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齐名的革命圣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该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农业人口17.8万,曾为国家级贫困县,现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5468户44061人,监测对象1533户3773人。
“以最大决心、最严要求、最高标准,推动巩固衔接工作质效全面提升,奋力打赢巩固衔接‘翻身仗’。”2024年12月16日,武乡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书文在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强调。近年来,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深入,该县立足自身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基础条件,通过城乡环卫一体化、交通强县、“志智”双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保障住房安全、乡村e镇建设、培养新时代武乡老区高素质职教人才、擦亮“太行红嫂”劳务品牌等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具有武乡革命老区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
“出乎意料的干净,意想不到的整洁。”这是当下武乡县城乡环境卫生的一个真实写照。近年来,武乡县委、县政府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实践,创新推进县、乡、村三级城乡环卫一体化格局,有效解决全县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全面促进城乡环境大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整合原县环卫中心和园林中心,组建县园林环卫中心,负责对全县城乡环境卫生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县12个乡镇设立12个环卫站,由各乡镇负责管理,县园林环卫中心统一考核,每个乡镇环卫站配备3~5名管理人员,全县各村统一配备保洁员1324人,同时下设保洁队、清运队、督查队,建立健全垃圾收集、垃圾中转站管理、设备维修保养等制度,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网络。
制定《武乡县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长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清运标准、管理办法、考核制度。在抓好常态化作业的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每周常态化开展1~2次组合机械化作业,形成“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的保洁模式。合理调配人员设备,坚持一片一箱、一箱一员、一车一点,定时收集、定点倾倒、定车清运、定人管理,实现了垃圾日清理、日填埋、日处置,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域农村垃圾收运服务。
财政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运行经费4000万元,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高效运转;投资2000余万元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压缩车、湿扫车等各类作业车辆120辆,投资3000万元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11座、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提标改造县城公共卫生间28座。同时,不断提高基层一线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县城环卫工人月工资人均增长500元,农村一线保洁人员月工资人均增长300元。截至目前,县城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建制村全覆盖,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强国建设,交通先行。2024年2月,武乡县成功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近年来,该县通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客运服务、货运物流等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要素,补齐农村物流发展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发展成果。
该县完成“四好农村路”PPP项目收官、红色旅游公路高标准建设和市政主干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有力带动沿线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电商物流、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投资5000余万元新建1座物流分拨中心、14个乡镇综合服务站、布设328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实现了县级物流节点全覆盖、乡镇运输服务站全覆盖、快递进村服务全覆盖;投资2790万元高标准打造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客货邮等信息收集、传递、存储以及客货运输安全监管一网汇聚、一体管控,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以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为宗旨,该县将交通强县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组建武乡县安通公交公司,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113辆城乡公交车(县城公交车45辆、乡镇公交46辆、镇村公交22辆)实现统一调配,全县269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县域内新能源公交全覆盖。县政府每年列支2300万元,购买企业服务,城乡公交全免费;实施农村街巷户道路提档升级工程,完成223个村、500余公里街巷户道提档升级,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出行难、出行贵的难题。
在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公路项目和公路养护上优先招聘当地脱贫群众参与建设,精心打造“公交+物流”服务品牌,鼓励引导脱贫劳动力参与县乡村“多站合一”三级物流网络建设和运行,增加交通运输行业就业岗位供给和增收渠道,为300多户群众大幅增加了收入。
目前,该县基本实现“四好农村路”与农文旅、产业帮扶和美乡村高度融合,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较创建前显著提升,激活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客运服务及客货邮融合等强劲引擎,为武乡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武乡县坚持“志智同扶”,推动“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激发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以提“志”鼓发展干劲,以提“智”促能力提升,让脱贫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先行一步。
实现稳定增收,产业发展是关键。培育发展鼎锟高科镁铝合金加工、山予钙业纳米碳酸钙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5个煤层气区块增储上产、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光储一体化等新能源产业,建设宝昌现代物流园区、阳成粮油仓储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壮大谷子、梅杏、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羊肥小米、绿农农牧肉鸡、太湖豆制品、太行山酒业等特色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启动创建八路军文化旅游区5A景区,建设太行国际假日酒店等8个宾馆酒店,八路军文化园休闲街区、关河小镇、王家峪红色记忆酒店以及5个游客接待中心投入使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县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打造“太行月嫂”“红色挖掘机”等特色劳务品牌,开展家政、厨师、缝纫、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400余场次,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余人。审核认定帮扶车间82个,吸纳就业人数2998人,其中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含监测户)1210人;积极扩大劳务合作,点对点免费输送劳动力1100余人;零工市场建成投用,为群众提供岗位643个;设立农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规范设置公益性岗位1700余个,月平均工资达到500元以上。
大力落实帮扶政策,制定《武乡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补助政策》,发展服务主体93家,实现全县12个乡镇全覆盖,托管合同总面积达23.6万亩,解放劳动力2.1万余人,人均增收4700元;制定《武乡县发展庭院经济奖补办法》,发展庭院经济8261户,培育3个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和150个示范户,户均增收2000元。
扶“钱”不如扶“智”,扶“今天”更要扶“明天”。该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孩子在各个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决不让一名孩子失学,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目前,共资助学生462人231万元,“雨露计划”资助5936人1780.8万元。
强化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探索建立消费帮扶统筹、专业市场运作、监测对象入股、约定保底分红的“县级爱心超市+监测对象”消费帮扶模式,为3000余名脱贫监测对象分红348.66万元;各级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1707.18万元,引进帮扶资金3864.85万元,实施万元项目101个,助销帮扶村农产品649.82万元,带动农户增收7286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武乡县以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县为契机,着力把红色文旅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民生幸福产业,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该县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红色文化休闲名城”“中国红色地标”“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
该县科学编制《武乡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制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一线三区”架构及发展思路(即以浊漳河北源河谷红色旅游线为核心,着力打造以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为中心的“1+4”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核心区、以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为中心的“1+9”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密集区、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中心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区)。
“文化振兴乡村·武乡计划”、五村播种、权店梅杏赏花、上司梨花、古台农耕文化、石北冰雪文化、郭家垴菊花节……该县持续办好各种农文旅活动,形成了一批独具武乡特色、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着力推动魏家窑乡村旅游综合体、五村“前沟之恋”、兴盛垴小米乡村e镇等项目建设,成功创建砖壁村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王家峪、李峪、下北漳和兴盛垴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枣烟、左会、蒋家庄、岭头等乡村旅游示范点32个;建成120.62公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全县50余处红色景点和旅游村串联起来;免费开通城乡公交线路,规划设计了10条红色旅游专线,发布烽火记忆游等5条文物主题游径,让小米、梅杏、菊花、羊肚菌、太行山酒、康达醋等老区特色农产品搭上“旅游快车”。
挖掘本地餐饮文化,推出“小米宴”“武乡宴”等特色餐饮服务业;制定印发《关于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支持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发展民宿,在丰州镇下关村等县城周边7个村实施“太行山居”民宿奖补试点,新建太行假日国际酒店等15家宾馆酒店,新增从业人员1000余人;完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配套设施,新建太行板山等驿站11个,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打造了八路军休闲街区、马牧河两岸商业步行街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并投入运营,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带动各类商超、物流、农贸从业人员800余人;以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等景点为依托,推出武乡琴书、顶灯、霸王鞭等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吸纳本土文艺人才300余人,让更多的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吃上“旅游饭”,端稳“致富碗”。
据统计,全县文旅一线从业人员1500多人,带动商超、农贸、餐饮、住宿、演艺等行业就业13000余人;2024年1~11月,该县累计接待游客150.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92亿元。
安居才能乐业。武乡县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目标,出台《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农村危房改造动态监测和保障机制》《农村住房安全全覆盖保障措施》等政策,实行“四机制、三即时”动态保障,发现一户、建档一户、改造一户、销号一户。2021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426户。
该县建立动态监测、动态排查、动态保障和监理服务机制,通过“以人找房”,定期摸底、动态监测低收入群众住房安全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以房找人”,切实做到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各乡镇动态排查出的农房安全隐患情况报送至县住建局后,采取“即时申请、即时鉴定、即时改造”的“三即时”工作机制,随时接受农户危房改造救助申请,动态清零新增危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选定3个专业监理机构,分东、中、西三个片区为12个乡镇分片提供农房设计和建设施工监理服务。
此外,该县积极探索、分类施策,保障所有农户住的安全、住得放心。2022年,制定印发《关于农村自建自住窑洞窑顶安全隐患整治方案》,采取村民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政府适当补助、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等措施,提升农村自建自住窑洞安全,共改造1395户,拨付资金435.64万元。2023年,制定印发《武乡县2023年度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及农村风貌提升实施方案》,主要采取两项措施推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对于唯一住房存在险情,家庭确实困难但未纳入六类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年收入在8500元以下的一般困难农户,唯一住房鉴定为危房的实施改造,按照实际改造成本的80%给予补助,补助上限不超1.4万元,共改造170户,拨付资金228.29万元。经认定为安全住房但户容户貌整体较差的农户,县政府单独列支农村建筑风貌整治资金,按照各乡镇农户总数5%的比例,户均1000元的标准切块下达,共下达农村风貌提升补助资金321.7万元。
武乡县以国家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小米产业“规模化种植、数据化管理、一体化加工、定制化包装、网络化销售”为主线,围绕构建“小米+电商”“果品+电商”“肉品+电商”等模式,把乡村e镇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带动全县特优农产品实现产销两旺。截至2024年12月底,乡村e镇培育进驻市场主体23家,2024年网络零售额累计达到2741万元。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山西(武乡)小米乡村e镇发展规划》《武乡县小米乡村e镇实施方案》《武乡县加快电商发展扶持优惠政策》等指导性扶持政策,确立“政府引导、部门落实、企业运作”的发展思路,确保小米乡村e镇建设有力有序。大力推进“一园两链十中心”建设,即在完善“乡村e镇产业园”基础上,打造小米全产业“供应链”、城乡双向流通“物流链”和农产品О2О体验、电商服务(研发)、电商直播、跨境电商、小米加工、小米宴VR沉浸式体验、游客接待、物流配送、培训体验、百谷园小米农耕MR虚拟现实体验十大中心。投资1.5亿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小米园区和“山西小米宴”体验中心已完工,同时,建成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设施10余处、改建农村民宿60多间,建设有机旱作示范基地3000亩、“京东农场”数字化种植基地800亩。搭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物流快运体系,建成1个县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13个乡镇物流配送站、328个村级物流配送服务点,构建起以“县为中心、镇为支点、村为终端”的三级快递物流网络体系,有效提升农村物流配送效率。
充分发挥太行沃土、子众种植、老魏合作社等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企利益链结机制,太行沃土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方式,与农户签订《绿色农作物种植产销合同》,种子、羊肥、技术、补贴和订单到户,目前签约农户614户,户均增收7000多元。利用“京东武乡农业云大数据平台谷雨系统”,与“京东农场”联合,制定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一系列行业标准,完善“武乡农产品品质追溯平台”,为每份售卖出去的小米配上“网络身份证”,确保一品一码、全程追溯。对全县谷子实行“期货”式存储购买,农民存入银行的谷子,价格随行就市、保底结算,高于收购价按市场价结算,行情走低时按收购价结算,解决粮食存储难题和价格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户种粮存粮积极性。
搭建网络销售平台,支持电商企业发展,持续做强“武乡小米”和“武乡梅杏”两大优势品牌,着力培优羊肥小米、权店梅杏等系列生态绿色品牌,全力打造“三晋第一微商村”等乡村文旅品牌。培训引导农民电商创业,为农产品插上网络“翅膀”,助力农民增收。带动2万余户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开发建设“云上武乡”土特产交易云平台,将全县所有京东、淘宝、天猫、苏宁易购等平台用户以及抖音店铺、快手小店、微信商城等网商店铺接入平台整合,汇集交易信息,统一市场营销,截至2024年12月底,平台入驻企业224家,金品数量6780个,累计订单数109万单,农产品销售额1.05亿元。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武乡县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老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完善全县职教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壮大一批乡村工匠,为老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武乡县职业中学校创建于1983年,是山西省重点职业高中,国家级电子电工与自动化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会计事务、园林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服务、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等13个专业,共开展电焊、家政服务、非遗陶瓷等21个社团活动。近年来,该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度引进双师型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和高中学业两手抓、双过硬,育人成效显著,吸引了本县及周边县区农村家庭子女就读。2024年该校毕业生660人,考入本专科(含单招)院校355人,升学率达53.8%,其中对口高考本科达线140人,有36人进入山西省专业前50名,学校荣获“山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长治市教学质量先进集体”。此外,该县职高实行学费全免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贫困生除享受国家助学金(每年2000元)外,还可申报县级“雨露计划”(每年3000元)补助,帮助农村学子圆“大学梦”。
该校持续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与中穆海城(太原)科技公司、海信空调(青岛)有限公司、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动适应产业用工需求,搭建起学生实习就业“绿色通道”;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组织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校326名学生获得“1+X等级证书”;通过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对口合作项目、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乡村振兴项目、中煤科工助力乡村职业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等活动,引导师生跟岗实践、开拓视野、锤炼技能。
该校依托本县特色人文生态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聚焦职教学生发展诉求和企业人才需求,与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武乡)有限公司、山西鼙山酒店管理(武乡)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培养本土化技能应用型人才。2024年职中毕业生直接就业241人。
针对部分未及时就业学生,学校主动对接本地中小微企业,通过入校招聘、双向协议、见习岗位、“零零发”平台和公益性零工市场等,帮助职中未就业毕业生找到工作岗位,助力农村家庭稳岗增收。
脱贫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务工收入,稳住就业,就稳住了一家人的希望。武乡县立足红色资源禀赋,不断擦亮“太行红嫂”这张劳务品牌“金名片”,让劳务品牌成为就业工作的“点睛之笔”。
该县把“太行红嫂”这一具有鲜明武乡特色的劳务品牌建设作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工作专班和专家人才库,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武乡县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构建起“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通过落实培训机构补贴,对取得“太行红嫂”劳务品牌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取证补贴,对通过“太行红嫂”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实现就业且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稳岗补贴,促进“太行红嫂”劳务品牌健康发展。
“太行红嫂”服务涉及养老护理、家政(母婴)、病员照护、保健按摩等。与山西标榜、山西华森、山西红马甲、山西融通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形成“企业+学校+人社”三方协同的工作格局,着力推进“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确保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围绕红色旅游、煤矿采掘等当地特色产业,建立劳务品牌培训基地,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带高徒”和“传帮带”作用,为当地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3年来,累计开展母婴护理、养老护工、保健护理、家政保洁等培训4505人次。
积极组织“太行红嫂”参加市级大赛6次、省级大赛1次,组织举办武乡县技能大赛四届,通过各级技能大赛评出的“金牌月嫂”榜样带动作用,引领更多脱贫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让全县“太行红嫂”大军逐步壮大,极大提高了“太行红嫂”劳务品牌知名度。
据统计,“太行红嫂”累计实现就业100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80人、监测对象50人,人均年收入5万元。“太行红嫂”劳务创收5000余万元,产生经济效益7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