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讲话中指出,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栏目陆续刊发“党员干部要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系列党课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各级干部手中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常修常炼的基本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督促党员、干部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树牢正确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为树牢正确权力观指明了根本遵循。
公正用权
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员干部使用权力必须维护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执政党对资源的支配权力很大,应该有一个权力清单,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要分开,不能公权私用。”“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遵照这一要求,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必须公私分明、公道办事,不能因私谊而废公事、因私情而弃公道。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民服务,也能令人身败名裂,正所谓“欲随权长,贿随权集”。
当前,我们党执政还面临各种风险,“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正是党执政中各种风险的具体体现,个别党员干部在各种诱惑考验面前丧失警惕之心,搞“暗箱操作”,打“擦边球”,将权力“公器”变成个人“私器”。如搞官商勾结进行利益交换,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搞“一家两制”,自己“前门当官”,亲属“后门开店”;与不法商人“亲清不分”,想方设法为他们“背书”“站台”,或者在任时胆大妄为直接收取贿赂,或者退休离职离任后违规取酬,上演“期权式腐败”……这种精心谋划的种种手段,说到底都是以权谋私、公权私用、权力滥用、权力寻租的公权力异化现象。对这些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损害正常市场竞争秩序、毒害政治生态的腐败行为,必须持续强化快速反应、联合处置能力,始终保持惩治的高压态势。新形势下,要注意破除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障眼法”、揭开其精心编织的“隐身衣”,给梦想“当官发财两不误”者以当头棒喝,让腐败在人民群众的“火眼金睛”面前无处藏身!
依法用权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最重要的就是依法用权,使权力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始终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坚持依法用权、为民掌好权、用好权。“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志,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争个“自己说了算”,完全忘记了有法律存在,表面上表现得“魄力大、敢拍板”,实际上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杜绝这种违法操作,党员干部就要树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等基本法治观念,把对法治的尊崇,转化成自觉执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刻谨记法纪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把权力用在该用的地方,既要把该干的事干好,又不胡乱作为,不寻求法外之权。要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规范化,落实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的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来监督权力,让权力在人民眼皮底下运行,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党员、干部应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正确对待监督、乐于接受监督,习惯于在聚光灯下工作,把监督作为提前预防式保护、如影随形式爱护。
为民用权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抗日战争时期,有个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的回答是:“人民给的。如果不是人民给的,还有谁给呢?”“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自觉摆正位子、俯下身子、挑起担子,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满腔热忱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小事办好、难事办妥,才能更好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成为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史,那些保持清正廉洁的优秀领导干部,无不是为民用权的模范。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谷文昌公私分明,从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牟利,他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的纪检干部王瑛做官多年,手中的权力始终一尘不染,她认为:“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公共权力,是人民群众让我们保管的,我们只是一个保管员。”专注于为百姓谋利的廖俊波,坚持“亲”“清”原则,他明确说:“任何人打着我的旗号去办私事,你们都不要理。”这些干部虽然岗位不同,但都守住了“权为民所用”的底线,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员干部只要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就一定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率领群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不断勇建新功。
廉洁用权
“廉者,政之本也。”手握权力而保持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有力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2025年年初,备受关注的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深刻剖析了孙志刚、唐一军等一批腐败分子的典型案例。这些人在高压态势下不收敛不收手,性质极其恶劣,违纪违法情节触目惊心,再次凸显出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着重抓、着力查,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清除系统性腐败风险隐患。认识反腐败斗争,一定要有历史眼光、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任务。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要坚决澄清各种错误认识,廓清思想迷雾,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做到“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力度,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彻底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时刻揽镜自照、自省自警,真正认识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这条路不能走,也走不通。要以廉洁自律为基本行为准则,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法律意识,将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相结合,始终保持慎独、慎初、慎微、慎终,时刻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坚决克服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永远吹冲锋号,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不断取得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