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山西大众电子产业集团研发中心资深电子设计师。上一次见他,还是2023年11月,他研发的新型Micro-LED综合智能头盔显示器双双荣获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和太原市的“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2025年元旦刚过,《科学导报》记者再次见到张勇,是因为他的又一项科研成果——“稳瞄部件”。
长期以来,步兵战车行进间的稳定瞄准和精准实弹射击是困扰装甲部队的一个现实难题,也是世界级难题,业界始终关注但难有突破。一次在京出差时,张勇机缘巧合,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研发之中。张勇根据自己在显控技术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大胆提出承担研发其中重要的显控部件,从而实现战车在行进间的“稳定瞄准”。
张勇在缺少试验条件的情况下,从瞄准技术做起,仅凭借一部从配套单位借来的专用仪器,大胆颠覆之前解决步兵战车行进间稳定瞄准和精确射击的思路,创新理念、优化设计,边探索边评估、边论证边试验,集每一处细小之变化,持续完善改进,朝着目标不断进步。自动跟踪的图像处理硬件、软件数次更新改版,瞄准设备的体积、重量不断缩小,功能性能指标却不断接近理想值。
在攻关的那些日子,他吃饭、走路都在想着技术细节,有一次他加班做试验,一边观测测试数据一边泡面充饥,将剥开皮的鸡蛋扔进了垃圾桶,蛋壳留在泡面桶里;甚至睡梦中,他都回顾推演过程是否符合逻辑,有一天,他梦中想到一个思路,就赶紧起来打开手机将思路记录下来,才又安心入睡,生怕第二天忘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较短的时间内,张勇就拿出了两台样机,做到了超低延时和精准显示,经过试验,他研制的“稳瞄部件”确实大幅提升战车运动中射击的精度,获得研发团队的一致赞赏。
在张勇创新工作室的展柜里,记者看到:山西省五小创新大赛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西省劳动模范等奖杯、奖牌整齐摆放,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引人瞩目,这是他多年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深耕军工科研新高地的技术沉淀和成果转化。扎根军工科研一线26年,他是研发路上勇攀高峰的攀登者,也是优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他将专业知识和宝贵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同事,以团队合力放大科研攻坚能力,助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搞科研是一件艰苦又枯燥的事情, 每一项挑战和技术突破都是用汗水凝结而成的。张勇深知科研工作的严谨性、系统性、复杂性,为了一项方案的优化、一个数据的结论,数不清多少次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反复试验求证,不断改进完善,直到方案得到严格验证。在国产化项目研发攻坚中,一次,张勇对某项方案的可行性做测试,连续几天都没有结果,他吃不下饭,深夜很晚了,还待在单位不断试验,不断调整参数和配置,困了喝杯咖啡,直到看到窗外天蒙蒙亮,依稀传来远处人们锻炼的声音,他这才知道自己又熬了一个通宵。而手中记录试验数据的本子也被用掉了一半。张勇告诉记者,每次解决问题的那一刻,什么辛苦都值了。研究室的同志在评价张勇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在技术上,他永远不满足!
真是没有白下的辛苦、白流的汗。张勇的很多产品就因为他多想了一步、为用户多做了一步,在交到用户手中时,令用户意外惊喜,时间久了,大家都非常信任张勇,再有新的研发项目时,也首先想到张勇。近些年来,各科研院所或兄弟单位主动找到张勇要求提供产品或者参与研发,进而给大众电子带来合同订单的案例不胜枚举。大家都戏称,张勇是研发团队里做市场最好的,别人跑市场是到处找客户,张勇则是客户主动找上门。
张勇总说搞研发不能闭门造车,要努力将自己的技术技能向国际、国内高新水平或者未来发展趋向结合。于是在国产化道路上,他总是能抢先一步,率先拿出在国内水平领先的技术成果,成为同行的翘楚,他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于是他在显示控制领域一路深耕,从OLED到硅基OLED,他的研发成果不断获得专利证书,而他的研究成果也直指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张勇头脑灵活,深知功夫在戏外,非常注重学习和同行之间的交流,他善于将同行中比较先进的技术活学活用。于是,新技术在张勇的研发课题里屡见不鲜,他还能发散思维,将同行的新成果借鉴到自己研发的产品上,形成一个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新改良,屡次收到部队指战员官兵好评。
“数据库”是中心所里人对张勇的昵称。张勇有个习惯,他会把所有做过的项目做一个详细的备忘录,项目研发中应用到什么新技术技能,在研制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包括项目调试的重点和细节,他都会详细记载在上面,不仅方便自己回头看、学习提升,还能为其他同志提供帮助和指引。而这样的积累,一坚持就是20多年,无形之中为企业记录了技术发展和成长的历史轨迹。
张勇的徒弟也很多,一拨拨儿成长迅速,不少也都开始带团队、带项目。大家都默默地把他的品行、技能、敬业、细心传承下来,形成了一种特色,以至于别人一看某些电路设计的严谨范儿,就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一看就是张勇的徒弟,风格依旧。”
能让人生灿烂的不只有阳光。张勇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奔跑在挑战的大路上,他始终将“新问题”作为“新课题”,挑战新高度;他始终将“能解决”作为座右铭,将“能打赢”作为人生信条,挑战自我,他用自己的坚守与执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贡献着一名军工科研者的绵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