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先民们在这片大地上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品质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璀璨夺目的文化。作为其中最有生命力的内容,陕西民俗文化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全人类的财富。形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第一大传统节日—春节,寄托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团圆幸福、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由此还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陕西贺新春民俗活动,如制作栩栩如生的面食和巧夺天工的剪纸、年画,表演欢快奔放、刚柔并济的乐舞及缤纷绚丽的杆火等。
在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秦大地,共同领略陕西的年味。
面花是以面粉为原料,用一双巧手经揉、捏、点、修等步骤形成各种造型,然后上锅蒸制而成的面食。在陕西大地上,历史最为久远、风格最为独特、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面花还要属黄陵面花。黄陵面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形成、发展、演变与轩辕黄帝的祭祀礼密不可分。从功用上看,黄陵面花属于礼馍。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为了缅怀华夏始祖黄帝的功绩,并祈祷来年生活美满、五谷丰登,在民间祭祀活动中逐渐演化出了捏面花这一习俗。黄陵面花选料严格,讲究“隔年的麦子头箩面”,要求面粉白、细、劲、光;然后用精心挑选的面粉捏出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带有吉祥祝福寓意的各类动物和花卉。在不同的场合,黄陵面花的叫法不尽相同,也被称为“花供”“供”“罐罐”“油饽饽”“喜斗子”“油馍”等。
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在发展演变中又与年岁活动紧密相连。黄陵当地素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爷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的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黄陵家家户户便着手蒸面花,并将做好的面花供奉于灶前,期待灶王爷能多说好话,同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平安圆满。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黄陵当地的男性还会用面花供奉祖先、请灵敬灵。腊月三十,当地男性携带面花前往祖坟祭拜。祭拜仪式结束后,男性将一半面花埋于祖先坟前,然后将剩余的面花带回家与家人一起食用,以教导子孙不忘祖先开辟家业之功,警示后人要不断开拓进取。家中敬奉祖先牌位的面花数量为10个,取“十全十美”之意,且多采用莲花、菊花、牡丹等带有吉祥富贵寓意的造型。
每年正月十五,各家各户还会制作插花供和荞面灯。插花供是将捏制好的各类花卉点缀上色后,插在用绿色纸包裹缠绕的竹篦子或高粱皮制成的花杆上,再将整朵面花插入圆形的大白馍上,随后蒸制而成的礼供。从远处看,插花供仿佛苗圃中盛开的鲜花。当地群众携带自家的插花供前往灯会场地,将插花供垒放在灯山上,供少子女家庭抢福运(孕)。此外,女性还会蒸制四个荞面灯送至灯棚,灯棚主事人收下荞面灯后会送还一个,寓意归去前途光明坦荡、事业兴旺发达。
除年岁活动的面花外,当地还有生辰、寿礼面花,例如在婴儿满月时准备的老虎面花、小兔面花,寓意消灾辟邪、健康成长;还有在老人过寿时准备的寿桃面花、松柏面花,寓意福寿康宁、天伦永享……这些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在黄陵,面花巧匠不计其数。每逢年岁活动,左邻右舍的面花巧匠集聚一堂,捏面花、唠家常,不仅可以展示大家的自我创造能力,还为增添邻里感情、相互学习面食制作技巧提供了良机。黄陵面花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富有创造精神的头脑捏出了这一极具艺术性的面食,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美感和趣味,体现了黄陵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为一体,贯古穿今、历久弥新。
剪纸是民间以剪刀或刻刀在有颜色的纸上剪刻出带有美好寓意的花纹,用于装饰家庭、烘托春节喜庆气氛的工艺美术。剪纸工艺起源于西周,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承至今,经久不衰。“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陕西。”陕西剪纸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是陕西人庆贺春节的首选饰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工艺美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张贴位置的不同,陕西剪纸分为“窗花”“墙花”“门符”“灯笼花”“喜花”“炕围花”“门帘花”。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将具有美好寓意的红色剪纸贴在自家的窗户和门上,寓意红红火火、接福纳祥。
陕西剪纸主要分布在陕北的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宜川,关中的凤翔、富平、朝邑和陕南的汉中等地。陕北地区的人们多在窑洞居住,窗户多为“格子”造型。在这一生活环境的影响下,陕北地区的剪纸以单色剪纸为主,在风格上呈现奔放豪迈、淳厚有力、粗中有细、纹路简单等特征。关中地区的剪纸在线条上以曲线为主,作品精妙秀丽,凤翔剪纸线条细如针尖,富平剪纸纹路流畅、色彩鲜明,朝邑剪纸形似皮影。陕南地区的剪纸在内容呈现上以植物为主,且作品尺寸较大。
剪纸的创作主体是勤劳智慧的劳动女性,她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创造出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手工艺品。21世纪以来,陕西剪纸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除在春节期间张贴外,还与服饰、家具等跨界联名,不仅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数木版年画,还看凤翔!”凤翔木版年画起源于唐五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被国外收藏家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凤翔木版年画最初是单色印画,随着刻版和印刷工艺的发展,木版年画由单色印画发展为套色印画。凤翔木版年画取材广泛,既有神话故事的人物、情节,也有日常生活所见之景。
新编《凤翔县志》中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年),南小里邰氏家族中有8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工艺。至明末清初,该村有10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清道光年间,凤翔形成了以南小里村、北小里村和陈村镇为核心的商业化印画作坊,木版年画年产量达数十万张。1929年,凤翔印画业初具规模,有六七十家画局,其中“兴”“盛”“记”字头的画局在市场上颇受欢迎。1936年,凤翔木版年画工艺臻于鼎盛,诞生了有着“金三裁”美誉的套银描金工艺。抗战时期,凤翔木版年画服务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创作了很多激励同胞坚持抗战、发展生产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凤翔木版年画再获新生。在主题选取上,积极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育成新道德、追求新思想、歌颂新时代的时代风貌。
好的艺术一定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接地气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凤翔木版年画主要服务于西北地区的农民群众,因群众而兴,也因群众而新。可以说,凤翔木版年画是了解陕西风土人情、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综合性、包容性的民间乐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关于秧歌,陕北地区的地方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春闹社火,俗名闹秧歌,又名阳歌,言时阳春歌以乐。”“十五日元宵夜……是夜金吾不禁,乡民装男扮女,群游街市,以阳歌为乐。”
关于秧歌的名称,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唐贞观年间,每逢元宵节,唐太宗都会召集大臣与民同乐。唐代的元宵节庆贺演出中已有烘托节日气氛的“闹阳歌”环节,其中的经典节目为“跑旱船”。有一年的“跑旱船”表演格外精彩,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太宗称赞:“大唐男儿,战事起有令必达,农时到则播种栽秧,还能有如此精妙绝伦的表演技艺。这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离不开百姓们的辛劳与付出。‘闹阳歌’源自于民,它的名称也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妨将这‘闹阳歌’之名改一改。”经过一番思考后,大臣魏征给出了回答:“农事乃天下之本,本固邦宁。以‘秧’替‘阳’,以示农事之乐,百姓丰收之歌,岂不乐乎?”唐太宗欣然同意。自此,“秧歌”的名称流传至今。这个故事说明秧歌的产生发展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陕北地区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陡坡多,地形起伏大,为减少在爬坡翻沟时的体力损耗,当地群众逐渐摸索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行走方式:爬坡、爬沟时,讲究身体重心下沉,脚微抬,脚掌贴地。淳朴憨厚的陕北群众将这一行走方式提炼、加工、升华后,与情绪动作相糅合,使陕北秧歌仅靠扭、摆、走、跳、转几个简单鲜明的动作就能抒发粗犷、奔放、欢快、喜悦的感情,极易感染观众。
陕北秧歌多在春节期间演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秧歌表演亦是如此。“伞头”是秧歌队的领舞和领唱者。在腰鼓、唢呐和锣等乐器的伴奏下,秧歌队的“伞头”带领队伍走上街头,为人们献上欢快、喜庆的表演。秧歌队的其他成员被称为“身子”,男性角色有“挎鼓子”“武身子”“鼓子手”,女性角色为“文身子”“包头”“旦角”“拉花”。秧歌队的队尾还有“蛮婆”“蛮汉”“货郎担”“猪八戒”等负责逗笑的丑角人物。在秧歌表演过程中,“闹红火”“闹秧歌”的小场表演还会献上跑驴、踩高跷、舞狮等经典节目,以烘托节日气氛,增添趣味性。
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表演,陕北秧歌拥有200多种独具地域特色的队形图案,主要分为祭祀图案、军阵图案、民俗风物图案、灯彩图案、花卉图案五种。关于图案的使用,一是看“伞头”掌握的图案数量,二是看每年秧歌队的表演人数,大型演出往往采用丰富多样的图案。
杆火技艺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宫廷低空焰火表演艺术,因所有造型都绑在木杆上燃放而得名,又被称为“架子花”。杆火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其发展演变与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密不可分。
陕西蒲城,南拥卤阳湖,盛产芒硝;北卧尧山,盛产硫黄,有“焰火之乡”的美誉。大自然的矿藏为杆火技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备原料。有唐一代,每年正月时节的大型焰火表演必有蒲城生产的烟花爆竹;而蒲城人民在烟花爆竹的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了杆火技艺的产生。
据文献记载,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蒲城手工业者将花灯、火药、木杆、爆竹等元素结合起来,制作出火光四射、色彩艳丽、奇妙壮观的杆火。杆火讲究声、色、形、影,整个生产过程全靠工匠的一双巧手。杆火的生产首先从制作火药开始。之后,工匠们开始造型,经过破篾、火烤造型、蘸水定型、纸胶扎缠、大小分层、装饰上色、装封等工序,将火药燃料与搭好的造型以火线相连接。最后上杆,杆火便制成了。蒲城当地有“要做花炮,七十二套”的民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杆火制造流程之精细、繁复。
根据声、色、形、影的不同,蒲城杆火可以分为文杆和武杆。文杆以造型为主,一杆一造型,主打静止不动,燃放前是叠放的,燃放时机关自动打开,杆火表面绘有的历史人物、建筑造型、传说故事就如同无声的电影一样层层还原出来。文杆的代表作有天女散花、八仙过海等。与文杆相比,武杆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突出一个“动”字,在火药的推动下,整架杆火或翻动、或旋转,火光四射,争奇斗艳。武杆的代表作有三打白骨精、炮打襄阳城等。根据燃放规模,蒲城杆火可分为全架(100杆)、半架(50杆)、一角(25杆)。蒲城全架杆火包括48个文杆、48个武杆,2个文杆里的笸篮杆,2个兼具文杆和武杆特色的老杆。笸篮杆和老杆制作工艺精湛繁杂,层数可达24层,有20米之高。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年)燃放过一次全架杆火,之后再未出现全架杆火表演。
表演杆火时,首先出现的是火船、火马等开场花火,民众们擎着火船、火马等造型的杆火绕场一周,烘托喜庆气氛;然后再点燃文、武杆火,此时火光四射,甚是精彩,可谓“火树拂云飞赤凤,琪花满地落丹英”。
陕西的民俗根植于民、兴旺于民,也服务于民。在春节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里,三秦大地上的人们以制作面食、剪纸、年画和表演秧歌、燃放杆火等活动表达内心的喜悦,展现隐于血脉之中的秦地文化。“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三秦盛世颜。”三秦大地上还有许多特色鲜明的篇章,等待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前去探寻!
【责任编辑】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