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抗战迁厂重庆

2025-02-10 00:00:00罗泰琪
红岩春秋 2025年1期
关键词:器材工厂重庆

吴蕴初(1981~1953),字葆元,上海嘉定人,中国近代化工专家,著名化工实业家,中国氯碱工业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味精之父”。抗战时期,为保存民族工业,吴蕴初积极组织天原、天厨等厂内迁重庆,为支援抗战,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积极内迁

七七事变时,吴蕴初正在德国,他在购买人造石油厂设备时惊获巨变,匆忙签约回国。回到上海后,吴蕴初向资源委员会提出内迁申请,他在内迁报告中说,“如果迁不走,我宁愿把厂炸掉也不给日本人”。同时,上海机器五金同业工会、毛纺行会、中华国货产销协会等联名致信当局:速定内迁计划,誓不以厂资敌。

资源委员会派专员林继庸到上海,邀请吴蕴初、胡厥文、颜耀秋等实业家座谈。吴蕴初在座谈会上提出,他的“天”字号四家工厂,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申请后即成为内迁对象,天厨味精厂、天盛陶器厂不属于政府补助内迁对象,但涉及基本民生,最好都由政府协助内迁。

林继庸问内迁预算。吴蕴初回答,经过严密测算,四厂总计请求补助迁移费、职工旅费及迁移装置地基费共计65.6万元,拨给建厂用地370 亩,提供银行付息借款169万元。林继庸答应上报,夸他是爱国实业家。

至1937年8月29日,吴蕴初的四厂以及大鑫钢铁厂、新民机器厂、中国工业炼气公司、大中华橡胶厂、三北造船厂等上海41家工厂愿意内迁。

9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召开迁移工厂会决定:1、吴蕴初主办各厂、三北等八家造船厂、文化印刷工厂均系与国防有关,应执行迁移工厂补助办法;2、吴蕴初所办各厂迁移补助费由65.6万元减为40万元,其余申请经费通过;3、停止执行上海现行迁移工厂办法,重订迁移工厂原则。

随后,吴蕴初着手迁厂工作。他派人到重庆选点,准备把天原、天利两厂迁到重庆;派人去香港探路,准备将部分机器和味精存货运往香港,在香港筹建天厨味精厂。

在敌机的盘旋扫射、轰炸下,经过三个月艰辛努力,吴蕴初组织员工完成设备拆卸装船、运输船只联络,办好税费、银行抵押、通行迁移手续。天原厂工人在搬运最后一批机器装船时,日机来袭,炸弹落到苏州河,巨浪掀翻一艘木船,船上机器沉入河底,令众人心痛万分。

天利氮气厂拆迁由主任陈观深负责。该厂建于1932年,地址在陈家渡,当家设备是美国杜邦公司制氨设备,价值9万美金。陈观深指挥员工夜以继日拆迁,将氮气厂大半机器拆卸装箱运走。其余抢运不及的,经吴蕴初同意,全部沉入苏州河。

11月20日傍晚,按照拆迁委员会安排,吴蕴初四个工厂609吨器材,分装24艘木船驶离上海,踏上内迁之路。满载天原厂、天利厂全部机器设备和天盛厂、天厨厂部分设备的船队,沿苏州河出发,开至北新泾镇,还在沪境的时候,突然被国民党军队拦住,说部队临时转移阵地需要征用4艘船。带队职员只好照办,眼睁睁看着4艘木船被开走。带队职员不死心,跟着军队前往打探,得知征用木船用于搭建浮桥,设法用4艘旧船换回内迁木船。

路途艰难

与机器设备拆卸相比,内迁船队转运工作更显艰难。

这时战局迅速恶化,日军相继攻占上海、江阴、南京,危及长江要塞马当,剑指武汉。国民政府下令死守马当一个月。驻军紧急征用百艘轮船、趸船、码头船、兵舰、小轮、民船,自沉堵江,堵塞华阳河口、东口、香口、张家湾等处,实施江面布雷,阻遏日军溯江犯鄂。

数支内迁工厂船队尚在马当封锁线下游,有吴蕴初四厂、大成纱厂、永利铔厂、中华辗厂、大中华橡胶厂、中国工业炼气公司、龙章造纸厂,要是过不了马当,前有堵塞,后有追兵,定遭灭顶之灾。林继庸闻讯向资源委员会紧急报告,希望驻军放内迁船队过马当。经军地紧急协商,驻军同意放内迁船队通过。

然军情紧急,驻军临时决定全部封锁马当,令内迁船队轻装快速通过。内迁船队被迫在荒郊野外卸下部分器材,快速驶过封锁线。他们急报林继庸,请求抢救半道卸下的器材,以免器材不全,影响机器安装使用。

林继庸即联系工矿调整委员会,指派熟悉情况的当地职员袁子英去马当处置。

林继庸回忆:“驻军部队方面,先前我们已交涉妥当,所以一遇厂家请求,即派领水手一一导入界内,俾得继续西上。及至马当防线完全被封锁时,工矿调整委员会派职员袁子英君探得尚有内港小道,经过一小段陆路,可绕入封锁界内。袁君乃由彭泽徒步绕过马当封锁线外,寻觅得厂家物资尚有留在华阳、望江等处,即与望江某帮中首领联络,发动农民,得有牛车数十乘,陆运数十里,往复搬运,全数到达后,再装木船,经扬子江,过小孤山西行至九江,再改装轮船至汉口。因此,各厂沿途滞留的物资损失程度,得以减到极微。”

1937年12月中旬,历时三个多月,吴蕴初工厂船队到达武汉,即按当局令开始重建复工。吴蕴初建立天原厂、天厨厂、天利厂联合办事处,在武昌刘家庙购得200多亩地,计划三个月完成厂区建筑和机器安装,计划所需重要原料盐酸,暂用巩县兵工厂产品。

然而正在平整土地、夯实地基、修理安装机器时,战事继续恶化,“天”字四厂不得不离汉迁渝。吴蕴初组织员工将机器重新装箱,背起包裹,挑起担子,登上进川轮船。

重庆复产

到达重庆后,吴蕴初带着工作班子在重庆状元桥设立三厂联合办事处,积极开展重建工作。然而重庆复产却面临资金和买地的难题。

因为大批机关团体学校单位企业来到重庆,加上山城重庆地少坡多,所以建厂土地十分紧俏。吴蕴初迁厂来渝已耗去大部分资金,他只好用器材抵押向金城银行借款220万元,在江北猫儿石购买300亩土地修建厂房。这块土地有一部分是向颜伯华购买所得。颜伯华是重庆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会计系,曾任四川省财政厅科长、重庆复旦中学校长,在江北猫儿石有200余亩地。在林继庸帮助下,吴蕴初通过四川省用地评估委员会认识颜伯华,购得土地。

“天”字四厂器材船队抵达重庆后,吴蕴初立即指挥员工将机器运到猫儿石。

1939年11月,重庆天盛陶器厂建成投产;1940年5月,重庆天原化工厂建成投产;1940年底,重庆天厨味精厂建成投产。三个工厂有职工134人,日产味精250磅,年产盐酸440余吨、烧碱60吨、漂白粉130余吨,是大后方最大的味精厂和化工企业。三厂复工后,吴蕴初积极筹划天利化工厂复工。

吴蕴初的儿子吴志超回忆重庆天原化工厂那段艰难岁月时说:“征地工作总算顺利,随即着手修建厂房。同时利用当地的砂岩石,请石工承包,凿制电槽。砂岩石虽然不如苏州金山花岗岩耐用,好在就地取材,还是比较方便。机器直到 1939年才运到重庆,随到随装,部分配件由当地小工厂承做。在物质极端缺乏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40年开工出货,以氯碱产品供应抗战后方的工业所需。”

重庆天厨味精厂的建设也不顺利。吴志超赴渝主持天厨味精厂的筹建和生产事宜,他租用天原厂一块地皮和一座简易仓库,临时搭了个草棚,仅靠上海运来的两只油灶、一部真空灶箱、两座离心机、两部面筋机,用四个月时间建成天厨渝厂并产出第一批味精。

天厨味精厂投产不久,吴蕴初得知日本解除上海租界封锁,即命留沪天原协理李石安,趁机派人将存放于租界的180吨器材设备运出上海,经香港转运重庆。转运期间广州失守,沿粤汉线北上再转水路进川道路被阻,转运队伍改道从香港海运到越南海防,再跨中越边境至重庆。耗时三年,器材抵达重庆。

1941年冬,日军占领香港。吴蕴初电令香港天厨拆运撤退。天厨生产的酸碱能生产军用品,日军强令天厨与日本合作,不从就抢走天厨物资。吴蕴初决定,除少量贵重金属器材务必设法运回,余下设备不惜毁坏,绝不留厂资敌。香港天厨厂将不少器材沉入井底,不能拆的则全部砸坏。吴戴仪率领工人将贵重金属器材塞进竹杠、旧木箱,伪装成挑夫和难民悄悄撤离,经过数月跋涉才抵达重庆。

“天”字工厂在渝建成投产后,填补了大后方产品空白,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在大西南播下了化学工业种子,为后来大西南化学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天原化工厂成为西南最大氯碱企业,重庆天厨味精厂年产味精3000吨,畅销全国。

在重庆期间,吴蕴初任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和经济部计划委员会委员,被公推为中华工业协会理事长、迁川工厂联合会副理事长。作为国民参政员,他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交往密切。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邀请工商界人士座谈,需要名人出面,吴蕴初便与王若飞共同签名发送请帖。事后,王若飞、邓颖超到他寓所致谢,并向他赠送延安毛毯、小米和红枣。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返回上海。1949年10月,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吴蕴初,见面就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周总理还说:“中国化学工业将会有很大发展,希望吴先生能为化工事业继续努力。”

1953年,吴蕴初病逝上海,终年62岁。

2005年,随着重庆市城市建设的发展,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根据政府要求搬出主城区,并由新组建的重庆天原化工有限公司实施环保搬迁至重庆市涪陵区白涛化工园区。2008年,原重庆天厨味精厂由江北猫儿石迁往铜梁工业园区,2009年改制更名为重庆天厨天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娄媛媛

猜你喜欢
器材工厂重庆
重庆客APP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在这里看重庆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自动化博览(2014年6期)2014-02-28 22: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