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正逐步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互动式、探究式学习转变。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展开,旨在通过精准施教、多元促学和多维评教三个核心环节,构建一个充满活力、高效互动的数学课堂,以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教:精准施教,夯实教学根基
在教的层面,教师应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学情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立明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合理组织课程教学,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教学体系。
1.全面分析学情,设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时,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点以及潜在的学习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立明确、具体、可达成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学习本单元前,学生已对简单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圆等有了初步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观察与辨别能力,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仍需进一步引导。在学习习惯方面,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且喜欢新颖有趣的事物。在学习难点方面,学生可能会在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边与角的特征关系、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方面存在困难。据此,教师可设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清晰描述其边与角的特征,并能熟练运用周长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折叠、对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及周长公式的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图形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导入课堂
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富有趣味性的情境。
仍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创设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的整体平面图,让学生直观看到校园中可供规划花坛的区域,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设计,你会如何利用这些空间,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花坛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画出自己心中的花坛设计草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引领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挑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思考与讨论。最后,教师抓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如怎样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等,自然引入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学习内容。
此外,教师还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该情境,如让学生计算不同设计方案下花坛的周长,以确定所需围栏的长度,从而自然地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二、学:多元促学,点燃学习热情
在学的方面,教师应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互动,从而深化教学内容。
1.设置学习任务,引导自主探究
任务驱动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学情,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设计如下递进式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任务一:利用尺子测量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如书本封面、课桌面等,记录下它们的边长和角的度数,并尝试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边长和角度方面的规律。
任务二:用若干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分别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任务三:利用周长为2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同时思考周长不变时,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学会在实际情境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互动交流、深化知识理解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
仍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例如,在任务三的讨论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用绳子围成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及计算结果,并讨论为何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正方形面积更大。同时,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此外,教师还可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如果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宽逐渐增长,直到长和宽相等变成了正方形,这个过程中图形的面积是如何变化的?能不能构造出周长相同但面积比正方形还大的长方形?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探索、相互启发。
三、评:多维评教,促进全面提升
教学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施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应实施多维评教策略,构建一个全面、客观、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首先,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除了传统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指标外,教师还应设置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
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分析、课堂观察、口头测试等方式,获取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学习表现,同时,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最后,教师要丰富教学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升自我认知;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家长评价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互动式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精准的教学规划、多元的学习引导与多维的评价反馈,构建起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良性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