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是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举措。为提升生物学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效果,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东北农业大学的生物学专业课程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难度、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评价体系的创新需求进行深度剖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并应用BOPPPS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新教学模式能改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和课堂参与度。学生对融合思政元素的BOPPPS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因此,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学专业;教学挑战;解决策略;BOPPPS教学模型
收稿日期:2024-08-2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3GJYBB020)。
第一作者:周佳勃(1974-),男,博士,副教授,从事发育生物学科研与教学工作。E-mail:jbzhou@neau.edu.cn。
通信作者:岳顺利(1977-),女,博士,副教授,从事发育生物学科研与教学工作。E-mail:slyue@neau.edu.cn。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落实课程思政至关重要,旨在深入挖掘各类学科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中指出,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当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识和能力[1]。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青年的重要性,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3]。农业院校作为培养“三农”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为了培养人才,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生物学专业作为农业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其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显得尤为关键。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对人类生活、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4]。在生物学专业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其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自然观和科学观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课程思政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感受生命之美,为自然与生命、社会与人类贡献智慧,从而为国家的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5]。
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尤其是在核心课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仍然是一个挑战[6]。本研究旨在针对课程思政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实现生物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期待为生物学专业教育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确保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也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生物学专业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1 课程思政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现状分析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中愈发凸显,特别是在生物学这一专业领域内,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传授上,更在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个性的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教学内容和研究领域与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生物学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具有特殊的意义[7]。首先,生物学专业涵盖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遗传与进化和生物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不仅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涉及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问题,遗传学研究则涉及到隐私权和伦理道德的讨论[8]。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这些科学问题背后的社会、伦理和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其次,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讨论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研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课程思政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发现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可以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通过实验教学、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思政在生物学专业中的实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生物学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具有国际性。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的生物科学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安全等,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合作精神。同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交流合作,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课程思政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的难度
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尝试。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传授生物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思政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既保持生物学教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又不失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赋予了严峻的挑战。生物学不仅包括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描述,还包括对生物演化、生态系统、遗传学、组织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伦理等多方面的探讨。这些内容不仅涉及科学原理和实验技能,还涉及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和人类未来等诸多方面。精巧的教学设计会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学研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要时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教师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此外,教学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难以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不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性,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网络资源、社会新闻等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寻求和开发新的教学材料和案例,是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理念和谐统一的关键[9]。
1.2 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尤其是在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不足[10]。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理论深奥且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1]。
首先,传统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存在不足。生物学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细胞、遗传、生态、进化等多个层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往往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难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2]。其次,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难度以及教学方式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以满足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的需求。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此外,传统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也存在局限。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传统教学体系下,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德育教育的落实。这不仅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也使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降低[13]。一些学生担心课程思政会影响专业知识的纯粹性,冲淡专业学习和影响专业内容的进度, 从而对课程思政持保留态度。这种消极态度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和参与,也影响了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合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评价体系的创新需求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评价体系的创新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创新和完善。评价体系的创新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需求[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思政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衡量,这种滞后性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评价体系的创新不仅是对教育质量的一次提升,更是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一次深度挖掘。在思政教育方面,创新的评价体系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促进学生在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直接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创新评价体系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等。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通过创新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评价体系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15]。
2 解决思路与策略
2.1 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整合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当前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生物学专业教育中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不仅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16]。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指示,各高校致力于探索并实践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力求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学专业不断优化和完善思政协同育人方案,特别是在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胚胎工程、发育生物学等核心生物学课程中,系统性地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以动物组织胚胎学为例,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八大版块”与一个“章节群”的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表1)。该课程体系精妙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方面”——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自然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之中,实现了思政元素的“润物无声”。“八大版块”分别聚焦于科学精神与伦理道德、国家需求与学科使命、动物保护与生态文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历史传承与时代担当、健康观念与生命教育,每一版块都紧密结合动物组织胚胎学的专业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而“章节群”思政体系,则是将上述八大版块细化至课程的具体章节之中,形成了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思政教学单元。这些单元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细胞结构、组织功能、胚胎发育等生物学原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的双重提升。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丰富了生物学专业课程内涵,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生物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提升生物学专业教学效果,改变传统课堂困局,根据生物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并优化了生物学专业BOPPPS教学模型(图1)。BOPPPS教学模型的理论依据是教育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强调教学互动、充分参与、及时反思,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非常适合课堂参与式教学的实施[17-18]。利用“智慧树”教学平台,将课前、课堂、课后有效结合,实现了参与式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将整个教学过程拆分为引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教学、后测及总结六个有机联系的逻辑模块,以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中“构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部分为例(图1)。
利用后台大数据及时反馈教学与学习情况,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实践发现,利用BOPPPS教学模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能够营造活跃的生物学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BOPPPS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参与度,更加突显相关知识的重、难点,更加注重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9]。
2.3 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生物学课程中,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多元、贯穿全程的评价机制,遵循持续评价、多次评价、能力评价的指导原则,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20]。评价机制融合了日常考核、实验考核与期末考试,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设计了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团队合作、创新实践和能力发展等非显性因素纳入评价视野[21]。通过结合线上作业、在线讨论、面对面教学、双向评价、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助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持续跟踪和反馈。
教学目标是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加强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评价,促使评价体系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转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局限,促进教学与育人的和谐融合[22]。
3 教学效果分析
在生物学专业教学中,致力于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三者有机结合,对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胚胎工程、发育生物学等多门核心课程进行了深入的课程思政改革,同时结合BOPPPS教学模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提升教学效果[23]。
在实践过程中,选择了本校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共3个班,90名学生)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作为对照组。而2023级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共3个班,90名学生)则全面采用了智慧树平台,实施BOPPPS教学模式。两组学生的课程内容、学习要求及考试难度均保持一致。
通过使用SPSS 27.0软件对两届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采用新教学模式的2023级学生平均成绩(80.74分)显著高于2022级学生(74.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01)(图2和图3)。此外,教师的随堂听课反馈也显示,2023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氛围和课堂纪律均优于2022级学生。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对2023级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共收集到9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98.89%的学生对基于智慧树平台的BOPPPS教学模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表2)。91.11%的学生认为完成了课程思政的学习目标。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加深知识点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分析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经实践表明,将课程思政与基于智慧树平台的BOPPPS教学模型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并完善综合多元、贯穿全程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生物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今后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以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4 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已深度融入卓越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推行“学科德育”是履行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24]。课程思政如何与生物学专业课程协同并进,有效挖掘并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潜力,构建既高效又贴切的实践框架,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与解决的关键议题。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生物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充分融合。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智慧树平台和BOPPPS教学模型的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体验度。此外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借助高校生物学领域内的德育渗透策略,使生物学教学与思政课程相互呼应,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在无形中滋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对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有力增强[25]。
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的一项关键任务,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教育策略体现了党中央对于教育目标的深刻理解和战略规划,明确了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何种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应服务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6]。课程思政也是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举措[27]。因此身处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需深刻把握“学校-课程-课堂”这一联动体系,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核心阵地,坚守好自己的教学阵地,精心耕耘,与思政课程并肩前行,共同编织起一张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田芬,赵晓慧,舒迎花.基于“激活”理念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以普通生物学课程为例[J].高教探索,2024(4):112-116.
[2] 梅丽娜.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4(6):54-59.
[3] 赵心慧,李志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J].教育研究,2024,45(7):4-17.
[4] 李莹,周亮,陈霞明.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工程学报,2022,38(4):1662-1670.
[5] 林剑青,叶绍潘,王树启,等.保护生物学思想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J].遗传,2024, 46(7): 581-586.
[6] 夏琴,王睿,李玉娟,等.课程思政融入参与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4,46(5):1038-1044.
[7] 苏泽红,罗应,练高建.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实践:以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22):189-192.
[8] 王雁伟,任亚娟,李振侠,等.高校遗传学课程思政教学提升研究与探索实践[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4,40(9):1317-1328.
[9] 刘浪.高校体育学类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10] 孙丽超,马晓焉,陈振娅,等.基于学科交叉实施生命科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改革[J].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1):4718-4729.
[11] 张湑泽,王久利,王克宙,等.地方院校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教学实践[J].生物学杂志,2021,38(6):127-130.
[12] 贝学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2023(24):145-148.
[13] 王福君,吴双.高校课程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依归、内涵逻辑和现实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11):22-33.
[14] 刘建宁.新形势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困境与优化研究[J].公关世界,2024(16):139-141.
[15] 司林波,马佩玺,乔花云.近三十年国内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领域及变迁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23(11):63-73.
[16] 董玉兰,董彦君,高铭宇,等.课程思政在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中的实施措施[J].中国兽医杂志,2023,59(10):150-152.
[17] 张帆,唐蕾,邓丹,等.基于BOPPPS模型的循证医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4,23(1):84-89.
[18] LI S Q, LIU Q L, GUO S, et 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lended BOPPPS based on an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course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in applied universities[J].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23, 51(3): 244-253.
[19] SHEN B Z, CHEN Y T, WU Y, et 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a BOPPPS teaching model-based workshop for community pharmacists training[J]. BMC Medical Education, 2024, 24(1): 293.
[20] 寇俊克,郭慧君.高等数学“三要素-四方位-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1):130-133.
[21] 陈香凝,高迎莉,丁祝进,等.思政内涵融入《分子生物学》SPOC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2):167-169.
[22] 张振霞,刘亚群,孙延杰,等.“思政+”六融入: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J].大学教育,2024,13(8):75-78,89.
[23] 刘焱南,陈婷婷,冯宇飞.基于智慧树云平台的Boppps模型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4(10):139-140.
[24] 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8-18(005).
[25] 王方,柴建,王燕妮.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122-127.
[26] 彭迎春.新时代高等学校“六要”思政课教师培养探究[J].科教文汇,2024(23):44-47.
[27]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Practice Challenges and Core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Teaching
ZHOU Jiabo,YUE Shunl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further deepening 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key measure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promote the pattern of “educating all staff, educating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nd educating in all aspec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n the teaching of Biology major,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urrent teaching status and challeng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feasible solutions. Taking the biology major course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cas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eeply analyze the difficulty of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limita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innovation demand of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innovat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uses BOPPPS teaching mode to carry 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new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grades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The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BOPPPS teaching mode, which integr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ink that the mode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learning effect.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ar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biology professionals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iological major; teaching challenges; resolution strategies; BOPPPS teaching model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