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学生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教学常存在知识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畏难情绪。针对以上问题,生活情境教学法以其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显著增强其数学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据此,本文将以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为基础,深入探索实际教学中生活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带来有益参考。
一、紧扣教材内容,探寻生活知识契合
苏教版教材的教学体系严谨,内容由浅入深,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有力依托。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需要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同时积极探寻其与生活知识的契合点。
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备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分数概念的引入目的,即帮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比例。随后,教师便可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来表达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分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引入生活实物,深化学生直观认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活实物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连接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能够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从而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知识时,教师可携带水杯、沙漏等实物走进课堂。如此,学生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沙漏这类圆锥体的形状特点,还可触摸直接感受其曲面与平面的区别,从而理解圆锥的高、底面半径等概念,及其如何与体积公式相关联。这种实物演示,使得原本仅存在于课本上的二维图形跃然于眼前,化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几何特征的理解。
除了实物展示,教师还可引入实际场景中的图片、视频,甚至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寻找数学元素,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便可展示周边小区或校园内的各种多边形形状的绿化区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区域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割、重组这些街区以计算其总面积,从而理解复杂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校园花坛,实地测量并计算不同形状花坛的面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巩固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三、巧用数字工具,丰富生活情境呈现
在数字化时代,小学数学教师也应积极利用数字工具,具体到应用生活情境创设策略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字工具的有效利用,还将极大地丰富生活情境的呈现效果,从而有力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首先,多媒体素材在呈现生活场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正如前文所示,教师可运用图片与视频,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直观展现给学生。动画能生动演示数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以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动画里电梯平稳地升降,让学生直观理解平移的概念,风车随风欢快转动,形象地诠释了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除了展示物体的平移与旋转外,教师还可制作动画来解释复杂的数学概念,如分数加减法、面积计算等。
其次,在线教学平台与工具进一步拓展了生活情境创设的空间。借助在线互动平台,教师能创设高度仿真的虚拟生活情境。例如,利用数学教学软件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学生将经历挑选商品、计算价格、完成结算等一系列操作,并在这一过程中熟练运用加减法、小数运算等知识。
此外,利用数学绘图工具、统计软件等,可引导学生处理生活中的数据。例如,用统计软件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并绘制出直观的统计图,使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四、结合生活体验,提升数学学习乐趣
数学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选取最贴近其生活的场景,构建出最真实的,且充满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学习情境。
例如,在学完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和除法”后,教师便可总结学生此前所学的知识,为其创设名为“数学小超市”的生活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模拟购物的过程。在这样真实的“交易”场景中,学生将自然地练习加减法、小数运算等知识。
此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师还可融入趣味竞赛元素,如举办“生活中的数学谜题大比拼”活动,题目围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可以说旅行中的路程规划,也可以是家庭聚会的座位安排。学生为了在竞赛中脱颖而出,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模型搭建挑战赛”,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生活材料,如吸管、硬纸板等搭建数学模型。这一竞赛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还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其在竞争与合作中,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提高其数学素养。
五、组织实践活动,强化知识迁移运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此举不仅有助于教师构建出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数学技能,强化其知识迁移及运用的能力。
从开展的场所上看,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大类。
在开展校内实践时,教师需要进一步丰富项目内容,增加挑战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完学生有关“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后,可设计“校园图书借阅情况统计分析”的项目,让学生分组收集不同年级、不同时间的图书借阅数据,制作统计表,并绘制条形统计图,分析借阅量的变化趋势和各年级学生的阅读偏好,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至于校外实践,教师则可采用家庭实践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为强化、提高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布置一项名为“家庭月度收支统计”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记录家庭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分析消费结构,并指导学生将所收集到的家庭收支数据制作成条形统计图,以直观呈现各项支出的占比情况,进而分析家庭消费的合理性与可优化之处。这样的实践作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意义重大。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技术的持续发展,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领域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而深入,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应持续关注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实际,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起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让数学之光照亮其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