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程育人实践探讨

2025-02-10 00:00:00马靖宇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大思政博物馆

摘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社会教育机构,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博物馆逐渐成为开展大思政课程的重要场所。本文旨在探讨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程育人实践,分析其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并从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师资培养、志愿实践等多方面提出大思政育人建设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建议。研究实践表明,以博物馆场域为核心开展大思政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国家民众文化自信普遍树立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大思政;育人实践;历史文化

引言

大思政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历史文化综合人文素养。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为大思政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博物馆在大思政课程中的独特优势

(一)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座综合博物馆,通常都收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并展现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通过参观学习博物馆相关资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博物馆收藏的大量革命文物和红色史料,更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

(二)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依托博物馆资源,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学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形式。以博物馆本身而言,不仅提供展览服务,本身也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研讨会和互动体验活动。这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大思政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浸润式的实践学习环境

博物馆还是一个充满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甚至作为主体融入博物馆体系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志愿服务工作。这些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和奉献友爱精神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程育人实践策略

(一)整合博物馆资源,开发大思政课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博物馆资源,开发大思政课程,不仅能够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与场域,还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和博物馆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大思政课程。通过整合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又能提升思政素养。

开发大思政课程,可以遵循以下路径:

结合博物馆资源特点和大思政课程要求,明确课程目标,如强化学生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需将目标精确到每一次课中。

根据课程目标,精选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博物馆资源,包括文物、史料、展览、活动等。确保所选资源能够生动展现历史事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作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还需注意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围绕所选资源,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课程方案。可以采用情境式、体验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博物馆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使学生在参观、学习、讨论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认同。

高校与博物馆还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开发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形成馆校师资互补的良好局面。通过馆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大思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为现代社会,还可以利用虚拟仿真、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应用虚拟博物馆、在线展览、数字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大思政课程的教学渠道和覆盖范围。

通过整合博物馆资源,大思政课程将更加丰富、生动、具体。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同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珍惜当下、努力奋斗、报效祖国。未来,随着博物馆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大思政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这一实践探索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日常教学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的优势。在博物馆中开展大思政课程时,应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可以采用讲解导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逼真的学习体验[1]。

1.情境式教学

利用博物馆丰富的展览资源,创设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历史情境或现实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和体验。例如,针对一些革命历史文物陈列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同时代的革命者,通过历史情景剧再现,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斗争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2.体验式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思政知识。以博物馆展览的文物为原型,开展文物工艺制作体验、仿制文物触摸使用感受等学习活动。例如,应用熔模铸造法再现制作著名的中国古乐器编钟,敲击编钟仿制件演奏一曲音乐,感受历史的厚重,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互动式教学

很多博物馆都设置了许多互动体验设施,方便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通过博物馆里的机器人、电子互动屏、全息投影展示、虚拟现实技术的VR眼镜等设施,让学生在数字环境中更多全方位参观博物馆,与数字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对思政知识的理解。

4.项目式学习

可让学生自选以博物馆中的某个主题或展品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项目式学习。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或展品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讨论和展示,包括平台视频宣传制作等,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就应充分了解博物馆的资源和展品,结合思政课程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同时在课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密切关注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改进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课程的总结与反馈也极为重要,教师要通过交流与评价,分析教学效果和感受,以便对后期教学进行优化。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还应与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程将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同时,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也将得到提升。此外,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推动大思政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支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开展博物馆思政教学水平,是当前思政育人培养的重要任务。可以通过高校和博物馆的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还可以加强馆校合作,邀请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深入地指导。

在培训内容方面,针对博物馆思政教学的特点,培训课程应涵盖思政教育理论、博物馆学知识、教学技能等多个方面。在培训方式方面,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其他博物馆的优秀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在实施路径上,博物馆与高校合作非常重要,可以组建培训团队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建立一定的培训考核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同时鼓励高校教师走进博物馆,成为亲身实践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会不断加深对博物馆展品的理解,有助于其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展品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教师可以收集到来自不同背景观众的反馈,为思政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

对博物馆而言,高校教师作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某些层面的讲解更具权威性和吸引力,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博物馆展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公众对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与普及。也为博物馆引入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增强了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在博物馆讲解过程中,高校教师还有机会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公众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创新[2]。

思政教育作为国家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师资培养还应纳入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中。将教师开展的博物馆思政教学成果、学生反馈、同行评价等多个方面纳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还可以将思政教学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同时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博物馆或思政教学等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确保师资队伍建设与提升工作的持续优化和完善。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实践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的宝库,不仅是公众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优质平台。通过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体验社会服务的乐趣与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志愿者服务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还有助于提升其在公众服务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能力。在博物馆的服务过程中,学生将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开展大学生团队志愿者服务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历史文化教育传播的重要场所,开展大学生博物馆志愿服务应做好培训工作。可以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博物馆基础知识、志愿服务理念、服务礼仪等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览、观众引导、应急处理等实操训练,提升其专业技能。通过召开新老志愿者座谈会、优秀志愿者示范服务、服务场景模拟训练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成长。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首先通过学校公告、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招募信息,吸引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与。根据报名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等因素进行选拔,并合理分组,确保每组志愿者具备互补性。

然后结合博物馆实际需求和学生特点,制定详细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时间、地点、内容等。实施内容通常包括日常导览服务,即志愿者在博物馆开放期间为参观者提供导览咨询服务,介绍展览布设,场馆设施,解答疑问等。当博物馆开展会议、年节等主题教育时予以支持比如志愿者协助进行场地布置、秩序维护等工作。还可以开展一定文化传播与推广宣传工作,在博物馆审批允许情况下,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博物馆文化,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

另外,志愿服务活动要注重总结与反馈,组织志愿者进行及时的服务总结,收集参观者反馈意见,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并定期组织志愿者交流会,分享服务经验和心得,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同时开展年度表彰活动,鼓励和肯定学生志愿者的工作价值。

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实践,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也可以有效缓解博物馆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学生志愿者的积极表现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为博物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实践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在当前国内的博物馆,普遍开展了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实施方案和实施路径,可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加成熟优化的机制方案,为学生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形成更好的思政育人环境,助力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提升。

结语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在大思政课程的育人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整合博物馆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等策略,可以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思政素养。未来,随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断拓展,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程育人实践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交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JGB202309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美荣,郑岩.艺术类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研究[J].山西青年,2024,(12):138-140.

[2]刘鹏远.“大思政”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党史文苑,2024,(07):88-90.

[3]邓蓉蓉,庄桂山.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7):108-110.

(作者单位: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大思政博物馆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1:26
论如何能更好的继承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4:03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4:00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