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校共育强调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同作用,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只有当学校和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基于上述需求,文章分析了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有问题,并结合当前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家庭教育和建立沟通机制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措施,以期为小学教师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引,促进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 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提质
近年来,家校共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实践,其强调家庭与学校在教育中的互补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面临着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手段相对传统、家庭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不仅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全面成长。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有关家校共育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策略,旨在为小学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在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虽然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往往侧重于基础的心理学概念和一般性的知识普及,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策略的深入探讨。这种偏向于基础知识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遇到具体的心理困惑时,难以获得及时且有效的支持与指导。同时,当前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部分课程设计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式学习和情境模拟等教学应用手段,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教育手段相对传统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相对传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创新性不足上。虽然诸多学校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但大多数情况下,仍习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给学生,缺乏互动与反馈环节。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知识点的覆盖,但单一的讲授方式往往使得知识变得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家庭参与度不高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因素,未能有效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与家庭无关,这种观念限制了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此外,由于部分家庭的参与度不高,家校共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合作力度大打折扣,因而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成效。
(四)家校沟通长效机制缺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沟通。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家校之间必要的沟通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主要表现为沟通频率低、内容不充分等问题,使得部分家长难以及时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及其进展情况,进而影响了家长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与有效性。长此以往,这种沟通上的缺失会阻碍家校双方形成合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解决,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整体发展。
二、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开发系统化网络心理课程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完善课程体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往往存在内容碎片化、更新滞后、与实际生活脱节等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开发一套系统化的网络教学课程,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
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一套覆盖小学各年级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该套课程应包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深化的课程内容,从基本的情绪识别和自我认知,到进一步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危机干预,确保学生能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更加复杂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网络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采用动画、游戏、在线测试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情绪识别模块中,可以通过动画角色展示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点击和拖拽来选择正确的情绪标签。在自我认知模块中,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应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比如,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后,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一份个性化的学习报告,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需要加强的方面。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报告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成果,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加深对孩子的理解,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通过开发系统化网络教学课程,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和实效性。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课程内容,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家校互动育心活动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操作和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当实施家校互动式实践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剧表演、心理沙龙等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在开展活动期间,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由此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成果,还能加深家长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心理体验和练习。比如,在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面对心理危机的情境,学习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这种沉浸式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心理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面对实际心理挑战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其间,家长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心理体验和练习的具体情况,如学生在面对心理挑战时的反应、学习能力以及应对方法等。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家长不仅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长和进步,也能够了解学生在面临不同情境时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
通过实施家校互动实践教学,学校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平台,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知识,从而显著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也能够增强家校合作的紧密度,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三)强化家庭教育:提升家长参与共育效能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强化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致使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参与度和效能较低。因此,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增强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参与度和效能。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工作坊活动,邀请心理健康专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开展工作坊活动,家长不仅可以学习到最新的心理健康理念和实用技巧,还能了解到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家长可以从工作坊中了解到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识别学生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支持。在结束工作坊活动后,学校向家长发放编制的《家庭教育手册》,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处理好亲子关系。
通过强化家庭教育,学校和家长能够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更加紧密的家校共育关系。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能够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家长也能够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四)建立沟通机制:搭建家校共育高效平台
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为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建立一个高效且顺畅的家校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当前,许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致使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家校互动沟通平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双向反馈。
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如社交媒体群组、校园网、专用应用程序等,建立一个专门的家校沟通平台。在该平台上,学校可以定期发布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如课程安排、活动通知、学生心理状态评估报告等,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动态。此外,平台还应该提供一个互动区域,让家长可以提出疑问或进行经验分享,与其他家长及教师进行交流,形成一个互相支持的区域。比如,平台内可以设置在线论坛或问答区,方便家长可以就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教师或其他家长进行讨论,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通过构建高效的家校互动沟通平台,不仅能够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促进双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作与交流。家长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共同制定应对策略。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该平台收集到更多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感和创造力,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学校及家长需要进一步深化家校共育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一方面,学校应持续优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家庭也需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参与度,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艳红,曹伟.交叠影响视域下推进小学家校共育发展的策略研究——基于甘肃省L市C区Z小学的调查[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3):115-121.
[2]张旖馨,李珍,黄浩岩.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期望对中小学生学业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4(03):79-94.
[3]阮琳燕,李晓琦,张以瑾等.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下沉治理机制构建——基于“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课程的行动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38(03):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