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量化考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德育评价方式。在日常教育实践当中,德育量化评比具有行为评价外显、可操作性强等特征,所以被广泛使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德育量化考核本身也存在较大缺陷。首先,量化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行为,对于学生的心理、情绪、意识、认知并不是特别关注。然而,道德的成长包含知情意行的全方位成长,仅着眼于道德行为,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道德素养的学生。其次,量化行为是学校高度俯视学生的行为,容易忽视学生的需求,忽略道德情景的复杂性,德育量化评分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甚至激发师生和生生矛盾。最后,量化行为的结果指向奖惩,容易使师生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对道德行为的辩证认识,德育功利化。
德育量化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唯一方案,我们可以运用德育量化评价,但不能只用德育量化评价,我们要关注德育量化评价,更要超越德育量化评价,让学生得到成长、班级得到发展。
如果单纯使用德育量化评价,则容易出现“唯分是从”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按照“两个阶段,三个原则”处理。第一个阶段是超越公平,指向成长;第二个阶段是构建情境,体验成长。同时坚持超越原则、全面原则和系统原则。
为此,笔者结合两个案例说明。
超越公平"指向成长
八年级的小军体重达180斤,经常找各种借口缺席大课间的跑步。年级发布了新规,无故不参加大课间长跑的同学,每个人扣2分。这下,班上的同学着急了,纷纷议论:“小军经常不参加长跑,看来我们以后跟文明班无缘了。”“小军到底要扣我们多少分啊。”“我们再努力也拿不到文明班了。”“他怎么跑得动呢!”……
小军本来就对自己的身材相当没自信,现在又感受到非常大的舆论压力。于是,第二天他用装病的办法逃避大课间运动。
班主任没有批评小军,而是找到了年级主任,说服年级主任暂时给小军一个优待,他只要参加长跑,无论跑多少米,班级都不扣分,如果他破了自己的纪录,还能给班级加分。这下,同学们都非常高兴,纷纷给小军加油!“小军!我们的文明班就靠你啦!非常有希望。”小军开始在这个分数的激励下,逐步突破自己。月末,班级获得了文明班的荣誉,小军在班上的形象大大改善。
班主任认为时机已到,不能让同学们沉迷于分数的束缚,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我们这次拿到了文明班的荣誉,大家都值得表扬,尤其是小军,以往他只能跑半圈,现在可以跑两圈半啦!”这时候班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但是,大家觉得,这个规则对其他班公平吗?”这个问题犹如一盆冷水,狠狠地泼到了欢庆胜利的同学们的头上,足足一分钟,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有的同学说公平,因为小军确实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也有人说不公平,其他班也有体质弱的同学。讨论越来越热烈。“如果用原来的标准要求我们班,那对我们班不公平!”“但是现在其他班如果提出他们也有体弱的同学,是不是人人都可以这样了呢?”“不能因为我们拿了文明班,就说这是公平的!”“如果像你这么说,我还是说不能因为我们拿了文明班,就说这是不公平的。小军也很努力,其他班体弱的同学有那么努力吗?”双方互不相让,争论激烈。
班主任把握时机,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同学们,你们刚刚的讨论很好,说得都很有道理,公平与不公平,本来就是相对的。老师非常欣赏你们的思维能力。但是,除了公平,考虑问题还有其他角度,比如说,成长。”同学们面面相觑,认真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们今天拿了文明班级称号,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小军也进步了。那除了小军之外的其他同学有进步吗?”老师的话让刚刚争论的同学羞红了脸,也有不少同学惭愧地摇摇头。
“公平也好,不公平也罢,德育量化和文明班的评比,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学校设置这个评价,目的是让我们成长。我们可以欣喜,但是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我们没有进步,那文明班对于我们而言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有成长,没有荣誉称号,也值得高兴。”同学们点点头。
“老师现在有一个提议,我等一下给年级申请,我们班和小军不再需要这个优待。小军一样要继续努力继续进步,但在小军达标之前,我们都接受扣分,只要小军不断进步,我们都为他鼓掌。而他扣的分,我们全班一起努力,在其他方面补回来,再把这个文明班级称号拿回来!”全班陷入深思。“那我们现在表决一下,同意这个做法的举手!”全班一致同意!而小军,早已在旁边感动得泪流满面。
后来,班级连续几个月都失去了文明班级称号,但是班级在各个方面很团结,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个学期后,小军已经可以坚持跑完全程,我们班也被评为先进班集体。
班主任并没有以德育量化评比作为育人目标,而是借助德育量化评比,激发同学们和小军的进步之心。拿到文明班级称号之后,借文明班级称号激发全班对公平的思考,对文明班意义的思考,继而激发同学们更好地表现,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关注德育量化评比,却超越德育量化评比,助力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
构建场域"体验成长
小彤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她个性张扬,喜欢和老师“唱反调”,叛逆心理强,学校越是禁止的,她越要尝试。同时,小彤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乐于助人,热衷集体活动。鉴于这种情况,班主任跟年级主任协商,让她加入学生会督察部,参加文明巡检。
班主任找她谈话,说:“小彤,老师觉得你很有正义感,也很有集体精神。老师推荐你加入年级督查部,参加日常巡检。”小彤听后一脸震惊,仿佛不敢相信,但很快就一脸喜悦地说:“谢谢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做的!”
很快,小彤戴起袖标开始巡查眼保健操和课室卫生。她习惯性地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引来了其他同学的议论:“你看看,她居然成了文明使者。”“她自己的仪容仪表都不过关,头发那么长,还戴耳钉。”“她这样也能当文明使者,也不知道会不会乱扣分”。小彤听着同学们的议论,面子上挂不住,生气地说:“你们班做眼保健操太吵了!扣5分!班长出来签名!”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你自己都没有穿校服,头发也不过关,那是不是你先要扣自己班的分,然后再来扣我们班的分!”小彤很生气,正欲上前理论,被赶来的年级主任制止。
“作为一名文明使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你自己这样对待学校的纪律要求,又怎么能服众。”小彤一脸不屑,头扭到一边,拒绝接受年级主任的批评,生气地说:“这种文明使者,不做也罢!反正没人听我的!”年级主任指了指走廊远处的班主任,说:“本来老师都反对你担任这项工作,是你的班主任极力要求给你一个机会。她不顾其他老师的反对,希望我们能信任你,结果你这样撂挑子,丢的是你们班主任的脸。”小彤看了看班主任,默默地低下了头。
后来,小彤先给自己班扣了分,摘了耳钉,扎起了头发,穿好了校服,以一副新形象示人。小彤再巡查时,同学们都非常震惊。“我们的彤姐居然变成了三好学生!”“她变化好大!”小彤巡检的时候,再也没有同学敢质疑,她的其他行为习惯也慢慢改善。
有一次,小彤在巡检的时候扣了3班的分,3班的同学对他们班班主任说小彤区别对待,只扣3班不扣其他班。3班的班主任李老师非常生气,直接找到了小彤,质问她:“你为什么针对我们班!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小彤非常愤怒,对李老师说:“如果你觉得我针对你们,完全可以向年级主任投诉,我们可以查监控,一定要证明我的清白!”两人不欢而散。
年级主任介入了这件事,他让班主任找小彤沟通,小彤一见到班主任,眼泪不停地流:“老师,我知道,在很多人眼里,不管我怎么做,我都是那个坏学生!坏学生是不会公正巡查的,坏学生不管怎么改变,都不能做文明使者!”班主任明白这次事件让小彤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否定,她陷入了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的冲突矛盾当中,需要老师给她助力。于是,班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她:“其实李老师并没有针对你的意思,她只是片面地听了自己班学生的说辞,没有调查了解。”“她没有调查了解就可以冤枉我吗!她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她就是觉得我是个坏学生!”“不是的,她只是情绪上先相信了自己班的学生。就像我也偏爱你,我第一时间就相信了你,肯定是秉公处理的。”班主任的接纳和认同让小彤转哭为笑,情绪平复了很多。
后来,年级主任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小彤是秉公处理。3班的同学和李老师都向小彤道歉。
“老师希望你能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两点:一是对自己坚定信心,严于律己;二是学会调节情绪,换位思考,遇到问题的时候心平气和地沟通解决,不要着急冲动。”班主任抓住时机跟小彤复盘这次扣分风波,借助这件事情,希望她可以再次强化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胜任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引导她学会调节情绪,从容得体地处事。
短短一个学期,小彤从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正能量满满的文明使者。班主任借助德育评分的文明巡检,让小彤学习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小彤不断反思审视自己在他人和集体中的形象,有规则与个性的思考;不断反思集体要求与个性追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情绪和理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学习调节情绪,全面认识事物,合理应对。
班主任把德育量化评比当成一个纽带,链接着小彤与校园生活,把小彤从过去那个以自我为中心,被教育被管理的单一角色和立场中抽离出来,真正体验与自我、他人、集体、规则之间的关系,收获成长。
总结
德育量化评比是一种德育评价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育人方法应该因人而变,因时而变。为了避免德育量化评比变得功利,班主任需要坚定以下3个原则。第一,超越原则。班主任不能以德育量化评比为目标,而是要超越德育量化评比,坚守学生成长的初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全面原则。班主任不能片面追求学生的行为规范性,还应该追求学生的认知提升、情感体验、意识磨炼。我们借助德育量化评比,从行为入手促进学生成长。第三,系统原则。德育量化评比不是孤立的,要配上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如此,德育量化评价才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