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复工,说说基层减负这道题。一道看似简单的算式,好像不是所有人都能算明白,背后不同的做法得出的结果各异。
有的地方以为是“一阵风”,干喊口号就是不“动弹”;有的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减负”当挡箭牌,这事不管了,那事也不管了,造成了该管的事情没人管;有的地方以形式主义的方式反对“形式主义”,让基层减负变了形、走了样;有的地方只做减法,却忘了减负的根本目的是赋能增效。
这道大题,看似是做减法,从结果导向上论,其实应该是做加法。
考核当减,质量当增。取消一切不必要、不恰当、不合理的考核,不是取消所有考核,更不是不要管理、放任“躺平”,而是要优化、转变管理模式,切实、真正把简单管理转向更加注重质量管理上来。真正的考核应当通过可量化的目标任务和奖惩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而不是要么砍掉所有考核、要么抓住所有考核不放。一些设计不科学、不能真正反映干部工作成效的指标和偏激而琐碎的考核就应该拿掉。而一些有价值且能够反映基层单位有所作为的核心数据当然还应该留下来。拿掉不准的尺子,不意味着销毁所有的尺子。我们做事的核心目的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能变,更不能弱,聚焦于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妥善处理好虚和实、标和本的关系。激励和约束并重,这把尺子扔不得。
形式当减,落实当增。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应当删除。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基本要求。为人民群众办事,“办”字中间是一个“力”,就是要下力气;两边两滴汗水,就是必须下真功夫,不玩花架子,就是要狠刹假、浮、漂,提倡真、实、深。抓落实,是不允许打折扣的。没有落实,一切为零。“落”是核心,工作的路线图既画、时间表既定,就看如何迈步行进,要将脚步落下来,实效落下来。“实”是质效,工作目标有没有完成到位,还得看群众的评判,群众最终满意了,工作才真抓到位了。说到底,抓落实必须坚持效果导向,最后看实际效果怎么样、能不能达到预期。党员干部只有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在干实事、求实效上,真正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尽到自己该尽的那份责,高质量发展要求才能落到实处,更美好的生活才能实实在在地到来。
压力当减,担当当增。设定务实合理的单子,分配能够承受的担子,才能把应减之负减下去、把应尽之责扛起来。《之江新语》一书提到,“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那些“积极的压力”,是一种发展向上、变中趋进的压力。减压,是减去不该有的负担,这没问题,但减压不是要减去所有的压力。在工作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是压力,抓住机遇、不让机遇失之交臂也是压力;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要比昨天做得好是压力;与先进一流比较,力争上游、奋起直追也是压力。把压力转化为担当精神,有意识地在压力下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斗志,在压力下锤炼作风、提升能力本领,就能把我们的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为基层减负,“减法”题,“加法”做,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或许,这才是这道看似简单的“方程式”背后的意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