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资源在《化石里的古生物》课堂的利用

2025-02-17 00:00:00林金梅
小学科学 2025年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利用创新

〔摘" "要〕" 本研究聚焦于化石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教学内容、学生能力培养、文化传承和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详细阐述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作业布置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应用效果,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强调充分利用化石资源推动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小学科学;化石资源;利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079-081

化石,作为地球历史的珍贵遗存,宛如一部跨越时空的史书,记录着生命在漫长岁月中的演化轨迹。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化石资源的引入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它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更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炽热兴趣,引领他们踏上探索远古奥秘的奇妙旅程,进而在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化石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利用价值

(一)丰富教学素材,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化石自身所蕴含的神秘色彩与古老韵味,对小学生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例如,在课堂上展示一枚精致的贝壳化石,学生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好奇心如泉涌般激发。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远古世界的知识大门。

(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1.提升观察与分析技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化石是锻炼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优质素材。以《化石里的古生物》教学为例,学生仔细观看化石图片,从细微之处分辨化石类型,精准判断贝壳化石与植物化石的差异,进而从化石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中挖掘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等信息。在分析霸王龙化石时,通过对其牙齿形状、大小及排列方式的细致观察,与现代动物进行对比分析,推测出霸王龙的凶猛肉食性特征,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敏锐性和逻辑分析能力。

2.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组织学生参与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能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模拟挖掘中,学生小心翼翼地挖掘、清理“化石”,如同真正的考古学家一般专注。这个过程不仅让他们学会如何搜集证据、记录数据,还培养了他们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三)传承地方文化,厚植家乡情怀

各地丰富的化石资源是地方文化的璀璨明珠。以笔者家乡阳泉为例,独特的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化石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展示阳泉化石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家乡这片土地的神奇与厚重。我们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阳泉的化石遗址,让学生亲手触摸古老的化石,目睹地层中化石的分布格局,他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家乡的沧桑巨变,从而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四)树立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化石的形成历经漫长岁月,其过程充满艰辛与不易。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化石形成所需的苛刻条件和漫长时间,让学生认识到化石资源的极度珍贵与稀缺。例如,通过研究阳泉化石揭示的环境演变历程,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环境问题,为实现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化石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利用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引人入胜的化石发现纪录片或展示高清精美的化石图片,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化石的强烈好奇,为后续教学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化石标本,鼓励学生围绕化石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为什么认为它是化石?”“它为什么会变成石头?”等。这些问题犹如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讲解,深化学生理解科学。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向学生阐释化石的定义、类型及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模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准确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化石,如直观对比三叶虫遗体化石和恐龙足迹遗迹化石的特征差异。同时,教师还引入实际案例,详细说明化石在重建古生物形态、了解其生活习性以及揭示地球历史变迁等方面的重要科研价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石的科学意义。

(二)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式学习

1.实地参观,触摸历史。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化石遗址或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在阳泉的化石遗址,学生可以亲眼看见地层中层层叠叠的化石,感受地球历史的厚重沉淀;在博物馆内,学生近距离观看各种珍稀化石标本,聆听专业讲解员讲述化石背后的精彩故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对化石的形成过程、种类特征以及历史价值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2.模拟活动,实践探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模拟化石挖掘和修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科学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如小心挖掘、细致清理、准确记录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此外,组织化石模型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根据自己对化石的理解和想象,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化石模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石结构和特征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作业布置中的拓展延伸

1.实践作业,学以致用。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要求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参观当地的自然博物馆或地质公园,观察并记录所见到的化石种类、形态特征及相关介绍信息;鼓励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能存在的化石线索,记录发现地点、环境特征及化石形态等,并尝试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这些实践作业,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观察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研究性作业,培养综合能力。布置研究性作业,如让学生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古生物化石,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找、咨询专家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该古生物的生活时代、生态环境、形态特征、演化历程等信息,并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文字撰写和图表制作等多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研究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化石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利用案例分析

(一)教学过程剖析

以冀教版(2017)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化石里的古生物》为例。

1.趣味导入,引发关注。教师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利用实验桌上摆放的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石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学生惊喜地发现石头上的贝壳、叶子等化石痕迹时,他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从而引出了《化石里的古生物》这一教学主题。

2.知识探究,层层深入。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关于化石的各种问题。随后,结合教材和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化石的定义、类型及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初步的化石知识框架。在推测霸王龙特征时,学生通过观看精彩的化石视频,全面观察霸王龙化石的各个部分,如锋利的牙齿、巨大的足印、奇特的蛋和粗壮的后腿骨等,并以照片中的成人身高为参照,尝试估算霸王龙的体型大小。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科学方法,推测霸王龙的生存年代、分布区域、繁殖方式和食性等特征。这样的探究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3.实践拓展,关爱家乡。教师展示阳泉当地的化石,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推测出阳泉曾经的海洋环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为家乡阳泉化石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如举办化石文化节、开发化石科普旅游线路、建立社区化石科普馆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作业设计,多元提升。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前往阳泉博物馆参观古生物化石。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不仅丰富了对化石的感性认识,还锻炼了观察和记录能力。同时,布置搜集作业,要求学生搜集阳泉古生物化石资料制作幻灯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精心制作幻灯片,并在展示和评价环节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高了信息搜集整理、审美设计和表达能力。

5.科技助力,深化理解。教学结束后,学校邀请阳泉市的化石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化石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实地采集和观察化石,开展化石模型制作和展览活动,分享学习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对化石的理解和热爱。

(二)教学效果评估

这一教学案例的实施,使学生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成果。在知识层面,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化石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过程以及古生物的特征等知识;在能力方面,观察、分析、推测、实践操作、信息搜集整理和表达等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升;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更加深厚,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同时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也得到了有效培养。

化石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价值非凡。通过多样化的应用方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导、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作业布置中拓展延伸,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的深入实施,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自觉践行环保理念。在科学观念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科学思维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学生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与概括;探究实践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多种能力;态度责任方面,增强家乡情感,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环保与文化传承意识。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其教育价值,创新应用模式,融合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优质学习环境,助力其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利用创新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中等数学(2022年2期)2022-06-05 07:10:50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