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从山西省太原市市中心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20多公里后,就到达了阳曲县泥屯镇。晨光从三面环抱的黄土梁上倾泻而下,照亮了中部的平坦盆地,泥屯河从山地蜿蜒而来,润泽良田,目之所及,沐浴在一片金黄之中。
黄土地、矿石山、小果园,曾几何时,“泥屯人”靠天吃饭,靠山谋生;而今,示范区、研学线、乡村游,“泥屯人”掘土生“金”,依城兴旺。短短几年间,泥屯镇从一个资源型的农业大镇蜕变为集约型的现代化城郊镇,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
建强班子""铆劲找出路
2021年,有着十几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李永莲,来到泥屯镇担任党委书记。
前期在村里走访时,李永莲发现村民总是“满面愁容”——年轻人涌向城市,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种田人发愁;大量石料厂因环保不达标被关停,没了赚钱的生意,采石人发愁……
“大家发愁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主心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李永莲和镇党委班子成员调研各村情况后,一致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建强村班子,把人心聚起来。
泥屯镇党委在全镇21个行政村范围内先后排查出11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第一时间,镇党委便制定“一村一策一专班”整顿方案,即镇党委成员和包村干部共同为责任人,每村由2名干部落实帮扶整顿工作责任,以强班子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
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归朝村。“村里产业规划混乱,欠了很多外债,群众怨气很大,村干部只能从镇里下派……”李永莲主动包联归朝村时,心里也没底。
在一次次吃“闭门羹”后,李永莲和归朝村包村干部终于从村民口中“挖”出一个大家都点头的名字——郑建国。郑建国是村里的老党员,如今在阳曲县经商,很多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
后来,李永莲多次上门做郑建国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返乡助力家乡的产业发展,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2021年11月,经过相关程序,郑建国一肩挑起了归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重担。
那时,郑建国和李永莲天天到田间地头“踩点”,进行多方考察调研。最终,他们决定从村里果蔬种植入手,改造山上的撂荒地,并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大棚。然而,村民的工作却不好做——有的村民宁可以每亩60元的低价把地租给种植大户,也不相信村集体能兑现每亩300元的返租价。
见此情形,郑建国第二天就把村民召集到一起,拿出手写的承诺书和欠条,并自掏腰包先垫付了租金。“再怎样也不能让大家吃亏!”郑建国的决心撬动了村民的心。在大家的支持下,果蔬大棚规模扩大到1500亩左右,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看到路子可行,郑建国发动村里的党员种植大户帮助村民改良品种、升级改造40余处村民自营采摘园,打造起四季采摘园农旅产业基地。
村集体挣了钱,郑建国又带着村里的党员改造人居环境、保护古建筑、古院落,把设施农业与果蔬采摘、休闲观光、古院民俗融合起来。“以前喊破了嗓子没人理,现在书记带着我们挣钱,大家心气顺了,矛盾也少了。”归朝村村民周成全说。
一村一品""打出金招牌
2022年,太原市聚焦短板弱项,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泥屯镇的一些村成为重点攻坚对象——这些村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甚至个别还欠了外债。
随后,泥屯镇党委召开会议,讨论解决之法。会上,泥屯镇各村却很难达成一致。“每个村可以先盘盘自己的家底,立足现有资源想办法。”李永莲提议。
于是,一场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村级债务化解和新增资源收费的“清化收”专项行动如火如荼展开。泥屯镇党委班子成员每人包干两个村,与村党支部一起盘合同、清债务、找资源,把压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的“包袱”一个个卸下,让各村发展空间腾出来、资金攒起来、充分施展特色优势。
泥屯村利用回笼资金,扩展“清风良业”合作社生产规模,为全镇小米提供耕种收服务;龙泉村打出“三藏古寺”文化招牌,让古建筑焕发新生;岔上村依托好山好水,吸引大学生返乡,开发露营基地……通过规模种植、挖潜文化等方式,许多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越来越强。
看着资源好的村纷纷走上了发展快车道,伽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刚强坐不住了,跑来找李永莲,“我们村要什么没什么,只有一个废旧小学,这可怎么办?”李永莲也犯愁。
“其他地方开展党性教育,大都立足自身特色,我们作为农业大镇,能不能专门突出‘三农’方面的内容?”外出学习培训时,李永莲还在琢磨伽东村的出路。她把想法和村干部商量后,大家一拍即合。2023年6月底,借着泥屯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的契机,伽东村将废旧村小学教室进行改造,建起900余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泥屯镇党委包村干部帮着跑项目,与县委党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伽东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可以学习了解中国农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余年成就,观看泥屯镇村干部亲身演绎的《阳曲娘亲》沉浸式红色党课等。据了解,伽东村的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运营一年的时间里,就接待了80余批次,6000余人次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连点成线""拥抱大市场
泥屯村的小米、中兵村的酥梨,芦家河村的土窑洞、龙泉村的三藏寺,西思村的现代农业、岔上村的露营基地……泥屯镇村村都有自己的主打品牌,各类项目遍地开花。
“如果体验感不好,游客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了。”镇里人气旺了,村民又产生了新的担忧。“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很快就会被淘汰……”李永莲召集各村党支部书记商量,“我们要积极发展新业态,让产业连点成线、转型升级。”
一开始,泥屯镇党委利用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泥屯优选平台”,号召农村主播线上售卖各村的农特产品,“一开播就卖空了,需求比想象中大。”伽东村党支部委员和晋阳说。
趁热打铁,泥屯镇党委以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为起点,用“1+N”的形式,打造“泥”味之旅“行走的党课”,陆续规划出劳动体验、生态采摘、休闲观光三条研学路线,不仅把各村的特色采摘园链接起来,还让游客游览传统文化遗址、走进古村落,住进土窑洞、吃上农家饭,形成了农文旅融合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2023年以来,省级开发区——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在泥屯镇落成,又给泥屯镇带来一次发展的好机会。设施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生命健康创新综合体项目……一系列利好项目纷纷落地,但村民似乎并不买账。
“有一次,园区道路征地涉及两个村16户村民的耕地,村民和施工队起了冲突,最后我们协调园区,将边角地收储,才解决了问题。”泥屯镇党委委员赵政伟主要负责征地拆迁工作,他经常召集企业、村干部、村民代表开调解会解决矛盾。“服务好企业是给镇里发展打基础,但也不能让村民吃亏。”
为给园区项目保驾护航,泥屯镇党委班子联合园区,成立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党委副书记和综治调解员轮流在园区工作室坐班,为企业及时提供帮办服务。
只有园区产业红火了,才能让村民富在家门口。因此,泥屯镇党委牵头,建立各村与园区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园区治理共研、产业共谋、品牌共创,并搭建“用工储备站”,为村民争取了100余个就业岗位。
而今,背靠太原“半小时都市圈”区位优势和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泥屯镇形成南部11个村的四季瓜果采摘、北部3个村的生态康养休闲、中部7个村的农优特产示范片区,游客纷至沓来。
冬日的午后,走在街上遇到的村民都乐呵呵的,村民看到镇、村干部,总是亲切地打招呼。“老百姓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更得‘甩开膀子干’,做给群众看!”新一期“泥屯讲堂”开课,李永莲的话,激荡起很多共鸣。
(摘编自《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