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献给你

2025-02-15 00:00:00姚延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5年1期
关键词:苹果电脑杂志社婚姻

从《婚姻与家庭》杂志的筹备、创刊,到“她”的发展壮大,我见证了杂志社40年发展历程。

40年,时光荏苒,伴随着《婚姻与家庭》从羽翼未丰,到亭亭玉立,我也从当初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儿慢慢成熟老去,往事如烟,感慨万千……

筹备杂志创刊号

1985年6月14日上午,按事先约定的时间,我准时来到了全国妇联机关大院。接待我的是一位50来岁戴眼镜的女士,她就是当时刚从北京出版社离休的高级编辑王行娟—《婚姻与家庭》首任主编。那天,和我见面的还有杂志社第一任社长陈少健。经过面试,我有幸成为筹备创办《婚姻与家庭》的专职编辑。

入职当天,我便接受了第一项工作,把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及其相关资料翻译成英文,送到中国国际书店备案,办理期刊登记手续。我的英文功底不错,翻译这活儿对我来说并不困难。熬了两个晚上,我就把全部资料变成了几页英文,请《中国妇女》英文月刊的编辑帮忙校对打印后,顺利送交有关部门。这为当时资金紧张的杂志社省下一笔翻译费,同时也给两位领导留下了良好印象。

《婚姻与家庭》创刊筹备初期,编辑部聘请了来自大专院校、社科院、法院、新闻出版单位等对婚姻家庭问题有着共同兴趣的专家学者做兼职编辑。主编要求一周左右开一次编辑会,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开会就借用当时的全国妇联老干部活动室。

20世纪80年代,手机、网络、微信等通讯工具还没诞生,要把所有编辑的工作与主编联络起来,全靠我的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各位专家学者的工作单位。我几乎走遍那些全国知名的文化单位,与这些专家学者处得跟家人一样。

出于工作需要,我开始参与稿件的筛选和编辑。主编王行娟手把手地教,我凭借一些文字功底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进步很快,她送我的一本《编辑工作手册》几乎被我翻烂。

经过4个多月的筹备,创刊号的文字稿件基本定稿。在选择封面的时候,我们得知中国女排有8位队员刚刚新婚,于是大胆决定用女排姑娘做封面。我联系了当时的国家体委训练局,找到专门负责中国女排报道的何慧娴女士,她手里正好有一张她自己拍摄的8位新婚女排姑娘的照片—封面定稿了。大家都觉得中国女排配上中国第一本婚姻与家庭权威期刊,大气、完美、实至名归。

由于当时编辑部只有我一个专职编辑,杂志出版所必需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自然落到我身上。发稿排版、装帧设计、校对付印、印厂清样……虽然忙忙碌碌却不知疲惫,因为心里装着责任和期盼。

1985年11月6日,饱含众人心血和期待的《婚姻与家庭》杂志创刊号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仿佛面对自己孕育的婴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新的期盼慢慢在心中荡漾,那就是期待“她”快快成长成熟起来。

职业美术编辑生涯

1987年6月,伴随杂志社人员规模和经济效益的发展和改善,我们在北京前门培英胡同的两间平房里有了自己的办公室,编辑部迎来了新的专职主编和编辑。

当时,《婚姻与家庭》的美术设计工作依然由外聘人员完成。记得有一天,主编老段找到我,大胆提出让我试着担任美术编辑,用他的话说:“求人不如求己。你年轻,聪明有悟性,比谁都更了解这本杂志,我看你行,你就干吧!”短短几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加之我一直都对美术设计颇有兴趣,上学的时候还专门学过绘画。就这样,我接受了这个新挑战。

我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提升设计能力,主编老段派我参加中国期刊协会新闻学院举办的第一期报刊美编培训班。我和各位编辑更是沿袭了编辑部一贯热烈的讨论风格,大家对我的封面和版式设计不断提出有益的建议,我的美术编辑工作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1995年,杂志社搬入新落成的全国妇联大楼办公。在一次出版印刷博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苹果电脑。当年,苹果电脑在国内还属于凤毛麟角,成本也很高,但符合期刊出版的大趋势。在我的建议下,社领导决定添置一台,以提高工作效率并紧跟期刊出版设计潮流。

当时,我连电脑键盘都很少接触,在电脑公司接受苹果电脑的基本操作培训后,我便凭借手里的两本英文原版设计软件工具书,开始了电脑美术设计生涯。皇天不负苦心人,有了苹果电脑的加持,加上自己的不懈钻研,我的美术编辑工作很快有了起色,激发并实现了很多新的设计思路。

在中国期刊协会举办的历届期刊设计评选中,我们杂志屡次获奖,在期刊设计行业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从那时起,杂志社脱离了由印刷厂制作排版的传统,我也从一个普通的期刊美术编辑,逐步成长为被同行认可的出版装帧美术设计师。

很多人问我,美术编辑具体是做什么的?简单概括就是,每一期把文字编辑组织编辑好的文章,从一摞稿纸变成一本好看的杂志成品。这期间,我必须保证每个环节不出任何差错,并像流水线一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以保障每一期刊物正常出版、上市。

难忘《希望热线》

1991年,编辑部决定开设一个新的栏目—《希望热线》,从总编到编辑,每一期都要回答读者提出的3个情感问题。

我也因此“火”了一把,成了读者争相倾诉和求助的对象。也许是我的回答机智到位,也许是我支的招数诚恳实际,最后这些当事者都由“迷”转“醒”。至今,我还保留着多年前一个读者寄赠的“福”字,被我当做护身符一直随身携带。我总是想,当你有能力为别人做点儿什么,能被别人记得,也算人生一大幸事了吧!

2015年,我有幸荣获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三十年纪念”奖章,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又一个收获。40年前,我和《婚姻与家庭》一起踏入社会;40年中,《婚姻与家庭》添丁进口,我们一起经历风雨,收获辉煌;40年后,在全媒体时代,《婚姻与家庭》正迎接新的挑战,衷心期盼“她”走向下一个欣欣向荣的未来。

猜你喜欢
苹果电脑杂志社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34
焊接杂志社第一届青年编委会正式成立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汽车电器》杂志社
苹果电脑诞生记
Apple1
环球时报(2018-09-03)2018-09-03 06:14:27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01-28 10:49:06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湛江文学(2015年10期)2015-01-03 08:06:37
Mac OS的网络安全
互联网天地(2010年9期)2010-03-07 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