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探索和优化区域性玉米丰产栽培技术尤为迫切。为给广西百色市右江区的玉米丰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种子处理、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玉米丰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
关键词 玉米;丰产栽培;技术要点;广西百色市右江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13
百色市右江区位于广西西部,地处东经106°7′~106°56′、北纬23°33′~24°18′。右江区位置优越,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属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1 ℃,年无霜期357 d,光照充足,降水适中,适宜进行粮食种植。2023年,右江区粮食种植面积
1.56万hm2,总产量7.25万t。作为桂西北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玉米在右江区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基础雄厚。立足右江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优势,探讨提高玉米丰产栽培的技术路径,对于巩固和提升右江区农业综合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右江区玉米种植概况
近年来,右江区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玉米高产攻关。2024年,右江区打造玉米重点示范片346.67 hm2,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持续攀升。同时,右江区适度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2024年该模式应用面积达148.93 hm2,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24.11%。右江区玉米生产基础雄厚,潜力巨大,通过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种植模式,玉米丰产前景可期。
2 右江区玉米丰产栽培关键技术
2.1 品种选择
右江区位于珠江流域西江上游,属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夏长冬短,热量充足,因此适合选择生育期适中、抗逆性强的中熟至晚熟玉米品种。对于春玉米,可选用迪卡008、正大719、正大808、青青700等耐高温品种。这些品种整个生育期在120~130 d,耐高温、抗旱性较好,株高适中,抗倒伏能力强。对于秋玉米,可优先选择迪卡011、天贵99、丰玉60、亚美1号等晚熟品种。这类品种生育期长,一般在140 d以上,能够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这些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但抗密性好,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强。不同品种在抗逆性、产量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种植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种植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制度等,精心筛选最适宜的玉米品种。
2.2 选地整地
挑选地块时,应优先考虑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6.5~7.0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地,有利于玉米根系生长。同时,地块应平整开阔,避免过于破碎,确保机械作业顺利进行[1]。还要重视地块的灌溉条件,确保干旱期能够满足玉米的灌溉需求。整地作业方面,可于秋冬季节深翻土地20~30 cm,打破紧实土层,促进通气排水。翻地后及时镇压保墒。在春季翻地前,可先进行浅耕除草,减少杂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整地完成后,应及时施入底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
2.3 种子处理
右江区气候湿热,病虫害发生风险较高,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种子处理。严格把关种子质量,选用纯度高、发芽率高、无明显病斑的优质种子。然后采取晾晒措施,将种子在阳光下晾晒1~2 d,将种皮含水量降至10%以下,有利于提高出苗率。此外,可进行药剂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浸种和拌种两种。浸种时,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48 h后直接播种,预防玉米黑穗病等种源病害[2]。拌种可使用15%粉锈灵粉剂,按每公斤种子用药量5 g充分拌匀后即可播种,同样能有效预防黑穗病。
2.4 适时播种
右江区玉米播种主要分为春秋两季。春玉米播种适期为2—4月。2月中下旬气温开始回升,可播种早熟品种,4月中下旬则适合播种中晚熟品种。注意避开返青期低温阶段播种,土壤温度应在12 ℃以上。秋玉米播种期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这一时期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有利于籽粒灌浆和营养积累。播期过早,遇连阴雨易滋生病害;过晚,则会遭遇低温阻碍玉米生长。右江区一般以在8月20日前后播种为宜,确保在11月下旬完成生育期。早熟品种一般每667 m2可播种4 000~4 500粒,株距控制在25 cm左右;中熟品种每667 m2播种3 800~4 500粒,株距控制在32 cm左右。可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控制在80~90 cm,窄行控制在40 cm左右[3]。不同品种生育期不同,应精细分期错期播种,尤其是在品种搭配繁多的情况下。同时,结合当年气候预报,适当调整播种期,尽量避开灾害性天气。
2.5 田间管理
2.5.1 间苗定苗
间苗定苗是保证玉米整齐分布、植株营养充分供应的关键环节。第1次间苗应在幼苗3~4片叶时进行,重点清除夹生叶、畸形苗等缺陷株。第2次间苗在4~5片叶时开展,这一阶段要彻底定苗。按照优选中庸株的原则,每穴保留一株长势良好的壮苗,尤其不能留畸形植株,应淘汰生长不良的幼苗[4]。早熟品种可以保持较高密度,每667 m2留苗3 800~4 300株;中熟品种密度稍低,每667 m2留苗3 500~4 200株。同时,注意除去田间其他杂草,避免其与玉米竞争养分。
2.5.2 中耕除草
右江区气候湿热,田间杂草生长较为旺盛,因此必须重视中耕除草工作。第1次中耕除草在玉米拔节孕穗前,即5~6片叶时进行。这一阶段要结合间苗作业,将杂草彻底清除。中耕深度控制在8~10 cm,
同时镇压保墒。第2次中耕应在玉米抽雄前后展开,中耕深度适当加深到10~12 cm,松土除草更彻底。注意不要伤及植株地下部分。7~8片叶期进行第3次中耕,主要是将新生杂草清除,中耕深度控制在5 cm以内。这一阶段已接近玉米生长的生理期,植株易受伤,需要小心操作。在人工中耕除草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可采取机械化作业的方式,使用旋耕机或培土机等设备,提高作业效率。但也要注意控制好作业深度和速度,以免损伤玉米根系。
2.5.3 水分管理
右江区降水分布不均,旱涝季节分明,必须科学管理水分,满足玉米生长需求。1)重视苗期水分管理。出苗后20 d内,幼苗根系发育尚不完善,应保持田间湿润,以利苗根快速伸展。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为宜。2)拔节至抽雄期是玉米需水高峰期。这一阶段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影响光能转化效率。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5%~85%。3)抽雄后20 d是玉米灌浆关键期,水分供应十分重要。建议在此期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0%~80%,既避免过湿造成通气障碍,也防止过干影响籽粒饱满。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特点,可采取人工控制或设施化喷灌方式灌溉。喷灌不仅利于节水,而且可避免水肥流失。如遇连阴雨天气,还需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止根系缺氧。
2.5.4 施肥管理
科学施肥可有效补足养分缺口。基肥施加环节需要重视有机质的投入,建议每667 m2施优质农家有机肥1 000~1 500 kg,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保墒能力,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基肥可撒施于种埂间,或开沟穴施。种肥方面,应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施入适量化肥。中上等肥力田块可每667 m2施磷酸二铵15~25 kg、硫酸钾110 kg,搭配植物油渣或饼粕等有机肥。底施时与土壤混匀,促进玉米初期生长。在后期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补充氮肥。例如,在孕穗期、抽雄期等,可额外每667 m2撒施硝酸铵40 kg左右,以保证植株营养充足供应。施肥不可过量,避免影响玉米甜度和口感。
2.5.5 病虫害防治
2.5.5.1 病害防治
右江区玉米病害主要有纹枯病、大小斑病、锈病、立枯病等。防治纹枯病可在拔节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叶面、叶背和穗下部位喷雾;也可使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连续喷施
2次,间隔7 d。大小斑病在玉米抽雄至抽丝期间高发,防治时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心叶末期至抽丝期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7 d。如遇锈病、立枯病等病害,可用70%甲硫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或68%敌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 d[5]。在药剂使用过程中,务必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注意使用时期、浓度和方法。喷雾时尽量选择无风晴朗天气,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喷施后24 h内人不可进入田间。
2.5.5.2 虫害防治
右江区玉米种植过程中主要害虫包括玉米螟、黏虫、蚜虫、红蜘蛛,以及一些地下害虫等,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玉米螟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会在玉米茎干和穗部钻蛀小孔,破坏植株结构;啃食籽粒,导致籽粒饱满度下降、减产严重。防控玉米螟的关键在于在抽穗前及时防治,可在大喇叭口期用50%辛硫磷乳油拌毒砂均匀撒施于田间,切断玉米螟为害途径。此外,可在玉米抽雄至抽丝期间喷洒特效化学农药,如10%虫瞒腈微乳剂1 000倍液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于黏虫,可使用20%速灭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尽量选择无风晴天,确保药液充分覆盖到植株各部位,达到良好杀虫效果。红蜘蛛往往在高温的环境条件下多发,可使用73%克螨特乳油1 000倍液喷施防治,喷雾时注意均匀覆盖叶面和叶背,以获得更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地下害虫如蛴螬、潜蛾等,可在播种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如每667 m2使用5%甲拌磷颗粒剂或6%毒死蜱颗粒剂2~3 kg撒施于种沟内,形成毒圈阻隔害虫。同时,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可在玉米拔节期投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每667 m2设置3个放蜂点,投放2 000~3 000只赤眼蜂,配合使用性诱剂和触媒,能极大地降低虫口密度。
2.6 适时收获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适时收获十分重要。过早收获,会因籽粒未成熟而影响玉米的口感和品质;过晚收获,则会加剧籽粒脱粒,增加损失。因此,根据右江区气候条件和玉米的品种特性,以产量和品质最优为原则,合理确定收获期。右江区春玉米一般在
6月底收获,秋玉米一般在11月底收获。以籽粒乳熟期为收获适期,乳线自基部上移约2/3穗长时为最佳时机。此时籽粒处于饱满黑层形成阶段,含水量在30%~35%,营养物质积累已接近峰值。收获时应尽量在晴天条件下进行,收获后自然晾晒2~3 d,再人工剥穗。注意科学烘干储存,切忌在田间长时间堆放,避免受潮、霉变影响玉米品质。
3 结语
要想实现右江区玉米丰产,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品种,同时重视播期安排和立体种植,为玉米后续生长创造良好基础;在生育过程中,科学调控水肥,加强中耕除草,维持优质生产环境;及时防控病虫害,综合施策确保作物安全;精准把握收获时机,避免品质下降。只有各环节精细化作业,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丰产潜力,持续实现玉米丰产丰收,助力右江区现代农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军亚.新时期玉米丰产种植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4,42(20):76-78.
[2] 王成智,杨翠莲,侯玉发,等.甜玉米丰产种植技术要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10):128-130.
[3] 李永鑫,俞兴芳.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1,39(12):35-36.
[4] 宁新春.关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探究[J].农家参谋,2021(6):46-47.
[5] 刘海青.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实施要点研究[J].农家参谋,2020(26):36-37.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