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分数的藩篱

2025-02-05 00:00:00张艳花
新班主任 2025年2期
关键词:规则分数班级

情景再现

开学初,您与学生共同制订了班级公约,许多行为和表现被量化为具体的加分和扣分项。实行了一段时间后,您发现学生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变得规范了,却渐渐有了“唯分是从”的味道,有些学生为了加分甚至自导自演“拾金不昧”的戏码。

作为班主任,您怎么处理?

开学初,我与学生共同制订了一份详细的班级公约,通过将学生的日常行为量化为具体的加分和扣分项来矫正他们的习惯,进而可以自我管理。实施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虽然学生的行为更加有序了,但“唯分是从”的现象逐渐显现。更严重的是,有学生为了加分不惜自导自演“拾金不昧”的戏码。这一现象让我意识到,在推动规则落地时,如何避免分数导向,真正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分析:量化管理何以变成“唯分是从”

(一)学生认知特点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倾向于用简单、具体的标准评判事物。因此,班级公约中的分数规则对他们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这种简单的奖励机制容易使他们忽略规则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二)分数导向的局限性

量化规则的核心问题是过于强调外在激励而忽视内在激励。虽然分数可以在短期内促使学生规范行为,但如果缺乏道德教育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将分数视为唯一的目标,从而忽略了行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分数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在学生心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带来的问题包括学习动机外化、学生道德感缺失、人际关系紧张。

(三)规则实施中的管理误区

在实施过程中,规则的监督与反馈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我们更倾向于表扬和奖励高分学生,而没有深入挖掘那些默默遵守规则但无突出表现的学生。这种“分数优先”的倾向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分数导向意识。

应对策略:引导学生从“唯分化”走向“内驱化”

内驱化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从心底认可规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能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一)调整评价方式:从单一到多维的转变

1.增加非分数化评价维度

单一的分数评价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行为的复杂性。因此,我设立了非分数化评价体系,让学生的多元表现得到更多关注。

行为楷模评选:每周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行为楷模”,依据是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如帮助同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维护环境卫生等。例如,小刚主动帮助新转入的同学小山适应校园环境,这个行为获得了全班认可,最终被评为“行为楷模”。通过这样的评选,学生逐渐意识到良好行为的价值。

设立班级文化奖:针对未被分数覆盖的行为,我专门设立了“互助之星”“责任之星”等奖项。例如,运动会期间,小佑主动协调队伍秩序,这种行为尽管没有被量化考核覆盖,却可以在班级文化奖中体现。这些奖项让学生认识到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也让更多在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2.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非分数化评价的基础上,我加入了更加多样的激励措施,例如颁发荣誉证书、公开表扬、为学生在班级留名等。这些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被认可,从而激发了他们持续向善的内在动力。

(二)加强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引导

调整评价方式只是评价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规则背后的价值,帮助他们内化行为准则。

讲解行为的深层意义:一是结合故事分享价值观。在班会上,我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理解良好行为的意义。例如,我讲述了某地学生拾金不昧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通过讨论,学生不再把良好行为视为获取奖励的手段,逐渐意识到其社会意义。二是阐明规则的必要性。通过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学生理解班级公约中每条规则的存在理由。例如,我问学生:“为什么需要遵守按时上课的规定?迟到对自己、对班级有什么影响?”通过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规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案例教学与反思:我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组织小组讨论。例如,某次,小雨拾到一个钱包并交给老师,我将这一事件作为班会主题,邀请学生讨论“拾金不昧”的意义以及对他人的影响。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在小组中分享。通过案例分析和反思,学生不仅理解了良好行为的重要性,也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三)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内化

“三省吾身”日记:每日行为总结。我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行为表现,包括让自己满意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每周总结分享一次。例如,珊珊在日记中写道:“本周因为考试复习太忙,没有参与值日,看到其他同学忙碌,有点愧疚。下周我会安排好时间,主动承担班级任务。”这一形式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制订改进计划。“三省吾身”日记不仅记录行为,更强调对行为进行反思。例如,豆豆在一次班级分享会上说:“帮助同学并不困难,看到对方感激的目光,让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这样的自省让学生体会到行为带来的内心满足感,逐步增强内驱力。

小组分享与交流:我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小组反思日记分享活动。在分享中,学生通过倾听与交流,汲取他人的经验。例如,丁丁在分享中说:“参加班级卫生打扫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对集体很重要,这让我更愿意为班级付出。”这样的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行为的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交流。

班级公约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工具,核心目的是通过明确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通过调整评价机制、加强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唯分化”引导到行为的内化,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长效性和教育价值的提升。(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江声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规则分数班级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可怕的分数
趣味(数学)(2019年12期)2019-04-13 00:29:08
让规则不规则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算分数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