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路径探析

2025-02-18 00:00:00王颖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4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摘要: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高校信息化建设、拓展非遗文化信息化载体、挖掘非遗文化育人功能的现实选择。两者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益于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赋能、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拓展高校思政话语传播平台。并以强化一体化育人机制、深入信息化育人格局、创新全方位育人模式为有效路径,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非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4.059

1"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内在逻辑

1.1"顺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选择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作用,通过多元联动、资源整合、环境创设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在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各高校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大联动”。而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深刻的广泛性、真实性、生动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如今部分“非遗”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人才缺失、形式单一的境况,这就要求新时代创新新方法、探索新模式,对传统“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是推动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信息化形式挖掘非遗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走进校园。

1.2"拓展非遗文化信息化载体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发生了全局性变化[2]。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非遗文化资源传播大多通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存在一定的不足。信息化时代打破了时空界限,为拓展非遗文化资源信息化载体提供了更多可能。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进行多元化传播,既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特色,又使非遗文化的共享形式得以创新发展,为非遗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非遗文化资源可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网络传播,拓展非遗文化资源的时空表现力,提高视频及内容的吸引力,在观看时更好地了解到非遗文化的现代价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手段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支撑,跨越时空局限性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将内蕴思想政治教育的非遗内容带进思政课堂。使非遗文化全面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更加日常化、生活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1.3"挖掘非遗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与道德准则,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挖掘非遗文化育人功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非遗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实践、新路径,内蕴的创新精神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及提升个人素养能力。一方面,只有深入挖掘、研究非遗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当代光彩,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激发创新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民族复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以数字化手段赋能非遗文化,使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生活。善用、活用非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及独特的育人作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读懂”非遗文化故事,“诠释”非遗文化思想。全面挖掘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离不开与教育主体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老师的主体性、专业性,充分发挥引领价值作用,搭建完善的课堂体系,让思政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2"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意蕴

2.1"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数字化赋能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强调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利用数字和虚拟现实技术为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提供有效数字供给,把非遗资源融入新型教学模式并进行开发、更新、存档。信息化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深入研究非遗文化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探索出新道路、新模式、新理念。形成科学、安全、开放的非遗文化数据库,并通过研究现有数据创造与时俱进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且灵活,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同时信息化的建设也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保护传承,传统的存储形式已不复存在,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新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娱乐和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更要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利用网络的便捷之处挖掘非遗文化自身的教育功能,建设数字化平台,加强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联系。新媒体的传播推动力量与非遗文化自身特色相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去,感受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主动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2.2"增强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非遗文化作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全部记忆,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通过传承非遗文化,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悠久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非遗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以灵活、生动、立体的形象走进思政课堂,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就是发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结合时代发展认识到当下非遗文化现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非遗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历史,增强文化素质、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文化世界,自觉肩负起传扬民族精神的大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的互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拒绝单向的灌输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拓展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道路。非遗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主动开设有关非遗文化的专业课程及组建学生社团,能更好地让当地特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

2.3"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平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与发展,网络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激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创新驱动力,给予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和应用的平台与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主要由话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载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要素构成。大数据时代先进信息手段在高校的广泛运用,为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媒介载体,传播方式推陈出新,多元化思想与价值观也在交流碰撞中展示新态势。一方面,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重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立足时代长廊的重要前提。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适应时代之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赋能,对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非遗文化通过虚拟空间、3D模型、数字视频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学校园,成为一门“必修课”。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同时代语境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平台与体系,以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造就符合时代之需的高素质人才。非遗文化为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培养青年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非遗文化利用大数据进行分类、保护、储存,通过开展讲座可以向高校学生进行推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手段。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重视对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3"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之路

3.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育人机制,挖掘非遗文化内蕴的教育资源

积极有力有序地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深入挖掘、有效利用非遗文化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循序渐进强化育人合力、丰富育人资源、拓展育人空间,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一方面,着力做好“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中,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历史事件、观赏文物等契机,加强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模式、新方向。通过数字技术全面赋能非遗文化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灵活、多元化的“大思政课”格局,确保高校思政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好党和国家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立足于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和不同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将非遗文化带进课堂,不仅优化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体系,更激发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优化思政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能力过硬高素质人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推动了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3.2"深化馆校融通构建信息化育人格局,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挖掘研究“非遗”文化的现实价值,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拓展思政政治教育的社会关联性,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自信引领传承理念。“非遗”文化为思政教育赋能,既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力,又能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新模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共享、共荣”的效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育人格局,需加强高校与“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的单位充分合作,以发掘“非遗”文化为契机,为高校与博物馆、美术馆等场地从“合作共建”迈向“融合发展”。“非遗”文化是丰富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立足现代文明,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不仅需要加强馆校融通发展,学生的广泛参与互动也至关重要,应使“非遗”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通过抖音、微博、慕课等媒介优化传统的理论教学,激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热情,以数据技术赋能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时代活力。

3.3"创新传播载体推进全方位育人模式,促进非遗文化表达方式转型

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通过短视频账号离年轻人渐远的文化、技艺通过互联网被发现、被看见。非遗文化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一代的赓续传承,以青春挥洒智慧与力量让传统与现代碰撞。挖掘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助力,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课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温度”,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课堂中不仅要加强与第一课堂的深度联系,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其中,拓宽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路径。展现“以文化人”作用,使学生领悟非遗文化中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完成知识的自我转化。当代大学生富有朝气与活力,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和责任感等特点,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将非遗保护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形成科学完善的传播体系。增强非遗文化与思政课堂的深度结合,响应时代发展之需,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突破教育载体以新模式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深度和传播广度,加深对文化的认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实践提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3]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EB/0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isrcsite/A"16s33421202103/t20210322"521669.htm1.2021032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7:17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13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求知导刊(2016年17期)2016-07-27 17:49:01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49:41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8期)2016-04-20 18: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