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价值观的塑造。本研究聚焦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通过引入表现性评价这一创新性评价手段,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繁殖”单元的具体内容,深入探索其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劳动技能提升及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88-09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该文件在“课程内容”这一部分也提及: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测量、观测、实验探究、模拟实验、制作、体验、调查、种植养殖、读图识图、项目研究、科普剧等。可以看出,每一项学习活动均可融合劳动教育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种植养殖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也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然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掌握和结果呈现,忽视了学生在科学探究、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因此,探索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表现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方法,为小学科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表现性评价和小学科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实践能力,与传统评价不同,其更侧重学生的真实表现和综合能力。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事实知识,而且强调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学业成果。表现性评价一般包括表现性学习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价量规三个部分,并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显现个体能力。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是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基于劳动教育的新课标,对现有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进行挖掘、整理,有效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在小学科学劳动教育中实施表现性评价
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价量规对学生完成科学学习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因此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必须根据新课标,明确这三个要素对应的具体内容。笔者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繁殖”单元为例,阐述表现性评价在小学科学劳动教育中的实施过程及策略。
(一)明确表现性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繁殖”单元的学习内容隶属于核心概念“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并指向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该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解剖、种植养殖体验等过程,感受动植物在生命诞生初期的变化。在真实任务情境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动植物是如何繁殖的,以此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和劳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
本单元教材以植物种子传播、植物的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主题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知识,还能促进他们智慧的增长。最后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动植物的繁殖历程,使他们体会到繁殖对于物种延续的重要意义。
lt;F:\小学科学2025-7期370\小学科学2025-7期370\小学科学2025-7期370\Image\ba274f598540102a5e93c915b142a07aa110c5c8.jpggt;
问卷调查显示,四年级学生对动植物的外部形态都有初步的认识,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植物的种子并不陌生,也了解动物卵胎生繁殖的行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科学概念方面,他们只能从植物的六大器官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还不能从功能的角度思考种子的结构特点。对于一些不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他们是不了解的,或者说是模糊的,这反映出学生对胎生和卵生概念的建构不够系统完善。在劳动教育领域,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劳动意识。在参与课外劳动活动时,一些学生和家长由于感受到较大的学业负担,可能会认为参与劳动实践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他们忽略劳动的价值,进而错失进行劳动锻炼的良机。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强调在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中让学生展示他们能做什么,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如外显的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过程等。
在“繁殖”单元中,笔者结合所在学校拥有“创想园”劳动基地、空中种植园区、班级植物角等劳动实践场所,将表现性任务设计为"“农场主招募·种植(饲养)小能手”,并具体分解为三个子任务:调查学生对植物生长周期、动植物繁殖的掌握情况;启动“农场主招募·种植(饲养)小能手”项目。学习原理性知识,包括动植物的繁殖、植物的萌发条件;开展植物种植、动物饲养实践活动。设计、制作动植物种植科普小报。细分任务、课时安排与涉及的相应科学知识。
(三)制订表现性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亦称为评分准则,涵盖了学生在不同层面上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表现性评价的准则必须与既定的学习目标相匹配。通过对这些学习目标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将它们细化为清晰、具体、易于观察和量化的评估指标。笔者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量规以指导其科学实践,从而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思功能与作用。
(四)“教—学—评”一体化
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和制订评价量规,是表现性评价的准备阶段,接下来就要进入课堂实践阶段,这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学—评”是一体化呈现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是评价活动。在种植养殖活动的教学中,评价标准往往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确定的。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是一个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提高学习成果,而且它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评价不再仅仅是学习结束后的总结,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了“为学习而评价”的理念。
在“繁殖”单元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探讨成为“劳动基地农场主”的要求,明确种植(养殖)方案设计、植物种植或动物养殖实践、农场主宣传讲解员等方面的评价标准,以此引领整个项目实践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反思改进
在完成本单元的项目化学习后,我们教研团队深入反思了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我们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估了学习目标的适宜性,考虑了表现性任务的内容、形式、规模和难度是否恰当,以及评价量规是否合适。如果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将适时进行调整,为下一轮的教学实验做好准备。这一过程有助于确保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在“繁殖”单元教学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实施表现性评价能够使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体验劳动实践活动,对自身实践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学生自行制订的评价标准可能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这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挫败感。这种情况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了一个机会,指导学生建立更为实际和可实现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教学的持续改进。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意味着科学核心素养的实现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笔者通过将表现性评价方法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成功地解决了教学与评价分离的问题。这种方法不仅能全面而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表现,还有助于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科学课程,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厦门市集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年段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2213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华月.表现性评价在中小学劳动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2022(7):28-29.
[3]王思锦,刘佳.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3(1):72-77.
[4]亓兴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