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高校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主体、客体以及媒介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旨在提高党的理论的传播效能。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W理论;高校
中图分类号: G206. 3;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2025) 01-0014-04
基金项目: 2023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JYXZB23-01); 2024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WLSZ200408)。
一、引 言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承担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时代责任。因此,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回答重大时代课题而提出的,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高校宣传这一伟大思想,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固的关键举措,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要步骤。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传播的价值意蕴
(一)巩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在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维系特定社会的基本思想理论和主流价值观念,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强化社会治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汇交锋的地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政治课题。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高校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教育师生、引导师生,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2]。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坚定师生的政治认同。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引领道德的重要场所,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大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国际交流交往频繁,不同的价值思想影响着高校教师,个别教师的思想出现扭曲,做出一些违背教育教学、师德师风的行为。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前提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政治信仰,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严格规范个人言行、传播正确价值观念,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学管理全过程。高校要积极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教职工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做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者与知识探索的指引者,努力成为一名担当学生成长成才责任的“四有”好教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三)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强国先锋、复兴栋梁”,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帮助大学生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要义,提升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从而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明确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存在的困境
根据5W理论对高校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从中发现当前传播效果不佳是受到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媒介的影响。高校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宣传能力不足,未能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学生作为传播客体,学习意识不强,对理论学习的重视度不高;线上线下传播媒介未能有效整合,传播效果未达到预期。
(一)传播主体的宣传能力不足
传播主体是信息传播活动的起点。高校教师既是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传播者。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影响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果。高校教师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培养了众多思想坚定的大学生,但也存在着不足。具体而言,专业课教师主要讲述专业知识,较少涉及党的创新理论,或者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不深刻,讲解不够系统;个别思政教师使用PPT课件照本宣科,不能将党的科学理论与我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效结合,难以全面系统地解答学生问题。同时,高校思政课通常实行合班授课,班级学生多、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理论需求存在差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党的创新理论难以全面深入地传达给每位学生,宣传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会开展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活动,但参与主体往往是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辐射范围相对有限。此外,由于日常管理工作繁杂且琐碎,辅导员在宣传教育上的时间投入与质量保障受到较大制约。
(二)传播客体的学习意识不强
传播客体,又称为受众,即信息的接收方。在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客体为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充满朝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科技进步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创新了信息传播的形式,使得传播客体能够便捷地获得信息。但是,部分大学生更喜欢接收具有娱乐性质的内容,缺乏主动探索新思想的积极性。在学校、社会的教育下,他们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但对具体内容的掌握不够全面、表述不够准确、理解不够深入,缺少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动力。此外,一些大学生对思想理论的指导作用缺乏清晰认识,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带来直接的实用价值。因此,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程上,期望获得实用性的技能,以增强求职时的竞争力。这种“轻思政重专业”的现象在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大学生中比较严重,也导致在“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课程上,大学生“抬头率”不高、学习意识不强,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传播媒介的运用不充分
传播媒介是5W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传播行为的物质手段,它搭建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的桥梁[4]。虽然高校拥有多种传播媒介,但在运用上还有提升空间。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未能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也未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深度不够。在媒体平台方面,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文化墙、橱窗、广播站,也没有创新媒介平台,向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扩展,去抢占新媒体思想育人阵地。虽然高校拓展了网络宣传阵地,但在表达形式上吸引力不够,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微电影、H5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高校将网络宣传平台交给学生干部管理,推文内容思想性不强,导致学生虽关注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但推送内容的点击率不高。在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对于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教育基地的重视程度不够,未积极组织学生赴校外教育基地实践学习,未使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育人全过程。
四、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实践路径
高校作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必须提高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要找准信息传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与核心要素。
(一)发挥传播主体能动作用
高校教师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提高自身理论素养、重视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群体,除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正如“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树人”这些教育理念所强调的,要将“道”(道德观念、人生哲理)与“德”(道德品质、德行修养)置于教育工作的首位。专业教师要以身作则,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主动担负起传播主体的责任。思政课教师要定期参加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努力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在教学环节中,要坚持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努力将学术化的话语转化为易被大学生理解的语言,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好“大道理”,让大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会课、“一站式”学生社区,深入学生宿舍开展谈心谈话,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
(二)把握传播客体价值需求
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过程,就是传播客体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认知、认同、内化并外化践行的过程[5]。内在价值需求是传播客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受认同的根本动力。要实现这一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就要将其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观念、价值取向等身心发展规律有效融合,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工作[6]。同时,在教学授课、集体活动等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真正的内在需求。此外,学历层次、学科专业、个人经历等差异导致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产生了多样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高校应精准细分传播客体、分层分类教学,提高传播的精准度;通过分析大数据、社交互动等方式,掌握不同群体的需求,制定传播策略,激发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浓厚兴趣,将理论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
(三)推动传播媒介升级与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变革,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因此,高校在教学育人的环节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网络思政课堂,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二是运用“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三是开通院系新媒体账号,创新内容表现形式,通过有声阅读、“你问我答”、漫画动画、微视频等形式,增强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四是利用校园橱窗、广播、服务站等设施,打造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举办主题展览、专题播报等活动,营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良好氛围。此外,还要善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红色纪念馆、博物馆开展实践学习,感受红色文化,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理解,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五、结 语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传播,不仅是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还关系师生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长远发展。根据5W理论,传播效果由传播主体、客体、媒介、内容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高校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应坚持总体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大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拓宽宣传路径。同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加大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度,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效能。
参考文献:
[1] 刘家荭.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2] 唐爱军.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论述[ EB/ OL]. https:/ / www. dswxyjy. org. cn/ n1/2023/1020/ c427152 - 4009985 4. html,2023-10-20.
[3] 张建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EB/ OL]. https:/ / qnzz. youth. cn/ qckc/202301/ t20230109_14245686. htm, 2023-01-09.
[4] 裴文庆,李宝艳,温福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的实践路径[J].教育传媒研究,2023(4):6-10.
[5] 董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研究[D].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6] 陈芳芳.在大学生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21.
[责任编辑:宋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