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的内在逻辑、本质内涵和实践路向研究

2025-02-10 00:00:00赵森刘瑞儒
红岩春秋 2025年1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延安精神

摘要: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与教化意义。将延安精神有机融入研究生德育中,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德育实效。文章认为,延安精神赋能研究生德育育人体系存在三大生成逻辑:理论逻辑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新发展,历史逻辑体现为对淬炼家国情怀的践行与体悟,文化逻辑体现为对中国红色文化和基因的传承。延安精神赋能研究生德育在本质上可为研究生的科研初心引领、个体科研奉献精神、科研求真态度和学术探索品质提供理论指引。从实践角度出发,延安精神赋能研究生德育可从三方面加强:拓宽研究生思政课教学路径,提升自觉性以强化认知;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协同化以保障成效;创新研究生多元评价方式,突出横纵向以完善机制。

关键词:延安精神;研究生德育;本质内涵;内在逻辑;实践路向

当前,全球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优质化、创新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均受到高度重视。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成为信息化知识社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130.17万,在学研究生数量达388.29万人[1]。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生源结构日益复杂、入学与就业日益激烈等问题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一直以来,研究生智育和德育存在“两张皮”“两条腿”运行的问题,这导致德育主体意识和地位的缺失[2]。在不少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亟待解决。当代研究生,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责无旁贷。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伟大精神之一,是延安时期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3]。所以,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特质与内涵,并通过有效方式传递给研究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激励广大青年研究生扛起时代重任的强大精神支撑。

一、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的契合性分析

(一)延安精神与研究生德育在理论根基上相契合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1935.10~1948.3),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孕育并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196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社论,首次正式提出“延安精神”概念[4]。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特征)[5]。以上四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呈现出革命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四大显著特征[6]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把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对于培养提升研究生德育能力,帮助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生育人模式和工作体系具有重要价值[7]

(二)延安精神与研究生德育在育人目标上相契合

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全部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延安精神包含三个向度,即价值向度、认知向度、道德向度,直指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育现代文明人格方面的精神主旨十分契合。延安精神的核心指向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一种革命精神、创业精神与牺牲精神[8]

延安精神中由理想信念、文化精神及其内容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养分,具有天然的教化育人属性,尤其是对各层级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鲜活的理论与实践内容[9]

因此,把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德育内容融入研究生德育工作,可以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丰富研究生德育载体,达到统筹各类资源、铸就德育系统合力,全方位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目的。

(三)延安精神与研究生德育在工作方法上相契合

目前,研究生思想普遍呈现出现实化、多元化、现代化等诸多特征[10]。研究生的年龄、学缘背景、经历和家庭状况等,决定了他们的入学动机需求、对社会的认知、思想道德基础等情况更为复杂[11]。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要义在于创新,要从把握研究生群体的发展规律入手,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延安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在认知性德育内容与实践性德育内容层面均提供了鲜活经验,为当代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内在精神力量,对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都有助益。

因此,要提升研究生德育实效,须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相结合,运用延安精神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四)延安精神与研究生德育在现实需要上相契合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思想世界的一切光辉形象——真理、自由、平等等——照耀着和鼓舞着青年的心灵。”[12]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同割断了自身的精神命脉。延安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已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新形势下研究生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社会凝聚力,对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推动科研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因此,延安精神与研究生德育在现实需要上是相契合的。研究生德育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引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根基,如延安精神所蕴含的爱国爱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涵,是当代研究生需持续传承发扬的优良品质。

二、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的内在逻辑

延安精神的育人与育德功能是内生的,需要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红色文化中。实际上,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蕴含着特有的内在逻辑,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引、特殊的历史要求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育人方式的有机结合。

(一)理论逻辑: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是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创新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时代价值。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创新性地凝心铸魂,对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引领、切实担负起职责使命十分有益。

研究生德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等特征。针对该群体的德育理论,需要以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糅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针对研究生思政课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历史逻辑: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是对淬炼家国情怀的践行与体悟

历史是精神的呈现和彰显,精神是历史的昭示和升华。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13]。“先有国后有家”的思想彰显出中国人民对国家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和强烈的责任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战胜罕见的困难,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岁月,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辉煌。

因此,弘扬延安精神,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和学习是广大研究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生需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统一起来,将爱国主义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经重重考验,取得一个个胜利,成为人民拥护爱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熔铸出了伟大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历程艰辛且伟大。当代研究生要努力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传承红色基因,做有家国情怀之人,勤做多做对社会有用之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引导青年研究生勇于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立足岗位、真抓实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砥砺前行,是对党在延安十三年厚重历史和宝贵精神财富的学习、思考、感悟和践行。当代研究生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最艰苦困难的地方磨炼自己、增长本领;要在追寻科研的道路上,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贡献更大力量。

(三)文化逻辑: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是对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底色,是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所以其本身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还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

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这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14]。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珍贵的红色教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当代研究生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发展变化,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从延安精神中不断汲取热爱科研、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力量。

红色文化的繁荣与红色政权的稳固都有赖于红色基因的激活来实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延安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是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教育广大研究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做延安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成为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三、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的本质内涵

延安精神是党的世界观、政治观、革命观、价值观与群众观在观念文化中的高度凝聚[15],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延安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属性和德育内容,是激励人民群众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其融入研究生德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本质内涵。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价值引领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次年,在纪念抗大成立3周年之际,更是明确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定为抗大首要的教育方针[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这意味着,研究生应深刻意识到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保障。引导研究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初心意识,需要深入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实现延安精神与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中国先辈红色科学家用行为维护科学家精神和祖国尊严的信念[17]。德不优者,难以怀远。科研道德和作风学风是科技人才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形成并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切实改变不同程度上存在的跟踪模仿思维惯性和跟风逐热盲目倾向,倡导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力戒浮夸浮躁、投机取巧,让真正创新干事的研究生受到尊崇、得到支持并发挥作用。

(二)将自我奋斗与团队精神有机融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思想指引,还需要众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通力协作。延安时期的科技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就是这样默默为新中国孕育着科技的希望。如高士其、陈康白等人,主动担起历史重任,将自我奋斗与团队精神相融合,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18]。这突出了岗位事业为人生价值体现的要义,也应是研究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旨在鼓励广大研究生牢记使命责任,切实担负起创新报国、创新发展的重任。每年荣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的都是科研一线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

研究生应认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引领和行动自觉。

(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锤炼学术本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指在科学研究中,遵循真实、客观、严谨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探索真理。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一词作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主要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治学态度[1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要求科学家具备开放、包容、尊重的精神,不断借鉴、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与其他科学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形成共识和推进科学发展。对研究生而言,需要把理论学习与学术科研工作实际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学、融会贯通地用,在学用结合中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个人的科研本领。实事求是,严谨认真,既是对科研敬畏的基本态度,也是对科研的热爱。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形成,也是当下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是科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牢记这一原则,才能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不断扩展人类认知边界。

延安精神要求广大研究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践行产业报国使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行业最核心的领域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投身于学科研究中,为创新领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彰显研究生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发挥知识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筑牢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品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才最终取得胜利。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丰富和发展,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20]。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首要精神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众多科学家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利用简陋的仪器设备潜心研究出许多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作为科研主力军的研究生,更要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本色。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21]。研究生应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要勇于从广大科研工作者身上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砥砺奋斗中描摹“无我”“大我”和“忘我”的奋斗之姿,薪火相传伟大事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要秉持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一步一个脚印把伟大的科研事业推向前进。

四、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的实践路向

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指引。

发挥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功用,既需要理论分析和逻辑阐释,更需要基于实践不断改革、创新落实,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互动中,不断提升研究生德育教育效果,进而实现研究生教育更高水平、更有特色的办学目标。

(一)拓宽研究生思政课堂渠道,提升自觉性以强化认知

自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砥砺前行并取得显著成绩[22]。推进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深化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强化党建引领与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育人实效。1938年,毛泽东勉励抗大学员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因此,研究生的德育,尤其是政治思想教育必须有正确的导向[23]。通过逐级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实现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首先要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指向,通过充分挖掘延安精神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提升研究生的政治自觉。通过充分利用好已开发的文化场馆,如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共七大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挖掘其中的红色故事,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更好地传递给广大研究生。具体而言,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使科学知识与思政元素交叉融合;二是积极探索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N+1”共建模式,搭建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选派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各教学单位结成协作体,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三是依托数字化平台,开展混合式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不断提升教师授课水平,注重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和引导,针对性地挖掘延安精神的德育要素,通过专家授课、研讨交流、实地调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教师与学生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和价值所在,更准确地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

(二)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协同化以保障成效

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落地的第二要义在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加强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对促进研究生优良学风形成十分必要且关键[24]。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1950年12月,毛泽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25]。这充分体现了师风师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推进研究生德育系统化建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举措。因此,应通过发挥学校、学院、学科、导师个人四方协同效能,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动研究生学业评价机制改革。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同理,要用延安精神育人育德,导师首先需深刻理解和把握延安精神中的德育内涵。在研究生导师培训中设置课程思政相关课程,不断提升导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通过组织授课导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不断强化研究生导师的道德素养。强化研学共同体,协同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组织教师队伍开展“讲述中国故事、弘扬延安精神”等一系列红色教育研学活动,传承好红色基因,以推动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落实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首要责任人的作用机制[26]

(三)创新研究生多元评价方式,突出横纵向以完善机制

当前,我国研究生评价体系仍存在“重研轻德”倾向,致力于塑造背离生活世界的“知识人”[27],应积极探索研究生学业科研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的奖学金测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和道德水准。创新评价体系需要转变重论文数量轻质量的固化思维,重视全面性和质量评价,解决传统研究生奖学金评价制度对思想道德要求形式化的问题,引导广大研究生在探索多元化、互动性、一体化评价新模式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培养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

通过建立“纵向评价+横向评价”的综合型评奖评优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德育比重。纵向上,突出研究生德育的过程性评价;横向上,着重考察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表现。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特点,多元化探索思想政治、学术道德、科研伦理、综合素养等要素在评审中的指标细化与权重分配。推进学术评价纵深发展,试行理论性与实践成果代表作评价机制,鼓励标志性成果的突破。借助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的考察,摒弃传统评价制度重科研轻德育的惯习。通过横纵向多元化评价,推动“破”与“立”科学联动。将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构建研究生“五育”并重全面测评体系。将研究生的学业表现、科研与实践成果、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提高评价制度的多元性和针对性,突出过程性与动态性管理。

五、结语

总之,研究生学术科研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更需要追逐光芒的信仰。延安精神融入研究生德育,融的是广大青年研究生走向精神通透、精神明亮的因子,融的是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投身科研事业的初心,融的是勉励研究生在学术探索中主动担当使命,矢志奋斗的精神力量。对高校而言,需时刻牢记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原则,在培育研究生专业知识、专业水平的同时,应以系统性的思维、环境、模式多维度推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纵深发展,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对研究生来说,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下学习知识、锤炼本领,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报效祖国,是应有的认知自觉和使命担当,同时也可提升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参考文献

[1]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4-03-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2]林仕尧.德育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理论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6):14-17,89.

[3]王瑜.基于延安精神的思政教育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99.

[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1.

[5]赵耀宏.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有林.论延安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黄平.论研究生教育中的德育新内容[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06):119-121.

[8]赵延安,施苏生.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价值传递与路径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5(01):28-35.

[9]冯建军.当代道德教育的人学论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

[10]冯宝鹏,刘笑.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95-98.

[11]檀传宝.学校德育诊断案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0.

[13]张晨宇,蔡雨欣.高校立德树人中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03):94-101.

[14]李燕.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看中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J].学术界,2023(05):161-169.

[15]李康平.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122-127.

[16]坚持正确政治方向[EB/OL].2022-12-23.http://www.sxdygbjy.gov.cn/llxx/plywz/art/2022/art_54639512896f42db 9cbecafdf115ba66.html.

[17]郭清.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多维审视[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03):8-16.

[18]袁芳.马克思箴言[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17.

[19]卢恒显,李克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50.

[20]习近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J].求是,2022(24).

[21]刘顿.在抗大升起抗日救国精神旗帜[N].中国教育报,2021-08-19(04).

[22]张滢,徐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3-07-05(01).

[23]周文辉,曹丽萍.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优势及其效能转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04):57-65.

[24]侯士兵,叶定剑,吕江英等.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落实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

(03):141-144.

[25]彭小奇等.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卷2毛泽东中央苏区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167.

[26]覃鑫渊,任少波.德育共同体:建构导学关系的新视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9):67-72.

[27]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73.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高等教育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研究”(2022P005);202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23JK0259);2024年度延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大、重点培育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干部教育的探索历程、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YDGZ007)

作者简介:

赵森,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

刘瑞儒,博士,教授,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与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史。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伟力
公民与法治(2023年1期)2023-03-31 06:03:38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2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黄河之声(2021年14期)2021-10-28 03:53:08
把延安精神带到长庆石化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4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7:25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对策探讨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0:30:20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现代交际(2016年4期)2016-04-08 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