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讲述家族故事、制作微电影等形式,让孩子深入了解家族历史与精神,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成长之中,实现了精神文化的代际传递。
寒假前,老师留了一项实践作业—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这项特别的作业激发了王一凡对家族历史的好奇,她决定拉上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这项作业。
“咱们拍个微电影吧,电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咱家的家风。”妈妈提议。三人一拍即合,围坐在客厅中,开始了关于家风微电影的筹划。
“咱家的故事,得从你太爷爷王福恒说起。”爸爸缓缓开口,将家族的记忆徐徐展开。太爷爷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担任排长,带领战友们一次次穿越战火硝烟。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太爷爷不顾个人安危,救回了受伤的战友。还有一次,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太爷爷和战友们藏在防空洞里。洞内积水严重,战士们不得不泡在水里几天几夜。从那之后,太爷爷落下了严重的胃病和哮喘病。
“复员后,太爷爷对战友的情谊也从未减退。”妈妈补充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战友们时常来信诉说家中的困难,太爷爷尽己所能帮他们渡过难关。他说,咱个人的难处尽量在战友内部解决,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这句话成了咱家的家训。”
王一凡听得心潮澎湃,一家三口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爸爸负责技术指导,妈妈负责后勤支持,王一凡则担任导演兼主演。全家人还请来了在报社工作的姑姑协助视频剪辑制作。
王一凡首先拜访了爷爷—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在王一凡的镜头下,爷爷正弯着腰,细心地照料着每一株蔬菜。爷爷讲述自己年轻时如何跟随太爷爷的脚步默默耕耘,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接着,王一凡将镜头转向爸爸。爸爸是一位电焊工,他身穿工作服,手持电焊枪,火花四溅中,一件件精美的焊接工件逐渐成型。爸爸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电焊工的骄傲与责任。王一凡看着爸爸专注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经过两周的努力,微电影《家风之光》终于制作完成。首映式上,家人们齐聚观看。影片中,太爷爷的英勇事迹、爷爷的勤劳朴实、爸爸的执着奉献,以及王一凡自己对家风的理解与传承,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影片结束后,家人们紧紧相拥,眼中闪烁着泪光。家风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每一代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坚守那份对家、对国的深情与责任。
本刊观点
用“微”行动去点亮梦想,用实践去感受成长。每一份努力都是对梦想的追求,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来的勇敢探索。愿孩子们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将热情与坚持融入未来的每一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