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立世界,必盛海洋;海洋强国,必兴水声。从青年才俊到鲐背老者,他70余年如一日潜心水声科学研究,攻克一系列核心技术难关,引领中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为我国水声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声之父”杨士莪。
从零开始,
投身海洋科研事业
杨士莪出生于1931年,成长过程中饱受战乱之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19岁的杨士莪正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心报国的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后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带着满腔热血投身于人民海军建设事业。两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开始筹建,杨士莪又奉调到了哈尔滨,成为第一批教员。他讲授过物理学、天文学,也讲授过海道测量专业课程,并逐渐对水声学产生兴趣。
水声学,简单来说就是对水下声学特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声学分支学科,如研究水下声波的产生、辐射、传播、接收和量度等,并用于解决与水下目标探测及信息传输有关的各种问题。当时,水声学在国内尚属空白。“发展水声学,建立水下反潜探测系统,对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杨士莪敏锐地感知到了水声学的重要性,决心半路改行,全力投身于这一事业。于是,他开始刻苦钻研水声技术,一边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1956年,受学校委派,杨士莪前往苏联学习国家急需的水声学。其间,杨士莪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他这样的外国人是紧紧关闭的。这两个研究室都和国防建设相关,一个是声呐设计研究室,一个是船舰噪声研究室。“真正尖端的技术,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摸索。”认清现实的杨士莪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能够听懂大海的声音。”
迎难而上,
从浅海迈向深海
1960年,学成归国的杨士莪立即组建团队,在水声领域开荒创业。没有专业老师,就自己教;没有专业教材,就自己编。就这样,他排除万难,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并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声学原理》,编写了《水声传播原理》等相关教材,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的人才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我国水声行业6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的高级专家从这里走出。
为国“听海”,杨士莪矢志不渝。他扎根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耕耘在水声工程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一系列颠覆性成果,在制订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研制,为“蛟龙号”“科学号”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他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低噪声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他88岁高龄时,仍然亲自参与海上试验……
1994年4月,一场中国水声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终于出征了。两艘水声科学考察船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着近百名科研人员,稳稳行进,驶入南海。这是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堪称中国水声“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年过花甲的杨士莪,正是此次考察的队长和首席科学家。
深海作业区域接近赤道,酷热难耐,甲板温度达70摄氏度以上,烫得没法落脚。杨士莪却总是抱着100多斤的线轴,在电缆堆里钻来钻去。有人劝他回舱休息,他说:“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海上天气阴晴不定,刮风下雨时无法作业。风平浪静的时候,就要咬紧牙关加油干,任何困难都得克服。”然而,困难不止于此。海上试验周期难以预估,还没到试验结束,已经只剩下一点米和一桶盐,淡水也即将告罄。觉察到队员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杨士莪便唱歌鼓励大家。实在渴极了,他只能让大家把压载水舱里漂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带头喝下去。就这样,他们白天做试验,晚上捕鱼,以盐水煮鱼为食,一直坚持到试验结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考察获取了南海典型海域的水声环境特点及主要参数,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国水声事业接班人。
潜心育人,
一生为国“听海”
2022年9月,91岁的杨士莪站着为新生讲课的视频引来许多关注。他身体虽不如从前,但声音依然洪亮,慢条斯理地讲解着前沿的知识,不时写下工整的板书。下课时,学生们纷纷起立鼓掌,不少人冲上讲台向他请教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过教训、栽过跟头的人应该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学科更好进步”。
从教70年来,杨士莪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很少坐着。他说:“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学生们因此称他为“一站到底的院士”。虽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杨士莪从不放松教学,遇到有重要科研任务需要外出,他便调整上课时间,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把课补上。据统计,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数已经成长为科研及学术骨干,我国水声领域的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得到他的指导。杨士莪的学生、如今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杨德森回忆说,不管年龄和体能如何,大家从未见老师流露过半点疲态或者慌乱的神色。“无论肩上的压力多重,他总是像一堵墙,指挥若定、沉着果断,给团队坚实的依靠,并且关怀着每个人”。
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3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想着国家的需求,教导学生要“爱祖国、爱土地、爱人民,永远跟着时代前进”。斯人已逝,其志长存。如今,铭记他的初心,追寻他的脚步,一大批能挑大梁、担重任的水声人正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继续倾听大海的声音,为海洋强国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