免豆类等植物性吸水性异物遇水膨胀,加重症状,更难取出;可以选一根同耳孔大小一致的细管,插入耳道后,用嘴用力往外吸,或者用95%的酒精滴入外耳道,使异物收缩变小,然后歪头,有异物的那侧耳朵向下,异物会自动滚出,也可单腿跳几下,帮助异物滚出。③对棉签、铅笔尖、树枝和发夹等锐利坚硬的异物损伤外耳道时,不要乱涂药物,特别是不要用有颜色的药水涂抹,因为带颜色的药水会影响就医时医生对病情变化的判断。④如果异物为铁质小东西,可将磁铁放在耳道口,利用磁铁的磁性将异物吸出。
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就医 确认有外耳道异物、怀疑有外耳道异物或出现耳内不适感时,有就医条件的患者须及时到耳鼻咽喉科门急诊就诊;异物入耳后,自己尝试取出失败者,也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若异物自行取出后耳部仍有明显的不适,如出现耳痛或流脓,多为异物操作损伤外耳道或鼓膜并继发感染所致,应立即就医。
外耳道异物的日常预防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居室环境的除虫灭虫,不要和宠物同睡,以防宠物身上有小虫子进入耳道;在昆虫较多的野外环境工作时,要加强工作防护,穿戴必要的装备,保护好身体的暴露部位;进入野外活动时要注意驱虫,可以喷一些防虫剂,休息时配备必要的帐篷或者蚊帐;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告诫其不要将小物件塞于耳道内玩耍,告知其危害性,以警示教育;一旦出现外耳道异物,家长尽量不要轻易尝试自行为儿童取出异物,应及时就医并予以安慰,以免加重儿童的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在就医过程中要保持儿童的情绪稳定,尽量让进异物的耳朵朝下,避免随着儿童的哭闹和摇头使异物进入耳道的更深部位。
成人要纠正不良的掏耳习惯,感觉耳内有耵聍引起不适时,最好不要自行用镊子、耳勺或是棉签伸入耳道内掏耳。实际上,耵聍有保护外耳道、阻挡异物进入、抑制细菌滋生、防止耳内感染等作用;少量屑状耵聍,随运动震动和下颌的运动会自行排出。当耳道内存有大量耵聍引起不适时,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情况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