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构成单位,县域经济的数智化转型将助力传统“边界感”较强的农文旅产业超越发展局限,促进农业现代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复合型旅游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文章以县域为核心载体,深析传统农文旅产业存在空间、时间、供给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有界”现象,在多重障碍制约下,通过剖解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有界”到“无界”转变的边界消融过程,即缓解地理隔阂、超越时间限制、调节供给适配和激发创新潜能,以实现虚实融合、接续服务、跨界融合和技术驱动等的新型农文旅产业数智化“无界”效果。结合四川、重庆、贵州和浙江四个实践案例的综合分析,展示产业数智化在各县域农文旅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政策引领、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品牌建设和人才支撑等的未来发展策略,旨在为县域农文旅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新的发展视角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文旅产业;县域;数智化转型;实践探索
一、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4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和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以及各地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积极实施,我国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的加快培育,使得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旅游业综合改革和构建特色功能服务型地区的产品体系,使得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数字科技已跃升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落实产业智能化是数字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产业数智化转型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需的重要途径,也更是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必要的重要抓手[1]。从产业发展应然性角度看,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农文旅产业)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支柱,农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应以创新为驱动,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依托,构建一个多元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该新型产业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增加民众就业机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有界”局限下的农文旅产业时空性角度看,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多元策略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和升级是一个核心议题。县域传统的农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宜居宜业和美消费场景的多元化需求[2],这种矛盾不仅制约了农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其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发挥,亟须用适人、适时、适地、适因果的系统全景式思维进行转化。
数智化转型对于县域农文旅产业“有界变无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数智化转型对于县域农文旅之间产业内外部的界限突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传统农业、文化、旅游业三者实现从有界到无界的转变,推动产业向多元化与灵活性的服务模式发展,为农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与方向,拓展了农业、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维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在实践层面,数智化转型是县域农文旅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的县域农文旅产业“有界变无界”,数字技术不仅是推动产业变革和产业数智化的工具,更是激发产业内生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促使着产业从传统的有界发展模式向无界拓展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的跨越式转变。这种转型不仅增强了产业间融合的内在价值和现实发展逻辑,也为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针对县域农文旅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传统县域农文旅产业在空间、时间、服务模式及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上所面临的局限性,而数智化转型能够促进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持续的服务供给、跨界整合以及技术驱动等多维度效应,有效消解地理障碍、突破时间束缚、拓展服务模式并激发创新潜能。深入剖析从“有界”向“无界”转变的过程,并以四川、重庆、贵州及浙江四个县域地区的案例为佐证,提出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智能化转型在政策引领、跨界整合、创新驱动、品牌构建及人才支持等层面未来发展策略,旨在为县域农文旅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二、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传统化的“有界”现象
县域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单元,所彰显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也是构成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呈现出较具体且显著的产业融合传统化“有界”特征。
(一)空间局限:地理边界与资源分散
目前数字资源与服务主要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现代农业产业园、3A级以上景区等,对于传统村落、休闲农庄等资源的整合与服务较少,存在“适农化”不足的状况,而究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习惯、农作物种类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事活动和节庆文化,都会因空间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县域农文旅产业的空间局限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现象,主要表现在地理边界和资源分散两个方面[3]。一方面,地理边界的存在对县域农文旅产业间的互动合作造成了制约。在横向联合上由于行政壁垒与市场分割的存在,不同县域间的农文旅产业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导致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在纵向产业链延伸上地理边界同样限制了县域农文旅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产业链的优化升级面临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旅游和文化资源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整合,县域农文旅产业受限于特定的地理边界资源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的集中利用[4]。不同县域间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但受限于行政边界与市场分割,这些资源难以跨越地域界限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与市场吸引力,削弱了县域农文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限制了其向更高级别、更大规模的市场迈进的可能性。
(二)时间束缚:服务时段与季节影响
农文旅产业在不同季节的吸引力和可开展的活动类型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使得户外活动受限的北方地区,农文旅项目中的采摘、露营等活动更加难以开展,这些局限性在时间维度形成的产业生计束缚对农文旅数智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务时段方面,当前许多县域农文旅项目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营业时间,即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制度,这种工作时间制度既缺乏灵活性,也无法满足游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然而部分游客可能希望在特定时分欣赏乡村独特美景,但受限于固定的服务时间,影响着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县域农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而其中对于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的不足也是导致服务时段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5]。在季节影响方面,由于县域农文旅产业往往依赖于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周期,其经营活动往往受到季节的严重影响。在旅游高峰期,游客人数急剧上升,导致旅游产业景区及农家乐等接待场所出现饱和状态,进而影响服务品质的稳定性,显著降低了游客的体验质量;而在旅游淡季,资源的闲置和收入的大幅下降成为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给其经营带来了显著的压力。
(三)供给迟配:单一场景与调节不足
由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市场定位的模糊以及创新动力的缺失,传统县域农文旅产业面临供给滞后、单一场景配置不当和调节机制不充分的问题,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存在时间差,如在推广智慧农业时对当地农业特点和游客需求深入研究的缺乏,导致智能设备和应用系统无法精准对接实际需求,从而出现了技术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单一场景下的产品同质化。许多地方的农文旅项目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览、农家乐等应用场景,缺乏多样性和吸引力,导致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感到乏味,无法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感受[6]。二是供给单调下的创新意识缺乏。在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方面,许多县域农文旅产业缺乏创新思维和市场敏锐度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使得县域农文旅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脱颖而出。三是市场敏锐度的不足。许多县域农文旅产业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无法准确判断游客的需求和喜好,导致在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四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在一些地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运作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使得县域农文旅产业在产品开发、营销推广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导致一些企业缺乏进取心和危机意识[7]。
(四)创新障碍:技术滞后与模式固化
在传统化“有界”现象的束缚下,县域农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中最为显著的是技术滞后与模式固化问题[8],这不仅限制了潜在游客的覆盖范围,也使得营销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技术滞后是制约县域农文旅产业创新的首要障碍。虽然我国信息化、数智化快速发展,但许多县域农文旅产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上,缺乏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如在旅游服务方面,许多县域地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智慧旅游系统,导致游客在行程规划、信息获取、互动体验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另一方面,模式固化是县域农文旅产业创新的关键障碍。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模式固化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传统思维的束缚和路径依赖,导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突破既有的框架。固定的模式导致资源分配呈现单一化倾向,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难以应对市场与消费者需求的迅速变化。创新的缺失还表现在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排斥,以及对传统经验的过度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打破模式固化推动农文旅产业的创新,需要从思维模式、管理机制、技术应用等多方面深入,实现从内而外的变革。
三、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的“无界”效果
如何打破传统行业边界以促进技术、资源、信息和服务的深度融合是呈现产业数智化的“无界”效果的关键纾解点。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深入探讨数智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及其外在表现形式,促进农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跨领域融合,催生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灌注新思维活力,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有机衔接,进而达到“无界”发展的效果。
(一)虚实融合:消除地理隔阂,构建无缝合作网络
传统的地理界限和物理隔阂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逐渐消解,一个全新的“无界”农文旅产业生态正在形成。这种“无界”效果的核心在于虚实融合,即通过数智化手段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打破空间限制,促进各方资源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作。虚实融合所产生的“无界”效果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传统的县域农文旅产业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物理条件,资源分布不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屡见不鲜,需要通过先进技术将各地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二是地理隔阂的消除与合作网络的构建[9]。在各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各地的农业经营者、文化传承者、旅游开发者可以轻松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联盟共同体。三是数智化的赋能与产业创新。通过集成物联网的尖端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监控与精细化管理,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品质。数字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有效消弭了地理界限的障碍,为县域农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接续服务:超越时间限制,满足用户持续需求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县域农文旅产业能够为用户提供连续而优质的服务体验,并延伸至用户从规划行程、预订产品、享受服务到反馈评价的整个过程[10]。接续服务的首要发展方向在于探究跨越时间界限的实现策略。其一是24小时在线服务,数智化平台通过引入智能客服、在线预订等功能,实现了服务的全天候在线,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线上平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帮助;其二是数据驱动的预测服务,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系统能够预测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提前为用户准备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接续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响应用户持续变化的需求推动服务新质的持续发展。其一是数智化平台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和预算等因素,定制个性化的旅游行程和文化体验;其二是多元化服务内容除了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农产品销售外,数智化平台还提供了文化体验、农业教育、健康养生等多元化服务,这些服务内容的增加丰富用户的旅游体验,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链条。
(三)跨界融合:服务模式多样性,满足多元化需求
跨界融合在县域农文旅产业中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的深度整合,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跨界融合有着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边界模糊、服务模式创新等特征。其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电商与文旅的融合。通过讲述农产品背后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等,吸引消费者购买,实现农产品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二是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将农业观光项目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机会,通过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提供农事体验活动等。三是文化创意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将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农业生产中,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和农业景观,如通过设计独特的农产品包装、开发农业主题文创产品等,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四是智慧农业与旅游体验的融合。利用大数据聚类体系的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如通过智能农业系统监测植物生长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农业观光路线和农事体验活动。
(四)技术驱动:激发创新潜能,引领行业不断进步
“无界”效果实质上是技术驱动的产物。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整合亦得到促进。技术的跨领域融合应用促进了原本独立的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一是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等数字技术,县域农文旅产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如智慧农业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气象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决策支持[11];旅游景区的数智化管理则能够提升游客体验,同时提高运营效率。二是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其他多种渠道,县域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这为农民和旅游经营者提供展示自己产品和资源的机会,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能够了解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三是数智化转型促进县域农文旅产业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连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如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则推动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体验[12]。四是强调生态环境与文化特征的维护,使消费者能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感受本土文化,为县域农业、文化及旅游产业的接续发展提供稳固的支持。
四、有界变无界: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融合过程分析
将农文旅产业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涉及技术层面的革新,更触及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与经济模式的深刻变革,将此置于一个动态的、演进的背景之中,重视技术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是催生新的价值和机遇。
(一)空间边界的消解: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融合
在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中,跨界融合成为消解空间边界的先导。一方面,通过数字智能技术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紧密相连,打破传统产业间的界限;另一方面,跨界融合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模糊空间的概念。从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性、渗透性、持续性三个属性出发,各类空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和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生产力作用下可以拓展、关联和融合的[13]。一是数智化场景的构建。通过VR、AR将农业生产、乡村文化、旅游景观等实体元素转化为数智化场景,使游客能够在虚拟空间中也能沉浸式体验乡村美丽风光。二是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借助线上渠道将农文旅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线下体验店、农旅结合项目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与融合,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三是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对农文旅产业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
(二)时间边界的延伸:全天候、全时段的服务提供
通过拓展服务的时间维度、深化服务的内涵和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和体验以及加强与游客的情感连接等措施,实现产业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一是以技术引领促进数智化赋能产业升级。通过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服务的精准推送和管理的智能化决策,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推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游客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二是以服务优化打造舒适便捷的顾客体验。在服务流程与体验层面,推行细致入微且符合人性化的改进措施,从需求方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服务流程,提供贴心、便捷、高效的服务,在享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产业的温暖与关怀。三是以情感连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消费水平提升对旅游体验的质量要求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和追求情感层面的共鸣,增强游客对产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服务边界的拓展: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的深化
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中的服务边界拓展是一个复杂而创新的过程,特别是数智时代“小庭院”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4]。一方面是跨界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电子商务融合模式是县域农文旅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紧密结合,打破传统销售的地域限制,为农产品提供了品牌塑造、市场推广等多种增值服务;文化创意联姻模式是通过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为农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健康养生结合模式是通过打造健康养生基地、开发健康食品等方式,县域农文旅产业可以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体验。另一方面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与优化。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产业内部的协作与交流,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提供便捷的资源对接服务。在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优化和完善,注重物质资源的共享和知识创新和经验交流,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产业内部的知识传播和经验分享。
(四)创新边界的突破: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创新边界的拓展表现为传统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化,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主要体现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上。在农业领域,传感器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对土壤、气象等环境因素以及育苗、耕种等生产流程的智能感知与精准数据收集,推动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在文化和旅游领域,通过新质科技和互联网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预订服务,为县域农文旅产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和用户画像,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在数智化转型的进程中,县域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亦持续寻求创新的商业模式,如“互联网+农业”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售与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文化+旅游”模式则将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五、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随着数字科技这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场域的持续渗透,农文旅数智化转型的进程显著加速,逐渐孕育出一系列综合集成的应用成果,包括综合信息发布、文化沉浸式体验、调度服务平台、顶层战略框架体系等典型场景,且已趋于成熟并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案例分析
1.四川凯歌海龙的农文旅园区
海龙村积极利用数字手段推动乡村农文旅的发展构建了“一三三”运营模式。以智慧创新为核心,整合公共服务、应急指挥和综合管控等应用,通过数智化平台化思维优化决策程序提升资源整合效率。首先,打造“智游龙海凯哥”平台,提供智能导览、语音讲解和全景VR等功能,覆盖园区游客中心、荷塘小院、稻田集市等热门景点,为游客提供简单快速的路线规划并准确查询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游玩、娱乐和购物信息。其次,建立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和智慧管理三大智慧旅游应用系统。“智慧营销平台”就通过整合产品、拓展渠道、场景营销和智慧管理等功能,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实现订单的统一管理和账目的轻松核对。最后,构建景区运营大数据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和综合管控集成平台三大综合管理平台。景区运营大数据平台通过实时分析游客数据,如客流统计、游客画像、舆情监控等;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则是一个集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平台,实现应急点定位、预案调取、一键对讲等功能,提供可视化指挥辅助;综合管控平台则助力景区实现硬件设备的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提高景区的管理效率和精准度,显著提升景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常态化运营能力。
2.重庆荣昌区的生猪活体网市
重庆荣昌区运用前沿技术打造“容易管”“容易养”“容易卖”“容易贷”四大服务平台。解决“线上交易标准”“介质污染”“实物交收”等核心难题,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收的融合,引领生猪活体网络交易市场的创新。在智能猪场的创新方面,通过引入AI相机、边缘计算、智能饲喂系统以及5G智能耳标等设备,猪只的体型、体长、体重等关键数据得以实时监控和分析,促进“智能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管理、AI视频分析诊断、健康状态监测”等5G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在智能耳标的应用方面,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控猪舍内的环境设备,实时监测猪只的健康状况和运动状态,确保生猪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这种数智化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生猪的产量,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在数智化电子交易方面,平台通过实时更新全国生猪价格动态和交易数据,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发布需求和供应信息,平台通过保证金机制确保交易安全。荣昌区的生猪活体网市推动“五大数据应用”的发展,并成功推广了荣易管、荣易养等“六个品牌”,进一步推动产业品牌化的转型升级。
3.贵州雷山县的全域旅游生态服务平台
雷山县全域旅游生态服务平台项目打造了“一张网五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以数字乡村指挥为引领,辅以数字黔村和黔移庄园两大平台。在旅游规划方面,该地区的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了《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暨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关键性文件,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撑。在配套措施方面,依托旅游的“十二”要素丰富产品链条,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品质,完善景区标识标牌系统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在产业融合方面,充分发挥苗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促进农文旅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与城市、景观的互动融合,以及一、二、三产业的深度整合,构建公众参与的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链条。此外,利用旅游业的先导效应创新股份合作型、劳动就业型、经营型和辐射带动型等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贫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构建一个惠及全体人民的旅游扶贫体系。
4.浙江德清县的全域数智化整体智治样本
德清县聚焦于“全域构建数字乡村一张图”的战略目标,精心构建一个“一三五”的框架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坚实的乡村治理数据基础,运用基于图像识别、卫星定位、遥感影像、三维实景地图等地理信息先进数字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实现数据的全面集成,采用政务数据接入、现场数据采集以及物联感知设备推送等多种渠道。“三”指的是德清县在数智化乡村治理中探索的乡村治理可视化模式,具体表现为“一图一网一中心”“一图”指的是数字乡村全景图,即基于多元化的空间数据,实时呈现和分析乡村在规划、经营、环境等方面的状况;“一网”指的是物联感知网,通过整合美丽乡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感知设备,打造一个遍布乡村每个角落的物联感知网络;“一中心”则是指县域乡村数字治理中心,作为协调指挥的核心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全领域的数据闭环治理体系。“五”指的是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服务、乡村环境和乡村治理推动五大领域的数智化,达成人口和不动产等基础数据汇总,实现村庄治理图像与模型的可视化,实现村庄治理数据的系统归集共享与安全保护。德清县从数智化系统的平台构建、数智化场景的功能开发以及数智化服务等三个层面推进整体智治,以此促进该县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也为全县域内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高价值的借鉴。
(二)经验总结
随着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实践案例也为传统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概括性经验:一是数智化转型需要一个全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智慧旅游应用系统和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对农文旅产业场域运营的实时监控和高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二是数智化转型需要以创新服务模式为重要手段。通过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收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应对传统农业、文化产业及旅游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三是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产业融合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通过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构建以文化为核心引领、生态环境为坚实基底的产业融合模式。四是数智化转型需要注重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通过构建乡村治理数据基础和可视化模式和创新的利益联结机制,能让更多生计韧性较差的群众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进一步构建全县域惠及全体人民的旅游共富体系。总之,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涉及技术、管理、服务和生态等多个层面,未来发展策略也应包含引领、融合、驱动、建设和支撑等立体思维的思考和提出,促使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将迈向更加繁荣和向阳发展。
六、中国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未来发展策略
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政策引领优化是先导,跨界融合网络是基础,创新驱动场景和业态是关键,人才支撑高地是主体,品牌建设提升附加值是标志。农文旅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将为该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促进孵化、共享、共赢和全要素提升的效果,同时释放出传统有界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一)政策引领: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在优化县域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支持和保障。一是系统优化政策环境,搭建全方位发展框架。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政策环境,涉及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发展规划》,详细规划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蓝图,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解决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融合难题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和实施步骤。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资金充足。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的数智化改造、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各个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以缓解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资金压力[15]。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强度,特别是在网络覆盖、数据处理、智慧旅游服务等领域,通过精心规划和实施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智慧旅游云平台的搭建,能够显著提升农业、文化及旅游产业的服务效能。
(二)跨界融合: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网络
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还能激发区域经济的创新活力,构建起一个多元共生、协同发展的全新产业生态网络。首先,通过制定税收优惠、资金扶持、项目引导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跨界融合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16]。其次,强化跨界融合的顶层设计是确保跨界融合有序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从县域整体发展出发,统筹规划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通过顶层设计明确跨界融合的目标、路径和措施,避免盲目发展和资源浪费,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跨界融合的良好局面。最后,促进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是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对跨界融合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渠道培养具备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跨界融合事业。
(三)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向高端迈进
创新驱动是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未来发展关键所在,其可以实现农业智能化、文旅数智化以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进而提升产品核心功能附加值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机制。通过增进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以及市场拓展,构建产业联盟或合作平台,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进而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可以引导农文旅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产业具有天然的跨界融合属性,可以与体育产业、教育产业、健康产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跨界合作可以打造多元化、综合性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以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推动农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品牌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需在数智化转型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17]。品牌建设在数智化转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升产业形象和知名度增强消费者认知度和信任度;二是塑造独特的产业文化和价值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拓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基于此,品牌建设在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中的具体措施有:一是明确品牌定位挖掘品牌价值。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对地域文化、农业特色、旅游资源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找到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形成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同时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和沟通。二是创新品牌传播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通过内容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品牌传播效果。三是加强品牌管理保护品牌形象。通过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建立品牌监测机制、加强品牌危机管理等方式,确保品牌形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8]。四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提升品牌价值。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产品、打造农文旅综合体等。
(五)人才支撑:打造产业发展的智力高地
人才对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智能化升级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培育和吸引高素质人才,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加速技术革新,从而构建起产业发展的智慧核心。一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行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面向基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农文旅数智化转型相关专业,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他们的数智化技能和业务素养[19]。二是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高端人才策略。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引进平台,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为县域农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鼓励他们通过创新实践、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实施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为优秀人才提供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机会,同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长期贡献,并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评价机制,激发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四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强创新平台与县域农文旅产业的对接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20]。
参考文献:
[1]肖龙,马超峰.乡村数智化治理的新质生产力逻辑、机制及进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04):97-105.
[2]张海云.咖啡隐喻:海南福山特色小镇农文旅融合的地方性叙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05):85-94.
[3]明星辰.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J].商业文化,2024(13):14-16.
[4]高俊,虞满华,苏国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04):42-52.
[5]任鹏.立足特色资源 运用科技力量 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J].理论导报,2024(05):52-53.
[6]HE L,MIN Q W.The Role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sites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250-257
[7]黄懿莹,叶童,郑捷,等.利益联结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照澜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4(04):189-191.
[8]刘继为,周雅琳,高鹏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化路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4(04):50-52.
[9]刘少和,高浩杰,郑嘉敏.乡村现代化视域下农文旅康融合集聚发展路径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南方农村,2024,40(01):40-45.
[10]刘丁睿.上合经贸平台农文旅文化服务工作委员会" 推动构建农文旅协同创新国际生态[J].重庆与世界,2024(02):48-51.
[11]陶琼.“互联网+”视角下丽江市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西部旅游,2024(02):44-46.
[12]刘冬梅.农文旅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阐释、困境透视与路径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3(12):106-109.
[13]张岳.基于新质生产力目标下的农村三产融合:关键问题与路径调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9(04):22-38.
[14]胡德庆,廖小琴.数智时代“小庭院”如何撬动“大经济”?——数智技术赋能乡村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拓展路径[J].西南金融,2023,(11):89-103.
[15]吴屹,黄晓望,郑名宏.技术美学时代的农文旅产业创新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1):29-31.
[16]郭洋静.农文旅融合助力淄博市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策略[J].乡村科技,2023,14(23):48-52.
[17]李淑洁,杨梦诗.农耕文化、乡村建设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现代化学术论坛”会议综述[J].古今农业,2023(03):133-136,80.
[18]陶俊梅.农文旅融合赋能贵州乡村振兴路径[J].当代县域经济,2023(09):78-80.
[19]简涛涛.科技赋能 推动农文旅产业变革" 浙江力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扛起农文旅产业数智化变革大旗[J].今日科技,2023(02):68.
[20]洪勇,刘瑶.北京平谷区"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23(04):30.
责任编辑:管仲
Boundaries to Boundles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unties of China
Chen Ying
(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As the basic uni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ounty-level economy will help agricultural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between which exist great boundaries conventionally, surpass development limitations, promote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composite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vide new sources of power for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county-level economy. The article takes the county as the core carrier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boundaries” existing in the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in terms of space, time, suppl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multiple obstacles, it dissects the boundary melting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boundaries” to “boundless” 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at is, alleviating geographical barriers, surpassing time constraints, adjusting supply adaptation, and stimulating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new \"unbounded\" effe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such as virtual real integration, continuous services,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 driven. Finall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ity and commonalities of four practical cases in the provinces of Sichuan, Chongqing, Guizhou, and Zhejiang,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in various counties, and proposes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policy guidanc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nnovation drive, brand building, and talent support, aiming to provide new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igit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y-level agriculture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agriculture and culture-tourism industry; county leve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八届“学术新苗”课题(项目编号:20240900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4YB08)。
[作者简介]陈明红(1976-),男,四川资阳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三农政策和社区发展;陈迎(2001-),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户生计与农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