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学习,一定程度上为晚清政府培育出一批新式人才,是近代留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一计划却以失败告终。本文分析留美幼童计划夭折的主要原因,并以史为鉴提炼出对当今留学教育的启示。
留美幼童与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南辕北辙,引起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幼童赴美后,深受西方现代文明思想的影响,留美幼童逐渐对西方新思想、新文化产生好感。由于要参加各项体育课程,拖着长辫子、衣着大长袍并不方便,有些学生改穿洋装,甚至剪掉发辫。在保守派看来,穿西服有损中国士大夫的形象,剪掉辫子更是不可理喻、是对朝廷的辱没。总之,幼童们跨越了传统圣训的红线。清政府反复告诫幼童“但要思出洋本意,是令尔等学外国功夫,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在留学计划实施之前,就遭受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幼童留美的种种“西化”表现,保守派更难以接受,这也给了他们攻击的理由,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朝廷进言:“各生适异忘本,目无师长”“具奏请将留学生裁撤”。
清政府对留学生回国后的冷漠和缺乏有效的安置。1881年,被遣返回国的幼童黄开甲在给他在美国寄宿的主人的信中写道:“曾想象会有人在码头热烈地欢迎我们,能见到我们的亲人,能感受到我们阔别已久的祖国拥抱我们,但一切全成了泡影。”清政府为防止幼童逃跑,将他们押送到已经关闭了十年之久的求知书院。幼童睡觉的床只是两条板凳上的一块木板。黄开甲回忆:“入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潮气从地缝中升起,浸透衣衫,似乎只有睡觉,才可以结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一回国便遭到新闻舆论的辱骂。他们想铺设电线和修建铁路,但这些却被清政府视为破坏风水、大逆不道之事。《纽约时报》于1881年写道:“这些年轻人懂得电报技术,而大清国境内不准许,哪怕是一英里电线的铺设。”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并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导致社会矛盾重重。面临列强侵略,只能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容闳曾写信至美国国务院,请求其允许幼童进入陆军、海军学校学习。而美国则以极其轻视的态度和言语,潦草地拒绝容闳的提议。其言曰:“此间无地可容中国学生也。”更令人可气的是,美国政府却接收日本留学生进入军校学习,这无疑是对中国的轻视与挑衅。根据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所签订的《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第七条,“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此时的美国政府却出尔反尔,违背条约规定。清政府多次请求美国政府,在请求无果后,清政府便放弃幼童留美计划,召回所有留学生。
清政府对留学生存在错误认识,总担心留学生被“西化”而“忘本”。因此,要改变对留学生的固有偏见,增强对留学生的自信心,留学生具有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的热情,要相信留学生能经受住异国文化的考验,并保持对祖国的热爱。要相信留学生学有所成后,会带着知识和技能回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留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明确留学目的,树立为国服务的意识。在留学期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举办爱国主义主题讲座、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让留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了解国家政策,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为将来回国发展做准备。
幼童们在外学习成绩极佳、受到赞赏,应该被视为对社会大有益者,而清政府却不重视人才,将其视为有害于社会而无益于国家之人。当今社会应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完善留学生回国的各项机制,确保人才回国能受到重视。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根据实际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适当简化回国手续,为留学生回国提供便利。建立留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在各地建立留学生创业基地,提供政策咨询、资金扶持等服务,助力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加强宣传报道,通过媒体渠道,宣传留学生回国发展的典型事迹,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
美国政府在处理幼童进入军校学习的问题上,明显违背了《蒲安臣条约》的规定,不仅表现出对中国学生的歧视,还表现出对清政府的轻视。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我们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文化软实力,通过弘扬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展现中国精神,增强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拓宽留学渠道,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中国应积极与多方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留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人才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