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建立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即“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倡议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改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三通两平台”的工作,以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事实证明,在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都从中受益。
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英语学习而言,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指向三个方向:其一是关注学科育人价值;其二是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其三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必备品格,包括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其二是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英语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详见表1)。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蔷(2018)对《课标》的解读,语言能力注重基本技能培养,文化意识注重价值取向培养,思维品质注重心智发展,学习能力注重学习方法培养。《课标》中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打破了学科壁垒,将语言、文化、思维综合起来,为实现学科育人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课标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表演、歌谣等学生喜爱的形式融教学于活动中,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学英语。要注意挖掘教材资源中的趣味,让学生在玩中学、用中学,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阶段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架起一座让孩子爱上英语的桥。信息技术借助色彩、动画和声音,可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感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摆脱传统课堂枯燥单一的氛围。同时让学生通过网络的音频和视频接受更多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拓展学生英语知识面,从而爱上英语学习,自觉学习和探究英语。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课件既可视又可听,内容丰富、图像鲜明、声音多变、生动直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事物不够广泛、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使用好信息技术能使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辅助英语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What day is today?”单元的时候,笔者从英语教学相关网站上搜索到了一个和单元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的绘本视频“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学生非常喜欢,通过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等活动,在故事中复习了所学的单元词汇和句型,获得现实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推进,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在英语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一起作业网”和“酷听说”为代表的应用软件正在被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使用。毋庸置疑的是,信息技术促进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通,使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一个出色的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可以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认读能力,是教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伙伴、家长的好朋友。基于学生学习兴趣研发而成的教学媒介,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对课本内容的复习,教师也能通过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数字化的资源和信息化的服务平台,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辅导学生有趣学习、高效复习,指导家长了解教学进度、掌握孩子学习情况。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具体而言,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两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英语单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配合语言讲解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从而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针对会话教学,教师应提前制作录音以及动画在课堂中播放,便于学生模仿并练习,使学生的不正确的发音得到纠正。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含义方面优势显著,教师利用多媒体可提炼出文本中蕴含的关键信息,使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大意,并对文本情节进行深度理解,实现对文本故事发展的预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自然拼读学习中的辅音学习为例,教师可提前收集相关英语歌曲,可以学习英语歌曲的形式,完成对自然拼读语音或词汇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讲解英语歌曲的含义,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强化;借助聆听歌曲,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学生练习歌曲,加强对辅音的学习。同时,在单词学习阶段,教师可将重点单词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刺激学生的视觉,强化学生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自然拼读法,由学生尝试拼读单词,教师从旁指导,使学生对单词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单元学习完成后,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将发音较为接近的单词以希沃白板课件的蒙层功能或快闪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进行区分。在课后,教师可将这部分资料打印给学生,以便学生课后复习。英语在语法方面与汉语存在较大区别,小学阶段语法知识点的理解可借助特定的语境呈现,教学较为抽象,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高。而应用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英语语法知识以图像、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相关语法知识的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在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对教材图片、文本情境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水平。教师应重点把握启迪学生思维方面的设计,利用相关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思维发展,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完成有效探索与创造,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实现情境创设,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兴趣,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实现思维培养。在单词学习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设计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强化对单词的认知。同时,多媒体设备操作便捷,页面切换速度快,能够快速适应高效课堂,帮助教师及时得到教学反馈。特别是在句型的学习中,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设备,将不同句型进行颜色标注,便于学生区分。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应注意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教师鉴别中外文化异同并加以吸收其精华后,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可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Where are you from?一课中,涉及UK、USA、Canada3个国家单词,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提前完成教学资料的收集,并在课堂中展示这3个国家典型标志物的图片,强化学生对各个国家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借助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英语节假日,并与中国节日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这既加强了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储备,提升了学生对世界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后续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
学习能力则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学习渠道,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强化英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学习英语并不是基于应试教育的需求,而是出于对我国当前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提高英语学习实用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因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虽然能够依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差。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强调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应用现有英语知识,实现对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解决。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生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英语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融合,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具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而这一点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借助多种形式,优化英语情境创设,促进英语学习与实际接轨,提升英语应用有效性。
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升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为英语核心素养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因此,为提升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应加大英语课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确保信息技术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支撑,实现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建筑北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