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由教育部制定颁布,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课标中专门提出了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突然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阶段,他们会不适应。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做好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性教学,就成为当下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科学;新课标;一年级;适应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8" " 034-036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针对一年级上学期学生科学常规教学的相关事项,尤其是刚入学的前两个月,制定实施教学方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边研究边实施边修正。争取通过两年时间的实践,让一年级科学适应性教学基本成形。研究重点放在学生入学心理状态的调整、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和教学设计。同时,也能向专家和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
(二)观察法
仔细观察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对课堂要求的落实情况,以便及时改正。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也要特别关注,防患于未然。
(三)研讨法
组内教师集体教研,交流分析一年级学生的适应现状,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教学过程中相互听课,互评互助,共同提升。对于典型个体及典型事件共同商讨对策,吸取经验,为下一届一年级科学适应性教学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三、研究过程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于小学科学一年级适应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一)学情分析
有相关调查显示,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规律有序的课堂学习,学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和适应能力。因此,一年级科学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以能力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有方法、有策略地进行学习适应能力培养。
一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喜欢提问和动手探究,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偏生活化,需要教师仔细揣摩其真正想表达的,并引导其不断规范和准确。很多实验操作需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分步进行。一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也很有限,所以大部分实验观察建议以画简图的形式记录。
一些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参加了科学培训班,或在家里做了科学小实验。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科学知识比较零散,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没有系统化。有些活动不符合当前年龄特点,反而给学生造成了一些错误的科学认知。
因此,全面观察和了解学生,保护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上好开学第一课
一年级学生入学后会面临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科学课、第一次接触科学教材、第一次发言、第一次小组实验合作……心理学中有“首因效应”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第一次的经验会对后续行为和认知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一年级入学适应期应减缓教学进度,调整课时安排,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所以,教师要适时做好适应性教育,把握好每个关键的“第一次”。为此,一年级科学教师在学生入学适应期,也要舍得花时间,积极适当地开展适应性教学活动。
精心设置教学内容。我们以年级为单位,一年级教师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研讨出统一的科学开学第一课方案。第一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认识老师,告知学生老师办公室和实验室的位置,以便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找到老师。用最简单、准确的语言介绍科学课上课要求,如课前准备是两本书(一本科学书、一本活动手册),一支笔,都放在桌子的一角。教师要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跟着做。第二个环节可以问问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概念。也可以做一个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的乐趣。或者介绍几位科学家的故事,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
合理设置课堂评价机制。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律意识较弱,需要设置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来规范其课堂行为。例如,我们用“比一比”的小游戏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评比,整节课下来最领先的大组成员都可获得一枚印章。挑选两名小助手对全班同学的课前准备在黑板上做记录,把按要求做好准备的同学学号写在黑板上,再记录到班级学生名单上。用榜样效应激励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学生可定期用累积的印章兑换相应奖品,奖品设置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学科特点。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植物”,我们准备了各种漂亮的植物贴纸、植物书签,还有一些应季的小植物。既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做了奖励,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面向核心素养的适应性教学——以“植物”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为例
一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无意识观察。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比较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同时,他们的动手操作力、识字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倾听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需要培养与发展。此外,在种植活动中需要家长的帮助与配合,需要提供更多的关注。
科学观念。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引导学生圈出大图中的植物并说说植物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不仅找出了大树、花草,还找到了石头上不引人注目的青苔,非常细致。
再说说我们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变化吗?一年级学生刚入校不久,可能只关注到了校园里较多且明显的植物,并且还没有观察到植物的明显变化。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更多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教师可进行适当补充。
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植物与塑料花的不同,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在比较新鲜的康乃馨和塑料花环节,通过用手摸、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等方法,判别塑料花是不是植物并说出判别依据。在交流汇报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适当追问,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质疑与比较中得到提升。
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次小组实验,部分学生会把材料攥在自己手里,不愿跟同学分享: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下座位,有问题直接跑到讲台上来:还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汇报交流时仍在玩弄桌上的材料。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务必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学生实验活动的习惯养成。例如在实验前讲清楚实验注意事项,安排好领取和交还材料人员。先坐好的小组可以先领取材料以激励其他小组尽快坐好。
探究实践。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本节内容的探究实践活动我们设置的是“栽种一棵小洋葱”,种球由教师提供,学生需要在家里种植并持续观察记录。学生试着用画图来描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也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并添加文字说明记录下来。
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在种植植物活动中积极性很高,每天都会跟老师汇报小洋葱的生长变化,一些家长还会拍照在班级群里进行交流。
四、研究成果
(一)学生行为习惯基本养成
从每节课的课前准备,到下课时材料收捡,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强化,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上课习惯。书本摆放整齐有序,坐姿端正,别人发言时善于倾听。实验前知道排队有序领取实验材料,能做到轻拿轻放。科代表能坚持对课前准备的表现做记录,学生对每次可以兑换的奖品也很期待。
(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每次看到科学老师带着实验材料走进教室,学生都很兴奋。课下碰到老师,总要问我们下节课学什么,对科学课充满期待。第一次种植小洋葱,很多家长都说孩子拿回家像宝贝一样养着。
(三)教学效率更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一年级入学初期花时间花心思做好学生的适应性教学,对保证课堂效率至关重要。我们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备课,因材施教,因班施教,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促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也让每个班级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五、研究思考
(一)学生方面:从散漫无序到安静有序
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生性好动。从最开始听不懂铃声,下课不知道去上厕所,老是打小报告,到现在安静倾听,认真记录,有序实验,自信发言,每个班级学生的改变都让教师备感欣慰。
(二)教师方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性格各异,智力优势也各不相同。我们发现有的学生不善言辞却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学生调皮捣蛋却喜欢钻研探究。我们需要更多耐心,正确面对学生的不足,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学习状态,尽快适应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我们一年级安排了三名教师任教不同班级,由于班级学生差异、教师经验差异,每个班课堂教学的适应程度也不同。特别是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上压力较大。鉴于此,我们加强小组教研及时听评课,给任课教师反馈问题提出建议,促使其快速成长。其次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涉及室外观察,学生需要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在列队和室外自由观察时学生比较混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建议第一次组织室外观察活动最好有两名教师带队,还要安排小组长协助教师管理,以保证室外活动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吴凤虎.标准引领素养立意开启新篇: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J].湖北教育,2022(6):44-47.
[2]王文婷.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实施策略:以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知道的植物”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1):31-33.
[3]曹阳,赵宸.小学一年级数学入学适应性教学探析[J].辽宁教育,2022(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