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歌谣》:鲁若迪基诗歌的新收获
著名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新诗集《小凉山歌谣》(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百花文艺出版社2023年11月版),一上市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近日揭晓的云南第十二届好书评选中,《小凉山歌谣》获云南十大好书奖,证明鲁若在诗歌创作的路上,己走向成熟,这部新诗集就是诗人不断从创作的“高原”向高峰攀登所取得的最新成就。
这部诗集之前,诗人出版过《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诗选》(英、汉对照本)、《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一个普米人的心经》《时间和粮食》等多部诗集,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入围全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第三届“徐志摩诗歌奖”等全国重要奖项,被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文学艺术新人成就奖。鲁若,作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的诗人,为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宝库,贡献了他创作出的许多优秀诗歌作品。
鲁若成功了,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在诗歌创作的漫漫长路上,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探索诗歌创作的新路;他在崎岖不平的诗歌创作道路上,勇于向艺术高峰攀登。他在担任一个市级文联主要领导的繁忙工作外,坚持到生话的活头源水去吸取创作的第一手素材,到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去,体验新时代,新生活的巨大变化。利用有限的时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新作,才有了他这部新诗集《小凉山歌谣》的出版。
他这部《小凉山歌谣》由三辑诗歌作品组成。第一辑“小凉山上”,主要收集了诗人讴歌他的民族和故乡风士人情的作品。这一辑的作品具有原生态的地域特点,抒发了诗人爱故乡、爱民族、爱父老乡亲的赤子情怀。第二辑“辽阔祖国”,诗人以宽阔的视野和真挚的情感,讴歌了从七彩云南到祖国的大江南北、雪域西藏和革命圣地的神奇地理风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以及不忘初心的红色血脉,显示了作为一名人民诗人的责任担当与文学使命。第三辑“泸沽湖恋”,是一组爱情诗歌作品。这些诗以美丽的泸沽湖风光和摩梭人神秘的“走婚”风情为背景,抒写了爱的圣洁,情的真诚,性的美好。这些作品,诗风清新,心灵纯真,意境优美含蓄。三辑作品,以诗人近几年创作的新诗为主,也收集有诗人开始写诗以来创作出的代表作品,有的影响中外,成为经典,如《小凉山很小》《云南的天空》等。
鲁若的这部新诗集,不仅是新出版的诗集之新,还体现在新创作的作品之新,更有在作品的题材、思想内容、艺术表现上的开拓创新之新,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真正出新的新诗集。这显示了鲁若在诗路上探索跋涉,敢于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勇气和足迹。
鲁若迪基作为一名已经成熟、成就丰硕、风格定性,在中外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诗人,他的这部新诗作品,自然仍承袭着他吸纳普米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歌民谣艺术表现的特点,使整部诗集洋溢着清新优美,明快而含蓄,诗语简洁而诗味浓郁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已经成为经典的《小凉山很小》《云南的云》《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还是大量新作,如《丽江石鼓》《杜甫》《㵲水边的女孩》;无论是短章,如《兵马俑》,还是长诗,如《东波甸谣》等,都让我们欣赏到了诗人这种美好的诗风。像《小凉山很小》在思想内容上洋溢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艺术上清新明快而含蓄有味:“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眼睛那么大/我闭上眼/它就天黑了//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声音那么大/刚好可以翻过山/应答母亲的呼唤//小凉山很小/只有针眼那么大/我的诗常常穿过它/缝补一件件母亲的衣裳//小凉山很小/只有我的拇指那么大/在外的时候/我总是把它竖在别人的眼前”。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内蕴很丰厚。在晓畅清新的抒写中,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民族之山,母亲之山,自豪之山。诗从小处入笔,构思新颖奇妙。诗人以我的目光和真情实感来写小凉山,用四个“小凉山很小”的不同的小意象,即眼睛、声音、针眼、拇指,来抒写诗人的感悟。全诗把小凉山和母亲相联系,写出了诗人与小凉山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最后一句更是把诗人心中的小凉山和对他民族的爱与自豪感,真情而含蓄别致地抒写了出来。小凉山很“小”,诗人心中的“小凉山”很大。
鲁若的这种既民族又家国的感情,既传统又现代的诗歌艺术,总是在他的创作中,佳作连连,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他的短诗、小诗,如古典诗词的小令元曲,又似新诗中的“断章”。诗人的新作《杜甫》是这样写的:“铁冷的破裳/盖住破碎的山河/离乱中遗失的鞋/化舟渡人/颠沛流离的心/建造世上最大的屋宇”。六行小诗,看以直白,但每一行都有诗外之诗,都关联着诗人在乱世年代,颠沛流离的身世和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联系着他一生创作中的佳诗名句。这是一首诗外有诗,境外有境的佳作。可谓小诗不小。诗人的小诗如此,他的那些比较长的诗作,也不是靠水分填满的。如《东波甸谣》这首200余行的作品,是一首小长诗,写丽江古城的历史,“从雪水汇聚的源头/唱到江河澎湃”。用蓝月湖的蓝水碧波,谱写成的蓝色浪漫的父母之恋。从金沙江上忽必烈长剑一挥,把“万虎怒吼的大江”,化成“柔软起伏的草原”。到“毛主席的笔尖下”四渡赤水,“忽而直逼贵阳/让蒋介石坐卧不宁/忽而直指昆明/让龙云寝食难安/……踩着乌蒙泥丸/渡过了金沙江……”直到今天虽江水如初,但“一座座电站/不停向遥远的城市/输送着一个个太阳/两岸的茅草房/被稳固的安居房取代……”。从古老到现代,写出了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光荣历史传统的东波甸,写出了时代巨变的东波甸。诗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情不自禁地表白:对在滇西的东波甸,“只要西方还有一抹彩霞/我的歌/就不会在西方消失”。清新朴实的诗风,精炼的诗语,历史感融合着时代精神,使这首长诗内涵深远,诗意盎然。
鲁若的《小凉山歌谣》,作为一部新诗集,虽然传承着他一贯的诗风,但诗人却在创作上,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探索着、前行着、攀登着。
这部诗集的作品与鲁若过去的诗相比,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有了新的拓展,新的发现。鲁若过去的诗作,主要反映的是对自己民族和故土故乡的赤子之爱,乡愁之情以及山水风光,民族文化。总的看,视野不够宽阔,题材比较单一。发展到后来,虽有的作品涉及到祖国和中华民族,但这类作品还是不多。
近年来,鲁若的诗歌创作,视野更加宽阔,思想内容更加深厚,艺术感染力也更强了。其作品最大的变化,一是直接反映新时代、新思想指引下,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小凉山各民族所发生的时代巨变的诗作多起来了。如《巨变》《算盘》《洋芋故事》《乡下亲戚》《真正的菩萨》《丹巴的梦》等一大批新诗作品,都是诗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亲历、亲为、亲目后的时代感悟,是有真情实感,有艺术亮点的脱贫攻坚的诗的记录,写出了各个民族欣欣向荣奔小康的时代新生活。曾经被石头压住喘不过气的千里小凉山,用石磨“磨着一个个/比苦荞还苦的日子”的十一个民族,因时代所发生的巨变,“日子都沾上了蜜/山路再也捆绑不住/人们迈向新生活的步伐”(《巨变》)。这种时代巨变,用他们的话说,是共产党带来的,也是为了使小凉山人真正脱贫奔小康,奋战在脫贫攻坚第一线的工作队员忘我工作带来的。诗人在《算盘》中写道:“我心里有把算盘/我经常用它打出春东村/十三个村民小组/四百九十八户一千七百八十七人的冷暖/打出一百六十四户六百五十人/不愁的吃穿……”。但他,“作为一名党员/我从来没有用这把算盘/盘算什么……”。诗用算盘这个细节作为构思焦点,抒写出了一名在乡下扶贫的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贫困乡民脱贫而忘我的崇高思想境界。还有《乡下亲戚》中所抒写在几年的扶贫中,村民已把我“当作家庭成员”,我也把帮扶对象当作“乡下亲戚”的故事,那种心心相印的牵挂,也直逼我们的灵魂。这正是诗人扶贫经历的诗歌记录,没有第一线的扶贫经历和体验,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扶贫诗的。
鲁若诗歌创作的变化,二是直接反映和讴歌我们党和国家红色历史的诗作,成为诗人近作的一个新亮点。鲁若集中创作了一批这样的作品,发表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引起诗坛关注。如《列宁岩》《登神仙山》《韦拔群故居》《边关月》《界碑》《一群老兵》《车过二郎山隧道》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歌颂了为国戍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的幸福,英勇战斗的时代英烈。有的把诗笔伸进革命的风云中,反映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先烈们不忘初心,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英雄精神。这些作品,充满了英雄正气,给人鼓舞,又有诗人独特的艺术表现,而给人感染,引发共鸣。诗人走进韦拔群故居,被这位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面对敌人屠刀面不改色,心不跳的革命精神的事迹深深感动,写下了这样简洁而饱含思想张力的诗行:“革命者的头颅/要么被砍下/高悬在城头/成为太阳/照耀人们前行/绝不会低头乞怜/西瓜一样/被踩在脚下/遭万人唾弃”。艺术的想象力和思想上的满满正气,又化成“拔哥牺牲了/群峰中又新生了/一座高峰”。又如《车过二郎山隧道》把一首歌、一座山、一条路与一个人的青春岁月相融一体,构思新颖,具有很大的艺术空间,给人启迪。像这样摒弃了标语口号,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红色题材作品,我们应大力提倡和鼓励。
鲁若的这部新诗集,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拓展,还表现在对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诗意表现,如写藏族的《梅里雪山》《一个藏家女孩》,写蒙古族的《敖包》等,但他无论写什么,都有艺术上的新发现,让我们看到一位成熟诗人视野不断扩大,诗思机敏的才气。特别是如何处理红色题材,使红色题材的作品充满艺术魅力,诗人作了有益的探索。这些都显示鲁若已经成熟了,是一个与时代同行,和人民同心,在艺术上不断突破自已,努力创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人民诗人。我们坚信,他在诗路上的不断求索,就一定能从诗的高原,攀上新的高峰。
《车与人生》:
一个作家的精彩人生
李理(原名李世明),是边屯文化名郡丽江永胜三川坝人。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由于父亲被拉壮丁,当过国民党的兵,受尽苦难屈辱,后逃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边纵游击队,并在战斗中火线入党,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解放后担任过公社大队党支部书记、队长。吃苦耐劳,为大家服务,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李理自然受其影响,从小养成了勤劳坚韧、追求上进的品质。从家乡中学毕业后,到小凉山担任了小学教师、校长。因爱好文学,业余时间坚持创作,在经历了无数次退稿后,仍不放弃,终于在故乡的文学刊物《玉龙山》发表了处女作,一步一个脚印,又在各级文学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了散文集《山野清风》《拯救神灵》《来自大香格里拉的情书》《秋天的远行》,小说集《美丽岛传奇》等。他还整理出版了普米族创世史诗《帕米查理》,主编了《普米族民间舞蹈集成》以及“玉龙雪山文丛”“神奇丽江文丛”等52部作品。曾任丽江市文联主席、丽江市政协常委、云南省作协理事、《玉龙山》《边屯文化》主编等,现为中国作协会员。
李理成长为一名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作家,这当中所经历的风雨坎坷,甚至带有传奇色彩的历程,失败中的眼泪和永不放弃的追求,成功中的喜悦与沉思,都在他新近出版具有传记品质的长卷散文《车与人生》(云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版)中,有精彩的呈现。
在今年国庆期间,我捧着作家签名惠赠的这部30万字的大著,对于一个髦耋老人,还真有点犯难。为了不负作者的信任嘱托,还是打开书,一章章地读了下去。谁知才读到《鸡公车上的童年》,就被吸引住了。便在七天中,读完了李理这部长卷纪实散文。
李理的《车与人生》,无疑是一部自传体的长卷作品。但他却走出一般自传体作品按时间顺序,纪年体写作的规律,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以及人生经历的深度思考后的巧思,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与审美价值。
首先,作品的构思新颖,结构主线鲜明突出,显示了李理作为一名作家的艺术特长。
从《车与人生》的书名看,这部传记作品一定和车有关。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象征的交通工具,不仅是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的见证,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和车紧密相连。但在个人的传记写作中,通过车的变化,写出自己的人生经历,从我的阅读范围看,李理的这部传记体作品,不敢说是唯一,至少也是罕见的。
因此,作者通过一生中与车的关系及其变化,作为作品构思和结构的主线,通过鸡公车(独轮车)、手推车、自行车、马车,汽车中的货车、客车、轿车、越野车等,与作者一生中的紧密关系,既巧妙地写出了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在成长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又呈现了国家在时代中的发展和进步,文明程度的升华。这显示了作品写作视角的独特,构思的新颖和巧妙。该书结构严整,作品主题突出,各章节联系紧密。
车的发展见证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作者一生和车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别是在人生追求中,从个人到家庭、亲人、朋友、同事,几乎都紧扣着车的变化来叙写。在写作者与车的关系上,作者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形象思维,重视人与车关系中的故事性与传奇色彩,写得非常生动,让人读了难忘。例如:鸡公车的童年,这种落后但又适用的交通工具,在当时的乡村也不多见。鸡公车不仅有他们乡村的生活呈现,更有作者童年记忆中父亲的故事。在当时全村也只有三驾鸡公车,因为他父亲的革命经历,便获得了一驾鸡公车的使用权,可谓像后来一个县厅级单位领导享用轿车的权力一样,可见其鸡公车的重要。还有手推车、马车所见证的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作者家中第一张手推车的来历,传奇的故事,显示了手推车的作为。
马车救了作者一命和马车拉走初恋情人的故事,被作者娓娓道来,非常动人。作者与学校同事下乡去采风普米族民歌,在路边招手搭货车与一个驾驶员的故事,都被作者写得有情节、有人物,就像小说一样,让人读了忍俊一笑。又如作者自筹资金,为市文联购买越野车的故事,以及这辆越野车在丽江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故事,既生动地写出了作者人生经历中不凡的作为与贡献,也写出了时代的进步与文明的升华。加上叙述语言的朴实与自然,故事细节的生动,车与人生的故事,就成了一个贫困家庭农民子弟成长为一个作家的故事,这个故事还真有他的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自然也见证了作者的创作才华。
这样的传记作品,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录,还有时代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也是一部具有审美品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其次,李理的这部作品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现实与历史、家庭与社会、地理自然风光与民俗的融合,使这部长卷散文还具有文献的意义和历史的价值。
李理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研究边屯文化、搜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的文化学者。这部作品对边屯文化在永胜的来龙去脉,永胜边屯后代祖籍的考证,与作者作为一名边屯后代的关系,作了详尽而有说服力的论证,不仅丰富了作品内涵,也增强了长卷散文的文献价值。
此外,作品对作者故乡三川坝地理自然风光和小凉山普米山寨以及民情风俗的描写,美丽独特,如诗如画,别具一格。特别是对民间歌手那种出口成章和风味独特的民歌民谣的收集呈现,让人拍案称奇。例如作者在他教书的附近,听一位民间歌手即兴唱出的情歌:“隔河看见妺家房/三道门坎两道墙/哪怕有人磨刀等/我会偷天换太阳。”“太阳下坡往下梭/小妹留哥双手拖。/心想留哥歇一夜/米筛顶门眼睛多。”那种情真意切的表达,新奇的想象,都是我们这些所谓的诗人所不及的。这些内容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含量。
其三,这部作品插入了大量的图片,文图相配,不仅美美与共,也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和真实性。由于社会的发展,作品中的图片,大多为彩色照片。但也有少数的黑白老照片,显得特别珍贵。父母亲的黑白合影照,带我们穿过历史的云雾,仿佛看见他们勤劳善良的一生,看到他们在那个时代含辛茹苦的人生图景,把李理四兄弟都培养成人,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当了老板,如今个个开着私家车,享受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更对黑白照片中的父母,充满了敬意。李理人生中的第一张黑白照片,英俊的面目,坚毅的目光,预示着这个小伙子一定会在充满风雨的人生中,走向美好的未来。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冯牧为李理的第一部散文集《山野清风》所作序言签名的黑白手迹照片,特别是附言:“李理同志:嘱写短序,已写好,现寄上,请酌定。……”让人看了动情。当时冯牧正在病中,这也是冯老为作家写的最后一篇书序。这无疑是李理成长的巨大动力,也见证了老一辈作家,为边远地区作家的成长倾注心血的崇高风范。
书中大量的彩色照片,特别是作家个人与家人开着各种轿车、越野车外出工作、旅游休闲观光的照片,更是表现了普通人在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在一幅照片里作者的夫人坐在一辆高级轿车里沉思,她一定是想到当年和丈夫抬着家中唯一的一只猪,步行到街上去卖的千辛万苦。当李理请求开车的师傅带他们一程被拒后,却对妻子说出了“将来一定让你坐轿车……”的心愿,想不到今天真的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幸福。李理的新著《车与人生》从一个小的角度,不是也诠释了这个时代的大主题么?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密密麻麻的脚印,书写着他的美好与遗憾。在李理的人生经历中,似乎更多是美好,作者也就有写不完的人和事,有一种什么都想展示分享的愿望。因此整部书看完,似乎有的地方写得过于琐碎纷繁了一些,也影响了阅读的快感。个人看法,是否如此,仅供作者参考。
《读懂永胜》:
文化永胜的生动呈现
永胜,是滇西北丽江市的一个县。千万不要小看永胜县,单以其典型厚重的边疆屯垦史,伟人毛泽东先祖毛太华客居永胜,娶当地夷女王氏为妻,后因军屯并筑澜沧卫城有功,带其子毛清一、毛清四内迁,最后落脚在湖南韶山冲,就使永胜斐声神州大地了。云南永胜实在太神奇、太美丽了,真的需要一本全面书写永胜的作品,带我进永胜,读懂永胜。
深受故乡文化熏陶的文化学者、作家何守伦教授,不负故乡父老乡亲的希望,从策划到创作,经历七八年的艰辛,为我们献出了一部30万字的大文化散文《读懂永胜》(云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这是一部聚焦“边屯名郡永胜”,以大文化的视野,从历史到现实,从山川地理到民俗风情,纵观永胜全貌的文化散文著作。从文学角度看,《读懂永胜》既是一部架构宏大、内容丰富、很有审美品位的大散文作品,也是带领读者走进永胜、读懂永胜、爱上永胜的文旅佳作。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大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也良莠不齐,有的仅是大杂烩的资料汇集,缺少文化的含金量和文学的审美价值。作为既是文化学者,又是作家的何守伦先生,他的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定位在文化上,书写大文化的永胜。所谓文化,广义言之,是在人类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然而,如果要形成文化作品,还必须用作者的智慧,对已经存在的各种文明成果,经过再创造,以其作品的特点显示出文化品位,才真正具有文化的含金量和文学的审美价值。
文化大散文《读懂永胜》的文化品位,首先在于作者文化视野的开阔和作品文化架构的宏大。作品分为五大文化板块,即“自然恩赐”“历史遗韵”“传统村落”“多彩乡村”“代有俊彦”五章。作者用生动精美的文字,为我们呈现出永胜壮美神奇的山川地理自然生态文化、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看到了美丽永胜,山势迤南,气势磅礴;坝中程海,碧波荡漾;松露王国,鱼米之乡;微藻螺旋,保健佳品;金沙水拍,高峡平湖;金江古渡,升庵放歌;三川翠湖,火腿飘香;古村文物,全国上榜;边屯文化,独树一帜;伟人先祖,结缘永胜;人杰地灵,代有俊才等等。这些全都通过五章的大结构,将其巧妙纳入书中,让我们去读,让我们去品,让我们一步步走进永胜,读懂永胜。
这本文化大散文,内容丰厚全面,以上概括评介,未必准确。但无论是谁,只要你随便抽出一章一节,认真读下去,都有收获。像我们熟知的流放云南的状元杨升庵的著名诗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未必知道这是在永胜金江古渡写的。作者在写永胜金江古渡“杨升庵登楼赋诗胜地”一节中,不仅详尽地描写了杨升庵的人品、文品、艺术成就、流放云南的原因和云南各族人民对诗人的深情厚爱,还考证写出了杨升庵在金江古渡何处写出这首诗,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诗。同时,作者把笔触伸进历史,永胜金江古渡还是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元跨革囊”之地,使这一章更具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文献价值。
又如,作者对金沙江上“梓里铁桥”一节的书写,不仅在于写出建这座铁桥的来龙去脉,更在于这座金沙江古桥是“万里长江最古桥”。天堑长江,现在有不少现代化的大桥,横跨两岸,天堑变通途,我故乡万州江面新时代就建有三座大桥。但在历史上,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何处有长江大桥?唯永胜金沙江上的梓里铁链桥,自然它就是万里长江上最古老的桥了。这座桥的文物价值,显示了在几百年前科技还不是很发达时,就能在激流汹涌的金沙江上建桥了。甚至史载,隋朝时就在今玉龙县的金沙江上建了一座神川铁桥,但它毁于唐代战乱。永胜梓里铁桥就成了万里长江现存的第一桥了。这也见证了古代丽江永胜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自然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含量。
再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源箐观音寺,古木参天,亭台楼廓,曲径通幽,更有峭岩上的摩崖观世音石刻,其造型美观,线条细腻,飘飘如仙,呼之欲出。在“画圣梵像摹迹遗胜境”一节中,作者引经据典,证明是据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摹刻。位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永胜,大概是有人求得吴道子作品来到灵源箐,镌刻于此。但愚也大胆猜想,当时位于像如今高速公路贯通的永胜,也难说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还真来过。不过,应以作者的考证为准。
江山代有才人出。作家注重文化与人的关系,书写杰出人物的文化创造和贡献,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历史厚重的永胜,单清水古镇就出过四个进士。从明代谭昪、清代刘慥到民国时的高玉柱,从喝过延河水的谭碧波到当今的一代边屯作家群,诸如海男、陈洪金、木祥、李理以及本书作者等,都为永胜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文化永胜的书写,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作者文化眼光的反映。
作为文化学者的何守伦,具有丰厚广博的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作家的何守伦,善于运用形象思维,驰骋文学的想象,有语言精炼、文字清丽优美的文风,就使这部大文化散文做到了作者所追求的“散文风格与史实笔法相统一”,实现了“科学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相结合”,还有风格上的沉郁凝重与清新活泼相融合。这就使该书与那种地方志书、旅游手册的叙述性文字相比,不仅有文献的学术价值,也更有文学的审美品格。阅读该书不少章节,有的如饮陈酒醇香绵长,有的如读美文令人回味。
《读懂永胜》,是一部开卷有益,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好书。
《云崖暖》:
生命之火点燃温暖的文字
李兴是云南散文作家中的后起之秀,是散文星空中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他发表在全国众多有影响的报刊上的散文作品,获广泛好评,并荣获全国散文年会的“十佳散文奖”。他写腾冲的散文《循着腾冲的脉络远行》获腾冲市政府的文学艺术奖“中篇大奖”以及云南日报文学奖。多篇散文被省内外刊物转发。文学界的名家徐剑、关仁山、叶浅韵、陈泽等,对他的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他却很低调,称自己在文学界是“打酱油的”。不过,他这个打酱油的,打出的都是好酱油,上等的“酱油”。
现在李兴的《云崖暖》,继他的散文集《村庄的肖像》后出版发行了。作家在赠我的新书扉页上恭敬题签:“敬请张永权老师指正”,并落名署印,可见其真诚。我岂能不好好拜读。
读完李兴这本散文新书,初浅的感受,也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写的:“情感是散文的底色,温度凸显散文的质地。文章的烈焰必须用发乎灵魂的生命之火点燃,被深掘和创造的眼光穿透。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散发出精神的微光。”我认为,这本散文集,比较完美地体现了李兴写作的这些想法。书后一些著名作家、评论家邱华栋、徐剑、关仁山、潘灵的推荐文字,也都突出了这本散文集温暖而美好的品格。
李兴的《云崖䁔》,是一本真正彰显散文之美的优秀作品集。我认为,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其他文体最大区别,就是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虽然作为文学之散文,也有综合、取类、夸张,允许虚构。但都是以真实为前提的。真实,是㪚文之所以为美的关键,也是散文有没有温度的基础。李兴用《云崖暖》作为他这部散文集的书名,我想是有喻意的,也是符合这本新书的思想内容的。书名出自毛主席《七律·长征》写云南的名句,“……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后三个字。毛主席在长征的千山万水中,面对后有追兵前有悬崖急浪的金沙江,用“云崖暖”三个字,把他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乐观而浪漫地抒写了出来。李兴用《云崖暖》作为书名,一是作为曾是军人的他,显示了他对人民军队创始人和新中国开国领袖毛主席的热爱,对领袖思想的崇敬。同时也是宣示他的散文创作,一直坚持正能量的书写。《云崖暖》这部新书,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很阳光,是一部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慰藉的好书,从散文的艺术表现上看,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一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好书,是一部温暖而美好的散文佳作。
以美而言,李兴的这本《云崖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散文之美的艺术魅力,散文之美感染心灵,引人共鸣的审美品位。这本《云崖暖》以人文历史的深度,彰显着散文的厚度。在书中,作者从边疆到内地,在中华5000年深厚的文明史中,裁取若干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片断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具有历史文脉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散文佳作。从《腾越的脉管》《翁丁遗韵》《六维显彰豆沙关》等作品,作者如叙如诉,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把云南边疆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这些作品的历史文脉,再现了边疆各民族儿女对祖国母亲的赤子情怀和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方面作出的贡献。历史的文脉从祖国大地到七彩云南不断延伸,从《逆履岷江》《东坡故里的仰望》到《节孝巷里听女声》《村庄四季歌》《贡山行吟》《木树朗的通途》等作品,作家把中华文脉中历史的辉煌,杰出历史人物李冰、三苏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历史前行,革命先烈王徳三、吴澄、李国柱等人的英雄形象,当代脱贫攻坚的时代巨变,抒写得波澜壮阔,精彩飞扬,感人心魄。可以说李兴是以散文的笔法,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云南边疆的“史记”。作品在真实的历史与现实变化的交汇中,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历史文脉的温度,时代前行的亮色。书名《云崖暖》的一个“暖”字,入木三分地显示了李兴这本散文新书给我们带来的温暖。
李兴秉笔书写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时代巨变,充分显示了散文这种文体的品质,他作品中的人和事,让我们看得见,听得着,有身临其境之感,哪怕是2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治水史,1000年前文坛“三苏”造就的文学奇观,在李兴的笔下,设有“隔”的感觉,而有着强烈的现场感。苏轼的磨难和挫折人生却又似乎风轻云淡般的自然,被李兴娓娓道来,如身临其境。与其说随作者参观了三苏展览馆,不如说我们已经走进了历史,就像我们与三苏同行一样亲切。作者书写吴澄、李国柱夫妇的革命人生与英勇就义,文字带我们重返历史,走进现场,聆听先烈心声,字字句句,入心入耳,引人共鸣,直逼灵魂,无不显示了真实书写的艺术魅力。而《昆虫记》中,作者写他这个四川人,如何融入昆明生活,从现场听方言、记方言、解方言入笔,那种真诚,那种恢谐,那种幽默,如临现场,让人捧腹,也佩服作者的一片赤诚之心。真实的散文艺术,已被李兴谙熟于心,信手一笔,无不显现出他散文的真实之美。
散文的真实之美,是和作家的真情相联系的。作家的情越真,对真实的人物、事物的书写,就越真切,就更感人。李兴是性情中人,他为人处事作文,率真诚实,不装模作样。他的人品,也见证了他的文品。如鲁迅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写亲情、乡情、同志情、战友情的散文很多,如《一夜冬寒憾天明》《絮语之暖》《梨花落春寒》《那年春节》《文韵流芳怅别离》《乡声重奏》等,单看题目,就知这些文章不知融汇了作者多少被感动而抒写的真情。如他写突然逝世的岳父美好的品格、胸怀和思念,一开始就引人共鸣:“那一夜,你走了,冬寒噬骨吸髄。拉拽不住的漫漫长夜,怅然天明。”“事由心生,眼泪便泛过思念的阀门”一段,作者与岳父的亲情,由一个个他心目中的细节,随泪笔夺眶而出,字字情,句句爱,一个真善美的岳父形象,非常感人地站立在我们面前,让人仰止。又如写母子之情的《絮语之暖》,写战友情的《梨花落春寒》,事与情连,文以情牵。人因情生动,文以情感人,真情铸就了真文字。李兴的这些散文,好一个情字了得,好一个真字动人。无不显示了他散文的真实之美和真情之美。
总之,李兴散文的审美品位,是由真实与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李兴对真善美的表现,形成了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正能量和阳光温暖的美好品质。用温暖而美好来评价李兴的《云崖暖》,我认为是恰当的。
李兴追求的散文的“真”品质,这也是与他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有关。李兴的作品从不胡编乱造,而是从生活出发,以他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亲历感悟为基础。他说过,没有走过的地方他不写。因此,他曾到腾冲代职副市长,走遍了腾越大地的山山水水,访问了基层干部群众千家万户,查阅了大批历史文献,才写出了影响广泛的《腾越的脉管》等一大批反映边陲大地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时代巨变,又非常接地气的文章。他为了直接参与感受边疆大地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主动申请作为一名普通工作队员,投身到红河禄春贫困山区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去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想李兴在这部《云崖暖》之后,下一部新著,很可能就是他这段工作经历所感所悟的长篇报告文学,或者是长篇小说。我们期待着。
责任编辑:和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