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05 00:00:00刘月楠朱建国
党课参考 2025年1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救助养老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民政系统的党员干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安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24年10月25日至26日,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做好民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深刻阐明事关民政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蕴含深厚为民情怀,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奋力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担当使命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保证民政事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新时代民政工作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刻认识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是党团结统一、充满活力的关键,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实,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着力健全“四个以学”长效机制,在全面学习、系统学习、深入学习上下功夫,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系统研究相关领域痛点堵点和综合性治本之策,科学回答好民政工作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相关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推动民政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完善党对民政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民政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民政工作全面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对民政工作全局性、战略性思考谋划,健全完善党领导民政工作的制度规定,推动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管理、婚姻登记、区划地名等领域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民政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要着力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政策举措,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特殊群体服务保障制度,健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等。

(三)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民政工作服务对象特殊,服务机构多、资金量大、队伍多元,只有坚持不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守好用好群众的“救命钱”“保命钱”,维护好党的执政根基和政府形象。民政系统各级党组织必须时刻牢记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要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做好民政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体现到履行岗位职责上。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教育引导广大民政系统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为民造福的政绩观,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机制,打造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堪当大任、素质优良的民政干部队伍。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统筹为基层减负与赋能,让基层心无旁骛干事创业。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严厉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坚决打击民政领域的“蝇贪蚁腐”,坚决防范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以清风正气凝聚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正能量、精气神。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深入细致的作风做好民政工作,主动沉到基层一线,把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增强见事于细、见事于早的洞察力,善于在解决群众生活小事中书写为民爱民的“大文章”。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广泛,提供的是公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履职尽责,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拓展民政服务对象和内容,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

民生涵盖范围很广,民政工作保障的是基本民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有了更多新期待、新要求。因此,新时代民政工作既要解决政策供给“有没有”的问题,又要解决服务质量“优不优”的问题。要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在服务对象上,要推进社会救助对象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弃儿童等特殊群体,向低收入家庭、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拓展,加强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推动养老服务从主要面向特定老年人向面向全体老年人拓展,儿童福利从孤残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向所有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流动儿童拓展,社会救助从传统的流浪乞讨人员向务工不着临时遇困人员拓展,等等。在服务内容上,要从以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兼顾拓展,从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向维护权益与促进发展拓展,实现民生保障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衔接;按照逐步普惠的要求,完善政策制度,扩大服务保障范围,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持续完善民政公共服务,加强基础性民生建设

当前,民政公共服务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和地区差距大、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在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在提供救助服务方面,要在保障好服务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服务对象的发展性、精神性需求,积极发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类救助,构建“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新格局。在养老服务方面,要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推进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儿童福利方面,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监测摸排、救助帮扶、心理健康关爱和人身安全保护。在残疾人福利方面,要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制度。在殡葬服务方面,要强化殡葬行业的公益属性,完善法规政策和补齐公益性设施供给短板,加快发展基本殡葬服务,更好实现“逝有所安”。在婚姻登记服务方面,要持续推进“跨省通办”试点,发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在地名服务方面,要健全地名管理体制和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有效提升地名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涵养深厚的为民情怀,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

兜底保障是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是最底线的民生保障任务。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必须涵养深厚的为民情怀、怀有深切的爱民之心,强化底线思维,以既看得见又看不得百姓疾苦的责任感、使命感,完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各类困境儿童、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关爱保障机制,完善覆盖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力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三、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着力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快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机制,推动构建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一)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我国在解决“老有所养”这一问题上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要针对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实际情况,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要着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智慧型家庭养老床位,发展助餐、助洁、助医、助浴等服务,让居家养老服务更加可感可及。要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要立足国情,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衔接,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健康预防、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要进一步激发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活力,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和扩大养老产品供给,释放养老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深入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全面推进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有效结合。要创新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完善县域统筹、城乡协调、符合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强长期护理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机衔接,健全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文化和“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健全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广泛组织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开展为老、爱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处于基础性、关键性地位,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完善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定位,积极发挥基本养老服务基础性作用。鼓励支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不断扩大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合力。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因地制宜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城乡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满足农村广大老年人养老需求。改善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为失能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康复护理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基本养老服务供需高效衔接。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人才评价机制,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三)加强养老服务监管

让老年人放心、安心养老,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必须持续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更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要健全养老服务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研判,消除养老机构消防、食品、医疗卫生、自然灾害、服务安全等各方面风险隐患,依法严厉打击欺老虐老行为,坚决守好养老机构安全底线。要健全完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制度,适应养老服务发展新形势,探索建立加强养老服务发展新业态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失能老年人意定监护和国家监护制度,切实保障老年人失能失智后自身权益的维护。要加强基层民政部门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效能,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落实落地。要健全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体系,完善养老服务标准实施监督长效机制,强化对养老服务领域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和监督检查,让养老服务领域标准更好发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民政工作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各级民政部门要大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通过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民政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积极健全完善“四个体系”

民政工作千头万绪,民政政策涉及千家万户,必须坚持系统化、整体性思维,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责家庭有机结合,完善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要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加快研究制定关于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和改进殡葬服务管理、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等方面的“管总”文件,加快推动社会救助法、行业协会商会法、养老服务法、儿童福利法、殡葬管理法等重要法律的研究制定工作,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民政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增加编制、购买服务、整合资源、科技赋能等方式,使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服务场所办事,推动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体系、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加强巡视整改、审计整改,推动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要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积极鼓励和倡导市场经济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和居民群众有序参与民政工作,加大对社会组织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创建政府搭台、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运营、保障有力的服务供给格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在民政工作上的衔接配套、良性互动,社会参与体系不断完善。

(二)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加大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做好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工作,精准落实落细各项救助政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守好用好社会救助资金,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爱,不断丰富拓展“基本生活”内涵,创新救助理念、救助内容、救助方式,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着力提升社会福利工作水平

社会福利是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和服务,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不断健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损害儿童权益、破坏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切实维护被收养儿童权益,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加强儿童福利工作者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儿童福利工作,努力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要健全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加强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有效保障残疾人权益,不断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更好发挥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健全完善慈善事业法规制度,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发展慈善力量,健全慈善事业综合监管体系,守好慈善事业公信力这一“生命线”,确保慈善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要加强福利彩票公益金规范管理,推动彩票运行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强化监督检查,确保福彩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着力提升社会事务工作水平

社会事务工作面向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做好社会基本服务的重要内容。要积极稳妥推进殡葬改革,坚持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坚持移风易俗,建立健全殡葬综合监管制度,完善殡葬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加强公益性殡葬服务和设施供给;依法治理规范殡葬服务、管理和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培养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殡葬文化,推动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婚姻家庭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基点。要持续优化婚姻管理服务,着力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强化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婚俗改革,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做好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有效防范化解家庭纠纷,传承良好家教家风,以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五)着力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社会组织、区划地名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登记管理和执法监督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坚持和落实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健全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大力培养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和资金支持,积极发挥社区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厘清行政机关与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动员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加快构建新型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积极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隐患,推进常态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切实推动广大社会组织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区划地名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和改进区划地名管理,坚持党中央对行政区划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行政区划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完善地名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地名管理工作;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提升新生地名文化内涵;深化区划地名公共服务,做好国家地名信息库更新完善工作,深入推进信息共享共用,有效支撑保障各行各业工作;加强边界治理,全面依法管界治界,积极推进平安边界建设,防范化解边界治理重大风险,切实维护边界地区长治久安。

讨论题:

1.如何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民政工作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救助养老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抢险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中国民政(2019年13期)2019-08-06 07:45:44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中国民政(2017年24期)2018-01-11 06:54:08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水下救助抢险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2016年民政工作要点
中国民政(2016年1期)2016-08-31 02:43:24
做好民政工作要增强六种意识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