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门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单身人士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比已婚人士高出约80%,特别是在男性及教育水平较高的未婚人群中,这种风险更为显著。换言之,已婚人群的抑郁症发病率显著低于单身人群。
在这项研究中,澳门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携手合作,运用人工智能归因分析方法,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墨西哥、爱尔兰、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公共卫生部门所收集的人群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样本包括106556名参与者,研究者对其中5个国家的参与者的随访时间跨度为4~18年。该研究揭示了多种与抑郁症发病潜在相关的因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已婚人群,未婚、离异或分居(实质上的单身状态)及丧偶的单身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明显更高。
然而,单身人群较高的抑郁症发病率实际上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婚姻可能只是众多因素之一。该研究指出,吸烟和饮酒是导致单身人群抑郁的重要中介因素。例如,每月饮酒超过5次,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性别、教育水平、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对抑郁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在单身人群中,男性比女性更易患抑郁症,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尤其是那些从未结婚的女性)通常拥有比男性更广泛、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她们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在未婚人群中,高学历群体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高于低学历群体。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的未婚人群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如社会偏见、遵循传统婚姻规范的压力、在没有伴侣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平衡多重角色等。此外,追求职业成功、经济稳定和专业认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尤为明显)也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压力和期望,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环境和文化背景同样影响抑郁的发生概率。例如,与亚洲国家(如中国和韩国)相比,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单身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与东西方文化在处理负面情绪时的差异有关。东方文化倾向于中庸,对负面情绪有较高的容忍度,并能自我安慰,而西方文化则缺乏这一倾向,这导致西方人在面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时更难释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发布的数据,全球约有5%的成年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困扰。以全球80亿人口为基数,这意味着约有4亿人患有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全球第二大健康问题。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高达5400万。然而,被医疗机构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只是冰山的一角,还有很多正在经历抑郁情绪但未出现明显症状的人,其数量更为庞大。
尽管澳门理工大学的研究得出了单身人群比已婚人群更容易患抑郁症的结论,并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的线索,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入探讨。实际上,婚姻是否能够减少抑郁症的发生,还需要考虑已婚者的婚姻质量。研究者也承认,婚姻质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2023年,我国离婚登记达到360.53万对,几乎占到了结婚登记768.21万对的一半。即使没有离婚,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而生活在不幸福的婚姻中,他们可能会因此患上抑郁症。
过去的一些研究发现,结婚可能增加人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在女性群体中这种风险更为显著。201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发布了一项为期11年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单身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容易遭受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侵扰,实际上,已婚人群可能更易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研究初期,研究人员对一组已婚成年人进行了压力评估问卷,并对他们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评估。9年后,研究团队再次对这些已婚个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压力评估。到了第11年,研究人员对已婚参与者进行了“情绪反应测试”,旨在测量他们从消极经历中恢复所需的时间。测试结果显示,婚姻质量较差的个体对积极信息缺乏反应,表明他们可能处于抑郁状态,严重者可能患有抑郁症。
尽管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澳门理工大学的研究结果依然颇具说服力,这得益于其较大的样本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澳门理工大学的研究并未涉及抑郁症的生物学因素。对于抑郁症的生物医学成因,科学家们仍在积极探索中。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产生抑郁情绪可能源于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过高的心理需求超出了个人能力。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普遍的群体不如意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基层群体患抑郁症的比例相对较低,而社会中高层群体和高学历群体患抑郁症的比例却更高。
如果自己或亲友出现抑郁情绪或被诊断为抑郁症,应该如何应对呢?一般而言,轻度抑郁症患者不需要使用抗抑郁药物。如果你偶尔出现抑郁情绪,则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来缓解症状,如继续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与亲友保持联系,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尽可能维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减少或避免饮酒……通过积极调整,便有望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采取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也可以同时采用两种疗法。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