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源丰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破解“资源诅咒”也是资源富集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疆耕地资源快速扩张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现象非常显著。文章基于“资源诅咒”理论假说,利用2004—2020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察了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耕地资源丰度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新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资源诅咒”效应。耕地资源丰裕度通过水资源利用、政策支持、物质资本等途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其影响程度分别为39.23%、38.2%和22.57%。基于此,提出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区域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益等举措促进区域经济和耕地利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诅咒效应;干旱区;新疆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指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表明土地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资源要素具有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等特性,其变化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潜力具有显著的影响[1]。然而20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却比资源匮乏的区域更加缓慢,甚至经济增长与资源丰裕程度之间呈现出反向关系,经济陷入低迷。AUTY[2]针对这类现象提出了“资源诅咒”假说,认为资源性地区凭借资源优势在发展资源性产业时,并不能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反而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资源诅咒”效应是否存在虽未取得共识,但对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资源诅咒”效应也成为后续学者研究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范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但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制约,导致农业部门的收入低于其他产业部门[3],农业具有了弱质性[4],才可能会出现某些地区耕地资源扩张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增长的“资源诅咒”现象。近些年对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数研究聚焦经济发展变化如何影响耕地资源演化[5],也有从“资源诅咒”视角出发分析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6]。与早期传统的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认知不同,更多的学者从“荷兰病”模型[7]、资源收入波动[8]和人力资本投资[9-10]等方面对“资源诅咒”形成的经济机制进行解释。另外,针对新疆地区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新疆存在“资源诅咒”[11],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新疆能源产业支撑弱,产业不合理,效率低下,尚未出现“资源诅咒”效应[12]。
新疆农业资源丰富,农牧产品特色鲜明,农业生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些年新疆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如图1所示,近20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基本长期处于1.3%左右,人均GDP与全国相比更是呈下降的态势。与此相反的是,新疆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耕地规模扩张十分显著。新疆耕地资源在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呈现出不降反增的逆趋势。根据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新疆耕地资源占全国的比例从2000年2.7%增加到2019年的5.5%。耕地作为独特的土地资源,其承担着食物供给、社会保障、生态调节等诸多功能,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13]。然而针对新疆等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盐渍化严重[14]的西北干旱区,相关研究显示该区域不宜作为我国耕地资源开发的后备基地[15]。理论和实际的冲突及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由此可见,新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是否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新时期新疆耕地资源的扩张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耕地资源规模扩张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找到规避“资源诅咒”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补齐农业现代化建设短板,实现农业强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当前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数研究聚焦从“资源诅咒”视角对“点资源”的研究,而对“散资源”的关注不够,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二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省级层面以及经济发达且耕地流失严重的区域,而对欠发达及耕地规模扩张剧烈的西北干旱区的研究较为欠缺。三是对“诅咒效应”的考虑,多聚焦于单一尺度,而针对不同尺度之间的“诅咒效应”的传导机制差异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以新疆为例,探索新疆在耕地资源占全国比重持续增加,而人均GDP与全国比例下降背景下,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二、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 新疆耕地资源扩张与经济增长“资源诅咒”效应存在性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古典经济学家也强调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却导致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无法长期持续发展[16]。一般而言,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开发利用,从而吸引本地其他生产要素流向资源经济部门,出现资源配置的偏向,导致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缓慢。资源型产业结构单一且固化,也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风险增高。新疆地处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同时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带来了较大的负面效应[11]。新疆农业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农业规模和效率受制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疆耕地资源大规模扩张,必然带动农业用水的增加,进而会压缩工业、生态等方面的用水量,或者进一步加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从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突出影响整体的投资环境,导致对外资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再者农业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其产业特性在社会经济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17],且农业部门的技术贡献率远低于其他产业部门,制约了以耕地开发利用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18]。新疆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且多以供给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挖掘较弱等问题,影响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新疆耕地资源演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资源诅咒”效应。
2. 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传导机制分析。新结构经济学强调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区域要素禀赋和结构的动态变化将促使产业结构升级[19]。经济增长源于系统具有不断的物质、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具有丰富资源的区域往往会加大资源性产业的投入,从而挤压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投入。挤出效应最显著的特征则是其他产业部门的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在耕地资源富集区域,政府为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业部门流动,导致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扭曲区域产业结构,降低了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规模报酬递增效应[18]。可见耕地资源对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技术创新等的挤压效应是产生“诅咒效应”的重要途径[9]。作为欠发达地区,新疆农业经营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耕地集约化利用较低[21],农业部门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另外新疆又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地区,政策倾向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同时耕地资源的扩张导致农业规模扩大,进而挤压其他部门人力和物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放大了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阻碍技术创新,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导致影响区域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农业发展对物质资本等方面的挤压,是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的重要传导机制。
综上,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
(二)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为探究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构建以下的面板数据基本回归模型:
[Pgrowit=α0+α1Pgrowit-1+α2LRit+α3Zit+ηi+γt+εit] (1)
式(1)中,[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Pgrowt-1]表示前一年即滞后一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从而控制削弱经济滞后效应对分析结构的影响,[Z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的合集,[ηi]表示地区固定效应,[γt]表示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α0]表示常数项,[α1]、[α2]、[α3]均表示待估参数。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借鉴邵帅[22]以及张志刚[9]等学者的研究方法,被解释变量选择人均GDP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状况。
2.核心解释变量:耕地资源丰裕度。借鉴陈昱[6]等学者的研究方法,核心解释变量选择耕地资源丰裕度表示耕地利用开发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Pgrowt=(1+Rgdpt)×(At-1At)-1]" " " " " " "(2)
[LRi=landiinlandiGDPiinGDPi]" " " " " " " " " " " " " " " " " " (3)
式中,[Pgrowt]表示[t]时间的人均GDP增长率,[Rgdpt]表示[t]时间的GDP增长率,[At]和[At-1]表示当期和上一期的人口数。[LRi]表示地区[i]耕地资源的丰裕度,[landi]表示地区[i]的耕地面积,[GDPi]表示[i]地区的GDP总量。
3.控制变量。根据相关经济学基本原理、发展常识以及区域发展受水资源胁迫显著等特点,本文的控制变量从物质资本投入、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支持力度、人力资本投入等方面进行考虑。其中,物质资本投入(INC)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表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EFW)用万元GDP耗水量来表征;考虑教育政策变迁以及数据的连贯性,人力资本水平(EDU)采用接受职业教育以上的在校人数(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政策支持力度(GOV)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表征。本文所选的控制变量中仅有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是比重指标,为缓解模型潜在的异方差问题,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做对数化处理。
(四)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根据分析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4—2020年间新疆14个地州市的数据。由于统计年鉴耕地数据多源于个别年份的普查数据,多数年份的耕地数据不完备,因此,本文的耕地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处理研究所解译的分辨率为30米遥感影像(http://irsip.whu.edu.cn/index.php)。通过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https://www.webmap.cn/)获取新疆各地州的行政划分边界数据,从而提取了研究期所需的耕地数据。其他数据来源于各年份《新疆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地州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部分年份数据缺失进行插值处理。
2.描述性统计。为避免由于数据不平稳导致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使用软件Stata16对人均GDP增长率、耕地丰裕度、物质资本投入、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支持力度、人力资本投入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位根检验(见表1和表2)。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无论采取LLC检验还是Fisher-ADF检验,各变量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表明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序列是平稳的。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与人均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为了更直观展现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绘制了二者之间的散点图和拟合曲线(见图3),初步判断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由图2可知,随着耕地丰裕度的增加,人均GDP增长率并没有呈增加的趋势,甚至拟合曲线的斜率为负,初步表明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存在耕地“资源诅咒”效应,与理论预测相符。新疆耕地资源的大规模扩张,直接带动的是区域农业经济规模的增加,但由于农业弱质性及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发展不足,导致耕地资源的扩张并没有直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二)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存在性检验
依据理论分析和构建的模型,本文进一步采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确保模型的有效性,首先对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平均值为1.9,最大VIF值为2.7,小于临界值10,表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stata16软件进行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模型1可知,耕地丰裕度和人均GDP增长率单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然而单变量的回归结果显著并不能充分反映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还需进一步加入控制变量后看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表3模型2中加入了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加入控制变量并没有改变耕地丰裕度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而且影响系数增强,表明区域内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抑制效应,说明新疆耕地开发利用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现象,证明了假设H1的成立。
从人均GDP增长率与其他控制变量的关系来看,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符合干旱区水资源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特征。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与我国当前人口主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有关。物质资本投入能显著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而政策支持力度与经济增长却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区域内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益不强,投资效率低下。
(三)异质性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异质性特征,本文依据新疆地理分区特点,将研究样本划分为南疆和北疆两组,南疆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5个地州。北疆包括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市、吐鲁番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9个地州。通过检验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诅咒”效应,分析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的差异性。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对比南北疆耕地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南疆还是北疆,耕地丰裕度和人均GDP增长率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北疆和南疆地区皆存在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由表4可知,其他控制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全疆分析结果类似,表明整个新疆地区耕地“资源诅咒”效应较为普遍,仅有效应程度差异。
(四)稳健性检验
为避免核心解释变量选择的偏误,本文选择人均耕作面积(Pgz)对基准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人均耕作面积用单位乡村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表示。对于稳健性检验过程中核心解释变量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本文前期选择的耕地丰裕度(LR)数据来源于遥感影像数据,而人均耕作面积来源于历年的统计年鉴公报,二者数据来源不同,对耕地丰裕度(LR)、人均耕作面积(Pgz)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将更具说服力。具体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不论是全疆还是南北疆,人均耕作面积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负相关,表明人均耕作面积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控制变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与前面分析结果类似。综上表明,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是存在的,也进一步证实了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五)新疆耕地“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分析
在前文分析证实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为进一步探究新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作用机制的影响程度与路径。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11],本文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模型,探究新疆地区各个变量与耕地丰裕度之间的关联状况,进而辨析耕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路径。具体模型如下:
[Zit=β0+β1LRit+ηi+γt+εit]" " " " " " " " " " " "(4)
鉴于人力资本水平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式中分别表示物质资本投入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支持力度。
由表6可知,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水资源稀缺的约束下,耕地规模的扩张必须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前提,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财政支出比重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内社会物质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产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证明了假设H2的成立。物质资本、政策支持、水资源利用均是新疆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的传导途径,其各自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借鉴张志刚[9]、曹冲[23]等的研究方法对不同传导途径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物质资本是耕地资源对经济增长传导的基础,其他资本要素的投入均要通过物质资本实现积累。物质资本在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逐渐加大。虽然物质资本的投入比例逐渐缩小,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能忽视,从表7可知,在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效应通过物质资本产生了22.57%的影响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区域内耕地规模的扩张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定位以及区域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需求,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资和财政扶持力度,也必然影响到对其他非农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如图4所示,研究期内新疆乡村就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促使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聚集,而财政支出中农业占比也具有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新疆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支持新疆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将新疆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政策支持力度在耕地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效应的传导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为38.2%。
新疆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核心要素。耕地的扩张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水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农业部门作为用水大户,其规模的扩张必然挤压其他产业部门对水资源的利用。根据新疆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20年新疆农业用水为500.03亿立方米,占区域总用水量的90.93%。这也导致水资源利用在耕地资源丰裕度对经济增长效应的传导过程中影响程度最高,为39.23%,既体现了水资源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特征。
四、讨论
本文旨在厘清干旱区耕地资源演化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互动机理,丰富了“资源诅咒”效应研究案例。在某些资源富集的地区,如资源性城市[24-25]等区域,相关学者在验证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时,均出现了“资源诅咒”效应。同样在耕地资源扩张较为突出的东北地区,LI等[26]也验证得出了耕地资源扩张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资源诅咒”效应。本文在验证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和经济增长关系时,证明了假设H1成立,即新疆存在耕地“资源诅咒”现象。在验证耕地“资源诅咒”效应传导机制时,结果显示耕地“资源诅咒”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物质资本、政策支持等要素的挤压效应等传导路径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验证了假设H2的成立,且该结论与张志刚[9]和许志明等[11]的“资源诅咒”效应传导机制具有一致性。
本文探讨新疆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非论述区域耕地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而是旨在探寻在新疆耕地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寻求农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的突破,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经济发展的韧性。高质量的农业发展对于强化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效农业发展区域人均农业增长每增加1%,人均非农业增长就会增加1.5%[27]。此外虽然关于“资源诅咒”效应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基于“资源诅咒”视角的研究,对丰富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拓宽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重新审视资源型地区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资源仅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要素,资源开发利用也并不天然带来“福音”或者是“诅咒”,而是受限于不同时空尺度的资源开发利用主体、开发利用模式、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等要素。因此,本文认为“资源诅咒”仅是外生存在的表面现象。耕地作为特殊的资源,其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极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调节等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客观上数据收集的影响,数据精细化方面还有些不足,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考虑到“资源诅咒”效应发挥的长期性和不同尺度层面的差异,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数据,拓宽研究尺度,增强研究结果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新疆为例,深入分析了新疆耕地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相关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检验分析了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研究期内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南北疆耕地资源丰裕度与人均GDP增长率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新疆存在耕地“资源诅咒”效应。从传导机制来看,新疆耕地资源丰裕度通过水资源利用、政策支持、物质资本等途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其影响程度分别为39.23%,38.2%,22.57%,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二)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结论和讨论分析,新疆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并非天然存在“诅咒”,而是应在资源利用过程中重新审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耕地资源利用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第一,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水资源约束是制约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子,农业的发展和耕地规模扩大必须在水资源有效承载力范围之内进行。同时加快优化区域内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统筹节水、蓄水和调水工作,促进全域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效率的提升。通过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发放农业节水补贴等措施,促进全民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粮等硬性约束条件,合理布局耕地利用规模。第二,优化区域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益。上述分析表明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明显,表明新疆在优化区域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益方面还具有较大改善空间。因此,在未来的区域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创新拓展投融资方式和渠道,不断完善扶持政策,为农作物生产和深加工以及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财政扶持等系列举措的有效合力,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SONG M,MA X,SHANG Y,et al.Influences of land resource asset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fluctuation in China[J].Resources Policy,2020,68:101779.
[2]AUTY R 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Lodon: Routledge,1993.
[3]张复明.破解“资源诅咒”:矿业收益,要素配置与社会福利.[D].商务印书馆,2016.
[4]王永静,马春晓.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J].新疆农垦经济,2023(08):1-9.
[5]赵锐锋,王福红,张丽华,等.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7,37(06):920-928 .
[6]陈昱,陈银蓉.耕地“资源诅咒”的空间异质性及差别化管理策略研究——中原城市群9个地市的实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31-37.
[7]CORDEN W M,NEARY J P.Booming sector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J].The Economic Journal,1982,92(368):825-848.
[8]关春燕.自然资源依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121-129.
[9]张志刚.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8,278(06):127-135.
[10]孙耀华.“资源诅咒”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37(16):145-148.
[11]许志明,朱金鹤.新时期新疆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质量——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0(02):10-19.
[12]王生年,范俊逸.新疆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02):46-49.
[13]吴文斌,龙禹桥,余强毅,等.中国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利用耦合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3):12-19.
[14]王艳,孙朔.生态脆弱区农业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23(02):49-60.
[15]张百平,张雪芹,郑度.西北干旱区不宜作为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基地[J].干旱区研究,2010,27(01):1-5.
[16]刘纪远,邓祥征,刘卫东,等.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概念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1-7.
[17]李飞星,叶云,张光宇.数据价值链构件及其作用机理——基于数字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的案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1):108-115.
[18]曾志勇,刘颖.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耕地资源诅咒效应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02):238-243.
[19]赵秋运,王勇.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J].财经研究,2018,44(09):4-40.
[20]谢煜,王雨露.“森林资源诅咒”的存在性、传导机制及破解对策:综述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02):9-14.
[21]王福红,夏咏.中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及成因[J].资源科学,2024,46(1):130-144.
[22]邵帅,范美婷,杨莉莉.资源产业依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率?——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的检验及解释[J].管理世界,2013,233(02):32-63.
[23]曹冲,赵向豪.虚拟耕地存在资源“诅咒”吗?[J].铜仁学院学报,2021,23(02):100-111.
[24]王保乾,李靖雅.中国煤炭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35(10):121-125.
[25]黄清子,马亮.环境规制破解资源诅咒的异质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21,41(07):3453-3462.
[26]LI D M,YANG Y Y,DU G M,et al.Understand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ural poverty and rich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Northeast China[J].Land Use Policy,2021:105673.
[27]YAQOOB N,ALI S A,KANNAIAH D,et al.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land intensification,on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A panel analysis from Bangladesh,India,and Pakistan Econom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22:1-9.
责任编辑:李黎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rid Region
——A Case Study of Xinjiang
Wang Fuhong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101)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 richness is a significant topic in the scienc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resource-rich regions have to break the so-called “resource curse”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is remarkable. In view of the “resource curse” theory, this paper builds a dual fixed effect model using panel data from 14 Xinjiang prefectures and cities between 2004 and 2020 in order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ly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indicate a “resource curse”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Xinjiang'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Meanwhil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vincial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 and the abundance of it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The abundanc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mpact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policy support, material capital, and other channels, with degrees of impact of 39.23%, 38.2%, and 22.57%,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is, measures such as developing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promo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ptimizing effective investment in the region, and improving investment efficiency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ivated utilization.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economic growth;resource curse;arid region;Xinjiang
引用格式:
王福红.干旱区耕地资源扩张与经济增长——以新疆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25(01):50-5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4XTJ003);新疆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项目编号:XJARS-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XEDU2024J045);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XJ2024G118)。
[作者简介]王福红(1993-),男,甘肃武山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