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张阿姨经常出现反复咳嗽、咳脓痰的情况。每次病情发作时,她会自己口服几天“消炎药”,待病情好转,也就不去医院就诊了。这次,她再次出现咳脓痰的症状,并且痰中还混有血丝,服“消炎药”也不见好,张阿姨这才前往医院就诊。医师对她进行了肺部CT检查,最终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在针对性检查和治疗后,张阿姨的病情有所好转。很多朋友和张阿姨一样也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是不是也是支气管扩张症呢?
正常支气管如同树杈一样长入肺内,当肺内支气管因各种原因出现反复感染,导致支气管壁破坏,引起永久性的扩张增大,称为支气管扩张症。其常见症状有长期的慢性咳嗽(8周以上)、大量咳痰和(或)伴有咯血等,部分患者伴有气促和呼吸困难。
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肺部感染(如麻疹、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肺炎、肺结核等)、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遗传性疾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纤毛功能缺陷等)、先天性结构缺损、气道阻塞或气道异物吸入、结缔组织疾病、炎症性肠病等,还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需做哪些检查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必须存在影像学上支气管扩张的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肺CT。正常人左、右肺支气管内径与伴行肺动脉直径的比例分别是0.75和0.72,如果支气管内径大于伴行肺动脉直径,可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肺CT可表现为柱状支气管扩张、囊状支气管扩张及不规则扩张。简单来说,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支气管应该比旁边的肺动脉细,但支气管扩张了,与肺动脉相比,支气管明显增粗了,而且是永久性不能恢复的改变。
为查明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及感染严重程度,使医师能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可能还会进行其他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还可能进行特殊检查,如鼻窦CT、免疫球蛋白E(IgE)、曲霉特异性抗体、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及囊性纤维化相关检查、支气管镜检查、胃肠镜(排除胃食管反流及炎症性肠病)等。
以下是支气管扩张症的高危人群:
超过8周的慢性咳嗽、咳痰(特别是脓痰)、咯血,或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尤其是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
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2次/年),重症哮喘或哮喘控制不佳,且既往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的患者。
慢性鼻窦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既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史、实体器官或骨髓移植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史,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若高危人群的肺CT结果符合支气管扩张症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因此,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一条件,请及时至医院行肺CT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是否为支气管扩张症,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如有以上基础疾病但肺CT检查未见支气管扩张者,请及时进行有效的、足疗程的抗感染、祛痰等治疗,预防疾病发展成为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日常需要注意多方面,包括饮食管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呼吸锻炼、避免感染、保持良好心态以及定期复查等,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急性发作,并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管理: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供应,均衡膳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生活管理: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快走等。戒烟,避免烟雾和灰尘刺激,避免劳累,预防本病复发,防止病情恶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适宜的有氧运动包括划船、散步、打羽毛球等。缓解期可以进行呼吸操和适当的全身体育锻炼,如跑步、散步、打太极拳等。
病情监测:记录每日的咳痰量和痰液性质,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性质、气味及与体位的关系。观察咯血的颜色、性质及量。严格遵循医嘱,保持定期随访。
呼吸锻炼:做呼吸操,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增强肺功能,促进痰液的排出。
避免感染:接种呼吸道疾病疫苗提前预防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对于首次痰液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且病情进展的患者,建议清除细菌治疗,避免遗留并发症。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坚持参加适当体育锻炼。
良好心态: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应对患者进行疏导、解释、鼓励,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咯血时,护理人员应陪伴及安慰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
定期复查: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要按医嘱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和影像学检查,当出现咳嗽咳痰加剧或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时,提示病情急性加重,不建议自行服用抗菌药物,需及时就医,送检痰培养后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避免接触烟雾及刺激性气体,远离二手烟和空气污染源,其生活的环境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清洁。
通过上述措施,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建议患者定期参加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如科普讲座及义诊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疾病管理知识和技能。
编辑/罗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