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生活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体系优化路径探索

2025-02-10 00:00:00边璐佳 周挺 潘晨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第二课堂

摘要:“第二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中外合作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体制高校,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在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依然还在摸索阶段。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合中外合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课堂体系,如何将第二课堂作为思政教育基地之一,在中外合作高校中创建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呈现国际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如何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是我国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思政生活化”背景下探索适合中外合作高校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政生活化;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优化路径

引言

思政生活化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中外合作高校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其第二课堂在思政生活化的背景下呈现出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够促进教育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未能较好地融入思政内容,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思政生活化背景下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的全人发展

在思政生活化的理念指导下,学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他们的思维能力、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第二课堂作为一种补充教室教学的活动,其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中外合作高校有着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其第二课堂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 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1]。

(二)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流

思政生活化强调教育要面向全球化,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学习本土文化,还需要了解外国文化。在中外合作高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师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经验,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友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三)有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思政生活化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有益于社会的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中外合作高校的第二课堂更可以融合国际志愿者活动等元素,帮助学生培养全球公民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中外合作大学中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存在“高校重视不够”“与‘第一课堂’耦合性”不强“与学生核心能力匹配度不高”等问题[2]。有学者指出,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内高等教育仍存在显著差异,不能简单地将目前处于试点阶段的国内高等教育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强加在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3];另一方面,中外合作高校的运行往往会伴随着中外办学理念诸多要素的集合,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呈现的也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第二课堂体系建设不能全盘西化,必须寻找一种“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平衡,既要适应国际化的育人目标,又要避免对中国教育主权和民族文化的冲击[4]。

(一)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

高校对于第二课堂的管理实践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或者简单引入的阶段,其内容一般涵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各类竞赛、文体活动、主题讲座等。随着2018年《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出台,我国部分高校开始试运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主要对第二课堂中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整体设计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和体系”。紧紧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技能特长培养等内容设计课程项目体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虽然在理论上能促进高校育人体系的整体完善并培养创新型全面型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运行时间尚短,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缺乏规范性的指导和完善的理论支持,与第一课堂的衔接不紧密,无法与第一课堂形成育人合力。

(二)学生参与度不足或重视度不够

部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较强,参与目的仅为获取证书或课程学分,反而对活动内容缺乏主动性和热情,一旦修习达到足够的学分,就不会再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仅重视第一课堂学习成绩,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并非学生学业的主要部分,参与这些活动不会直接提高学术成绩,因此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主要学科的学习中,以获得更好的成绩。部分学生面临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各类培训、课外辅导、校外实践、公司实习等,这些活动的时间往往与第二课堂活动发生冲突,有些学生为了不错过这些被认为更重要的课外活动,只能将第二课堂活动放在次要位置[5]。

(三)第二课程活动内容质量不均

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传统可能导致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情况。中国的教育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够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导致活动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资源限制和师资水平不均等问题,一些活动的师资力量可能较弱,从而影响活动内容的质量。在设计和执行活动内容时,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活动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

三、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优化路径

目前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作用、短板和改进措施上,且研究数量较少,可借鉴学习参照的经验以及做法也较为稀缺。因此,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一套系统的、与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可以有效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即“第二课堂体系”已然非常必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思政生活化的需求和挑战。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加强和集合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包括政策支持、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经费投入等。同时,需要加强对第二课堂效果的评价和反馈,以不断改进和优化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一)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

在优化课程设置之前,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明确课程内容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优化,改进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实效性。在设置课程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以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可以引入实践性强的、贴近生活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形式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课程设置中,除了注重课程内容本身,还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团队合作、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同时需要考虑到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个课程模块的学习时间,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体验,合理地规划课程内容的学习时间,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又要避免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中外合作高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充分考虑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引入多元文化的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6]。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实践,因此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引入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例如实验、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这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因此要在第二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第二课堂的教学应该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可以让学习者感受到成就感和被认可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例如,可以安排学习成果展示、课外活动、竞赛等活动,让学习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三)增强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教学方法与技巧、课程内容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同时还要结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培训的形式可以是研讨会、讲座、在线课程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者和课程内容,教师需要探索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前预习、课后反思、教学视频、在线学习等方法,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需求和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效。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征询学生意见、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找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引入教学评估机制,如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以更客观地评价和改进教学方法。

(四)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在第二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发展。评价体系应包括多种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思维导图、作业、表现性评价等,并结合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进步给予鼓励和奖励。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奖品、奖学金、荣誉证书、表扬等,同时应注重引导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地教学指导和帮助。例如,可以采用辅导课、补充课、讲解课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有效地反馈机制,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成果,以便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反馈机制应包括教师的反馈、同学的评议、自我评价等,并采用多种形式,如评语、评分、排名等,让学习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同时,还要注重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为了提高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和价值,需要增强课程的认可度。可以通过与正规院校合作、申请课程认证、与行业认可等方式,使课程获得正规的认可,从而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

结语

总体而言,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多元文化,并建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设置的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需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第二课堂的乐趣和价值。增强教师培训和教学方法是第二课堂优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反思与改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推动第二课堂教学的改善和创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加强反馈机制、增强课程认可等,提高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体验,也有助于促进中外合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思政生活化”背景下中外合作高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项目编号:Y2023513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汝男.第二课堂成绩单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7,(07):59-60+76.

[2]李鸣.中外合作办学第二课堂思想引领工作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20,(10):155-156.

[3]朱志鹏,李强.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高校“第二课堂”作用发挥及提升路径——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8):65-67.

[4]李英泽.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22,11(34):13-15+19.

[5]闫研,黄达,关晓晨,等.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构建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以东北大学建立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04):85-90.

[6]徐丹丹.关于探索打造农科类大学生第二成绩单的内涵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9):89-90.

(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 15:47:56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