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三方之力 化谣言之忧

2025-02-05 00:00:00王希
新班主任 2025年2期
关键词:小梅归属感小雨

背后议论纷纷,私下妄言无忌,一言不合便“上墙”曝光,这是当下一些初中生的常见行为。很多孩子造谣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而传谣者更是“零成本”随意散布。被造谣者虽然叫苦不迭,但也无可奈何。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做谣言的制止者,学生行为的引导者,以及社会公德的维护者。

保护被害者,勇敢发声,消除隐患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又格外在意同伴的看法,因此,班级里的谣言对初中生来说,伤害尤为深重。很多孩子因此郁郁寡欢,远离集体,甚至不想上学了。然而,由于谣言源头不明,证据难以搜集,加上认知偏差,大多数孩子选择置之不理,这无疑助长了谣言的传播。所以,当班级谣言四起时,教师要鼓励受害者勇敢说“不”!

小梅是一个活泼开朗、豪爽大方的女孩,因为经常与男生一起进行体育训练,她结识了不少男生好友。然而,这却成了谣言的靶子。有人传言她同时交往了4个“男朋友”,每天和他们“谈恋爱”。如此荒谬的言论竟在班级里迅速传播开来,不久便传到了我的耳中。

当小梅苦着脸找到我时,她的第一句话竟是求我不要告诉她的父母,因为她担心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我有些心酸,明明是受害者,她却将自己视为过错方。她告诉我,其实几天前她就听过这个谣言了,但她认为清者自清,不用解释,谣言自会消散。然而,事态的发展超出了她的预料,谣言愈演愈烈,甚至惊动了老师,她不知道该如何收场才来找我。我问她谣言的起源,她提到了几个名字,竟然都是平时与她关系还不错的女同学。小梅一再表示,她不想与朋友闹僵。我安抚了小梅的情绪,向她保证会妥善处理这件事。

我在班级中展开调查,了解事实真相,结果正如小梅说的那样,谣言就来自那几名和她关系还不错的女同学。然后,我请小梅和这几个好友面对面交谈,鼓励小梅坦诚地表达自己这段时间所遭受的困扰和对好友的失望。那几名同学一听,立刻表达了歉意,说自己也没想到,无心的玩笑会被大家传得沸沸扬扬。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几位好友敞开心扉,冰释前嫌。

虽然误会解开了,但我仍严肃批评了那几名女生,明确指出不能以玩笑为名,行欺凌之实。我要求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小梅和那几名男生道歉,想办法消除影响,并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我没有大范围处理谣言事件,主要原因在于造谣者开玩笑的成分较高,且受害者本人也愿意继续保持友谊。但这件事仍然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无论造谣者和传谣者是不是自己的好朋友,都要勇敢地表达不满和愤怒,不能委曲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止损,将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理解造谣者,认知情绪,合理表达

虽然造谣者对同学和班级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但面对成长中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孩子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而非直接将其视为道德问题。教师应该分析造谣者的心态,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动因:是蓄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是开玩笑,还是恶意报复?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对自身价值认知的不足。他们试图通过造谣来寻找成就感,刷存在感。因此,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指出错误、制止行为、消除影响,还在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引导他们用合理的方式找寻存在感。

小雨初入中学时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人大方,善于沟通,班里很多孩子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可是慢慢地,这些朋友都疏远了她,因为大家发现小雨常常在背后造同学的谣。一会儿说考试第一名的小峰作弊了,一会儿又说小兰是因为妈妈给老师送礼才当上班长的,还说小慧认真做清洁就是为了当劳动委员……班级中哪个同学表现出众,她就会编谁的故事,而且编得有鼻子有眼,好像真的一样。一开始,很多同学都信以为真,但随着了解深入,同学们也都不相信了,觉得小雨品德有问题。这些谣言没有伤害到被造谣的同学,反而让造谣者小雨逐渐被大家孤立,小雨也越来越痛苦。

面对小雨的处境,我先探寻她频繁编故事的原因。原来,在小学时,小雨活泼开朗,成绩也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都围着她转。然而,升入中学后,环境变了,优秀的同学变多了。小雨的成绩虽然也不错,但已难以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于是,嫉妒在她心底悄然滋生,她开始通过抹黑他人以平衡自己的心理。理解了孩子这样的心理,教师应该意识到,仅仅强制小雨停止造谣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

于是,我与小雨进行了深入沟通,让她认识到,无论是第一名的小峰还是班长小兰,其实她在意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勤奋刻苦、积极向上、踏实努力。这些都是小雨内心深处渴望拥有的。我告诉小雨:“你并不是一个品德不好的孩子,而是一个追求美好品质的孩子。”我引导她将注意力从他人转向自己,去发现并珍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她向自己欣赏的品质不断努力。

通过多次沟通和干预,小雨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为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困扰感到羞愧。心态的转变自然带来了行为的改变,渐渐地,小雨不再随意在背后议论他人,还主动和那些受过伤害的同学道歉,人际关系逐渐好起来。

造谣者有时候并没有多大恶意,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未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单纯地强调谣言的危害或制止谣言的传播治标不治本,教师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以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引导传谣者,营造氛围,确认价值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渴望找到归属感和被接纳。通常情况下,学生会通过分享趣事、参与集体活动或形成小团体来建立这种归属感。然而,当某些学生感到无法融入班级主流文化时,他们就会寻找其他方式获得认同,传播谣言就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传播谣言,一些同学在班级中找到了共同话题,吸引他人的关注,甚至能成为班级的“中心”。这种体验可能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满足了他们对归属感的渴望。

因此,要想避免班级出现谣言,教师就要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感受到归属感。

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关键是塑造学生心中独特的班级。以我所教的“凌霄班”为例,开学伊始,我就营造了“班级与众不同”的氛围,号召学生给班级起名字、想口号、设计班徽、创编班歌。在一系列文化符号的创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独立设计、小组讨论、全班展示以及师生投票等环节,彼此加深了了解,发现了各自的优点,发现了共同的愿景,也感受到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然而,无论班级主流文化多么包容,也总有个别同学游离其外,而这些孩子往往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支持,让他们在班级事务中发挥长处,帮助他们确认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甚至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这样一来,当班级中出现负面舆论时,教师也能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

在一个和谐融洽、团结友好的班级里,同学们不需要用传播谣言来确定地位,也无人关心那些无稽之谈,谣言自然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无论是谣言的受害者,还是制造者、传播者,都是班级信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通过理性分析、个性化对待、营造氛围,建设一个和谐、正直、团结、互信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共同维护班级的荣誉与团结。(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

猜你喜欢
小梅归属感小雨
价值感与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钱真的少了吗?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34
丢三落四
卧薪尝胆
一箭之仇
假途灭虢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
一鼓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