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顾秀容山川,百里之内,皆若掌中画图。秀容城郭,高楼如摴蒱,长街若规尺,平畴延绵,远村缥缈。回望群山如沧海,众水如走线。荡胸释形,将与寥廓者会。(《西山琐记》)这是王利民在其散文集《家山归梦》中描写秀容古城的一段文字。摴蒱高楼、规尺长街,寥寥数语,百里秀容的群山众水即一展眼前,让我对这座秀容古城再次想入非非。
第一次想往“秀容”这个名字,是在很小的时候。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母亲从邮局取回一个包裹,说是远在忻县名叫秀容的表姨寄来的。包裹里是一双黑色平绒篮篮鞋,半高跟、椭圆鞋头、漂亮时尚。最为惊艳的是,为撑鞋样,鞋筒里塞满了花花绿绿的各色糖果。于是,美丽的“糖果姨”,连同那个美丽的秋天,甜蜜地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后来才知道,遥远而美丽的“姿容秀美”的“糖果姨”的名字,源自她的家乡忻县,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忻州,古称“秀容”的地方。
省城太原北望秀容,不足百公里。即便如此,许是机缘未到,每次去这去那,对秀容古城总是丝滑地绕过。直到2024年世界读书日这天,借着王利民老师《家山归梦》图书分享会的机会,我终于深深地踏入这座城中之城。
几乎所有的秀容人都知道,忻州古城的秀容书院,有一座古槐参天、浓荫蔽日的院落,叫“槐树院”,亦作“遗山艺苑”。不拘从古城的东门、南门、西门还是北门进来,我总会从不同的方向避开川流的人群,把热闹和繁华留在身后,悄悄地抵达静谧的书院。(《艺苑闲谭》)在这棵古槐下,作为《家山归梦》的责任编辑,我与一众书友在这里高谈阔论、指点家山。
虽然我出生年代稍晚,成长地域与王老师也一北一南,但当我拿到王利民老师这部书稿时,文章描写的场景与时代记忆还是能够贯通的,比如,做教师的母亲在姥姥家门前长大的往事,儿时各种游戏与美食,都有共鸣。待我合上书稿,再看标题——家山归梦,这硬朗方正的四字结构,距离当下市场图书飞扬灵动的标题范儿可是有些远了哦。于是,蠢蠢欲动想琢磨个新名字。要“立新”,总得破旧吧。这一“破”不要紧,竟发现,“家山归梦”这个书名着实不简单啊!1221年,诗人元好问闲居汴京,回忆起儿时骑着毛驴撒欢、跟着小伙伴争抢社钱的情景,提笔写下了寄托思乡之情的《家山归梦图》:“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掠社钱。”王利民无疑是元好问的超级铁粉,他用“家山归梦”做了自己第一部散文集的书名,这分明是对元遗山的致敬,更是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我为自己的浅薄汗颜了。
元遗山,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中国历史上金末元初矗立在秀容的一位文坛巨星,他的著述不仅支撑了一个时代,更刻录进了读书人尤其是秀容人的文化基因。王利民这部《家山归梦》,则无疑是其“姿容秀美”浓墨重彩的一笔。故乡有自、行游天下、书友相长,20余万字,温文尔雅、气韵流长。
说到“气”韵,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则强调了作家的“文气”是由其本真的情感与个性决定的。《家山归梦》的“气”是什么?我认为,是由作者本人敦厚质朴的心性,与秀容古城绵长悠远的文脉凝聚而成的一股守正之气、清雅之气。且看他描写学生时代面临高考前的一段文字:这寒冷的冬季,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日子。我曾独自登上紧邻校园的边靖楼凭栏远眺。望冰雪覆盖的勾注紫塞,望苍凉悲壮的长河落日,联想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不禁吟诵起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诗句来,胸中顿生豪气。苏东坡有“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的诗句。那时我虽没有做出令人感怀的文章来,但那段含泪微笑的岁月却是我一辈子的记忆。(《我的中学时代》)此处,作者没有牢骚、没有铺张、没有焦虑,而是登山层楼凭栏远眺,咀嚼东坡“秀句”,于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青年学子形象跃然纸上。
书中“往来有书友”,当然,往来皆为书事。从童年粉连纸上写第一张仿开始,他孜孜不倦地苦修书法、寻访大师,《我与姚奠中先生的第一次交往》记录了拜访大师的情景——这时,姚先生在李老师的陪伴下掀帘从书屋出来。先生高高的个子,穿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精神矍铄,满身透着儒雅气息。“你们啥时来太原的?”先生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我们说明来意。先生说:“忻州人杰地灵,金元时期出了个元遗山,诗写得相当好。”又说:“你们忻州有个陈巨锁,字写得好。” 我说:“陈巨锁是我的老师,我一直跟他学写字。”“他写的是章草,全国很有影响的。现在学书法的人很多,但写好字的不多。写字就是写字,不是画字,字比画难,每一笔都要见真功夫。”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距离王利民拜访姚奠中已经过去近20年了。想必这次拜访给了他恒久的精神力量,让他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坚持不懈于书法精进。相信这些文字背后的力量,同样也能给今天跋涉于书法之路的后生以指引。
《家山归梦》贯穿文字始终的,还有扑面而来的一股“雅”气。一间书斋,他自占三首:家里断电,昏暗中听到琵琶声时,“如巢陋室梦之家,轻散墨香疑种花。最是无聊灯火熄,倚床养目听琵琶”;因写字需要,和妻女“抢”书桌时,“楼上吾家小屋宇,萤窗盈丈书环堵。娇儿摊卷饶言催,内子倚门骂声数。宣纸砚田理不开,客厅餐桌聊为补。年年入夏坐如蒸,仰盼清凉及时雨”;看到窗外银杏飘零时,“清词淡墨满书床,瘦竹疏梅吐暗香。窗外数株银杏树,几番风雨看秋黄”。家山往事,密密匝匝,如数家珍。
雅,还表现行文中的口语古字——“嘿!韭菜好东西,不要忘记再给老根哥打几颗鸡蛋,好好补补!”二侯挑逗道。“二侯,嫂子也是你逗搭的?虫豸!”老根哥气得络腮胡抖动。这是《乡村夏日》中,邻里饭后在村口大树下嬉闹的一段对话。“虫豸”即为虫子,这里是骂人轻贱。很不常见的书面表达,出现在了乡村妇女的调笑中,却显得那么自然而生趣。为本书作序的韩石山老师曾对《童年游戏》中的“舁”字有所辨疑。结论是:这里的“舁个腿”的“舁”字,读音如“与”,《说文解字》谓“双手上举”。我们老家的土话叫“扳”,其义如“抬”。可是这儿用了“舁”,你就能不佩服作者高了一筹。文章就得这么写,才叫文章。
恰在图书会分享间隙,秀容书院上空飞来一只喜鹊,绕着这棵古槐盘旋几圈后“呀~呀~”飞走。《现汉》有解,雅,同“鸦”。此情此景,我更愿意相信,秀容书院的这次雅集,是对这座古老书院的致敬,也是对千年秀容的致敬。《家山归梦》的一册书写,亦如一阵清风拂过滹沱河,秀丽秀容城,为这座城市注入一脉清气,承接故人,照耀来者。
就在拙文就要结尾的时候,看到王利民老师又有旧体诗结集,于是惊讶于他的工作效率与写作密度了。是什么让他保持如此饱满的创作热情与如此高效的做事效率?我想答案就是他大书的四个字:忠厚豁达。这是王利民老师最为珍贵的做人品质,也是他为文做学的作家情怀。正如他的注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滋养着一方人……字里蕴含着智慧,也蕴含着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剪不断的乡愁,就是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作者单位:北岳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